长篇小说《乐道院》:
跨越国界种族的民间大爱
栏目:读书现场
作者:窦洁齐英华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近日,长篇小说《乐道院》新书首发式暨研讨会、新书签售暨读者见面会在潍坊举行。本次活动由作家出版社、中共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市文联、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中共奎文区委主办,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服务中心、乐道院潍县集中营博物馆、中共奎文区委宣传部、奎文区文化和旅游局承办。本次活动亦是作家出版社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的一部分。

  潍县乐道院始建于1882年,是集医疗、教育、宗教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2年,日军将乐道院改造为西方侨民集中营。衣向东、王威的长篇小说《乐道院》,便是以关押在潍县集中营内2000多名侨民的真实故事为原型,揭露了侵华日军对囚禁侨民们所犯下的残暴罪行,讴歌了潍县百姓不惜牺牲生命救助集中营侨民的大爱精神。“在战争面前,每个人,每座城,都是孤儿。”扉页上的这句话充分地表达出两位作者希望国际和平的愿景及创作初衷。

  这是一部弘扬国际主义、人道主义、和平主义精神,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优秀作品,“这是一部题材罕见的反战小说,也是特殊背景下的抗日战争文学。它是两位作者从历史资料中寻觅,对‘东方奥斯维辛’的山东侨民集中营,进行了沉重又不乏酣畅淋漓的描写,再现了一个闻所未闻而又真实的二战秘闻。”中国作协原副主席、诗人高洪波在研讨会上如此评价。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梁鸿鹰则指出,这是一部有大担当的作品,它记录了一段在和平年代非常容易被忽略、被碎片化、被遗忘的历史。小说宏大的叙事主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想法,那就是讲好中国人民与外国侨民共同守望和平、守望互助、守望共同价值的故事,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历史,要守住美德,共同努力珍惜当下的生活、文化的力量。”

  《乐道院》是以真实故事为原型创作的,“文学和历史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系,如果进到历史当中写历史,可能没有办法呈现历史真正深刻、生动、细节、具体的部分,但小说的独到之处恰恰是因为作家去虚构,去艺术提炼,把人物写生动,才让这段历史在记忆中留下印象。”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丛治辰表示,“历史以这样的虚构方式来抵达更真实的真实,是这部小说的重要价值。”

  潍县集中营留给被囚侨民的是战争创伤,这注定了小说的叙事风格如《光明日报》文萃版主编、评论家饶翔所说“不是一种激昂的英雄主义的雄壮基调,而是带着隐忍,平静地叙事”,“作家并没有声嘶力竭,没有使用滚烫情绪的语言,甚至连一次像样的冲突都没有,作家始终保持一种隐忍的、相对平静的笔调叙述,就像在盘山路上始终踩着刹车开车一样。”作家出版社原总编辑、评论家黄宾堂认为,“作家越是这种隐而不发的叙述调子,读者就愈能真切感受到集中营内一点点积攒起来的、郁结于胸的愤懑绝望的情绪,这就是作家的高明之处。”

  七彩风筝是小说的重要意象,风筝挂在电网上的那一幕直抵人心,而卡米洛与中国男孩韩小亮的友谊展开了描写潍县人侠义精神的序幕。作家出版社原副总编辑、评论家颜慧表示,“小说弘扬了潍县百姓的大爱精神,以及国际侨民与中国人民团结反抗日本法西斯的正义斗争及国际互助的精神”。黄宾堂认为,墙内墙外大爱无疆,是小说非常重要的一个维度,很有感染力,“同在日军铁蹄之下,良善、正义的潍县人重新燃起集中营里侨民们活下去的希望”。

  乐道院铭刻着全球记忆,是近代潍坊联系世界的一扇窗,见证了中外人民共同反抗日本法西斯的峥嵘岁月;穿越历史烟云,《乐道院》生动诠释了跨越国界、种族、血缘和信仰的人间大爱,彰显了潍坊的文化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