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
  来源:中国艺术报

  赵铁信(中国大众文化学会会长):

  李钢的行草展独具特色,突出了学术性、专业性和艺术性。他宗法“二王”,方向明、书路正、书风好,在笔法、字法、墨法和章法等方面都基本做到了唐代书法理论大家孙过庭的要求,“翰不虚动,下必有由”“心手双畅,智巧兼优”“会古通今”“情深调合”。他的书法作品不是盲目书写,而是在正确书法理论指导下的自觉创作,充分反映了他的哲学思考和美学追求。

 

  潘文海(中国书协原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

  李钢的书法不仅给了我们一种美好的享受,也让我们从中体悟到他对“二王”书风的不倦追求。李钢是中国书协第七届专业委员会委员,在对外书法交流特别是对日本自作诗书交流活动中,他的诗词和书法创作赢得了国际书法界的一致称赞。这些年来,李钢一直笔耕不辍,孜孜以求,他在60岁之后还能境界渐开、书法创作更上层楼实为不易,这与其自身的文化素养、性格魅力和胸怀境界是分不开的。

 

  李胜洪(中国书协原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原常务副院长):

  李钢书法的“形”来自历代法书经典,而其消化、吸收、重新组合之后又借古人之形表现了自己的“神”。他的行草,淋漓痛快、隽雅奇变。观其书作,用笔迅疾而劲健,雄雅清新的视觉冲击扣人心弦;其结字自由放达,倾侧之中含稳重,端庄之中见婀娜;用笔讲求米芾所言“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成为“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一佳士也”。

 

  郑军健(中国书协原理事、广西书协原主席):

  我们看李钢的作品,不仅要从技法的角度看,更要从哲学、美学的角度来看。他强调对比和谐,即哲学里最重要的规律——对立统一规律的运用。从他作品中笔画、结体的对比节奏,章法厚重与飘逸的对比处理,可以体会到艺术创作的一种真谛。

 

  刘俊京(中国书协理事、北京书协副主席):

  李钢在书法文化上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讲的书法课、撰写的书法论文、出版的《米芾〈苕溪诗帖〉笔法解析》等著作和在中国教育电视台的行书演示得到大家的肯定。他的书法师宗“二王”,追古融今,变化灵动,体现了自然之美。他用自己的刻苦学习和实践体会,找到了自己创作的落脚点。

 

  连江州(中国书法出版社原总编辑):

  李钢是个思考型的“拟古派”,做到了对经典碑帖体认躬行,博观约取,但又不拘泥于古人。在其展览的作品中,使我们看到了贯彻始终的“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的艺术境界。

 

  刘照丁(广东韶关市文联主席):

  李钢立足“知识套餐”进行书法创作,他的“学要富”的追求,使他的作品愈加成熟,耐人寻味。

 

  张瑞田(中国书协书法评论与文化传播委员会秘书长):

  李钢在魏晋宋明的笔墨之间迷恋日久,得到了深厚的滋养。他能够一反常态,不拘泥一点一线,在丰博的传统资源中找到落脚点,并恰到好处地把自己的一招一式和生命语言展现出来。因此,当我们看到李钢“扭碎”前人的“筋骨”,智慧地、艺术地、形象地建立了自己的书法语言系统,着实值得庆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