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良梧而栖 成长虹气象
——观蔡超中国画作品
作者:秋如  来源:中国艺术报

金色的胡杨 212cm×500cm 2004年 蔡超

  一级美术师、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兼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研究员、南昌大学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南昌工程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名誉院长、江西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江西书画院院长……这些职务所指皆是同一个人——蔡超。如此多的荣誉和社会职务,是社会对蔡超多年来深耕画坛和他在中国美术界作出杰出贡献的充分肯定。

  蔡超擅长人物画,兼攻山水花鸟,是一位视野开阔、修养丰厚、涉猎广泛的艺术家,有极强的创作能力且富有创造精神——蔡超的画有属于他自己的味道:既没有恪守传统绘画中的成规定法,也没有刻意急于表现现代派绘画中的“活泼”和“新气”,虽然他画了许多风格、样式乃至体裁相距甚远的作品,但无论何种呈现,观者总能一目了然地认出这些作品均出自他的手笔。

  20世纪70年代,蔡超创作的《毛主席在农村调查》等红色题材的中国画及其连环画在全国崭露头角, 80年代创作的水墨人物画多次入选全国美展而声名鹊起,90年代以工业题材作品而蜚声画坛。而今,蔡超投身中国画创作、研究与教学已半个多世纪,他通过孜孜不倦的艺术实践,跃动成中国当代美术长河中令人瞩目的浪花。4月29日至5月20日,由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主办、江西省美协协办的“神气如虹——蔡超中国画作品展”在江西师范大学美术馆举办,共展出蔡超艺术生涯各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121幅,再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此次展览中有大量蔡超早年的连环画作品呈现,令观者大饱眼福。蔡超的连环画构图多变、形象生动、线型运用丰富,扎实的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使他在连环画领域享有盛誉。正如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夏学兵所介绍:蔡超曾创作过相当数量的高水平连环画,在20世纪70年代初便以系列作品《农村调查》为中国画界所熟知,其后的《方志敏》《陈毅在赣粤边》《贺龙的故事》《毛主席的故事》等系列红色主题连环画也为广大群众所喜爱。中国国家画院秘书长陈鹏参观完展览后,感慨良深:“在此次展览中能看到蔡超不同时期很多风格的作品,从中能清晰地看到他的艺术成就和成长的演变历程,尤其是早期的连环画、素描、写生作品,基本功非常扎实,值得大家学习和研究。”

  后来,蔡超开始专注于现代工业主题,这类作品叙事宏大、场景磅礴,大多以高空吊装为背景,画面结构纵横交织、人物坚定沉着,令人叹为观止。在创作中,蔡超着眼于现实生活,在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与梳理过程中提炼出中国人特有的气质——淳朴、诚实、热情、豪迈。为了画好工业题材,自1980年起,蔡超开启了“工地生活”,他经常驻扎到建筑工地,一住就是一个多月,与工人同吃同住,与工人进行深度交流,并画了大量速写。有了这样的深刻生活体验,蔡超形成了对现代建筑场景特殊的敏感度,找到了中国画现代感的突破口。

  蔡超说:“只有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才能寻找到自己的表现方法和感受、思想、技巧,才会在中国画趣味和艺术感受上有所突破,只有这样,才能在创作上形成自己的风格,走得更远。”广西美协名誉主席谢麟长期关注蔡超的艺术创作,他认为,蔡超长期深入生活、表现人民,在当代人物画创作中探索出了一条有传统中国画水墨语言特征、有鲜明的时代性和艺术个性的人物画创作道路,他的艺术实践和丰硕的创作成果为当代中国画创作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深入观察、提炼之外,蔡超的大场面处理、笔墨与造型的和谐、人物与现代建筑的协调以及在绘画新技法上的探索等方面,也都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特色,确立了他在中国画坛的地位。在空间处理上,蔡超将中西线条结构和传统的书法用笔互融,构成了他独特的绘画语言——机械结构和钢架、钢索纵横交织,点、线、面衍生出一种抽象的意象并扩展延伸、对称和反对称,平行、对等空间形式交错转换,各种线条相互交叠。在他的作品中,工业化高空吊装机械、大体量的工业设备和钢架、钢索与操纵吊机的工人互为主体,合奏成一曲激情澎湃的现代工业文明交响乐。在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林容生眼中,蔡超的作品“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在画人物的同时对周边环境的同步刻画,所以观者才能通过这种人物及其背景,感受到画作强烈的时代气息以及蔡超对生活的真切体验,这对我们的创作具有启发性”。

  谈起蔡超的艺术创作,江西省美协副主席、秘书长杨震如数家珍:“蔡超在继承中国绘画传统的同时,努力探索传统艺术的现代转型,在水墨艺术领域注入了当代文化的观念与创新的意识,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表现语言。作品以浑厚、清朗、畅怀的笔墨风格和独具特色的构图运用而闻名画坛,并且蔡超擅长延展中国水墨的特性,将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象巧妙地融合一体构成画面,展现出其自身对大自然的独特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江西省美协女美术家艺委会主任王燕是蔡超的学生,她对恩师的艺术创作充满了尊崇,“老师的作品,实现了‘中国人物画的现代化’,他在中国人物画的构思、构图、造型、笔墨各个方面都具有现代人的表达和情趣。老师的画作强烈抒发了他对国家之发展和国家之强盛的期盼之意,顺应了时代美术的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蔡超再次调转目光,满怀着对国家和时代的美好憧憬,将视野转向祖国的西北和西南地区。以土地与人之间的关系为大背景的西北和西南地区的风土人情开始大量出现在他的作品中。蔡超将这类作品称为“一带一路”系列。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副主任罗一平说:“在这一系列作品的创作中,蔡超再次创新,他打破了人与景、物与景的界线,用比工业题材更加感性的水墨写意性语言,以行书慢板写浪漫,以篆籀笔法写深厚,以湿笔泼墨写滋润,以燥墨逆锋写苍劲,以细笔轻描写飘逸。”蔡超的巨幅作品《金色的胡杨》即是这一系列作品中的代表作,硕大的胡杨树干,用以金色的胡杨树叶大块铺填缝隙,让观者能充分感受到画家内心的浓烈灿烂。

  蔡超能取得如今的艺术成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源自其“非良梧不栖”的高贵清雅的文人品格。“一个艺术家,修人品、立德行是其成功的基础和必要前提,画品高才是成功的标志。”罗一平评价道。在他看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可寓意蔡超因画品之高,故不需凭借某种外在力量。他认为蔡超画品之高的根本,在于画者把握住了时代发展的脉搏,作品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时代精神,题材广阔、内涵丰富、意象纯净、笔墨质朴、气韵清高,故一展出或发表,总能屡屡获得大奖,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对此,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馆长何加林非常认同,“在蔡超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对传统中国画笔墨的追寻以及他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他是一位极具人格魅力的艺术家,不但画画得好,人品也非常好,他真诚、热情、宽厚、坚定、悲悯,有文人气节,浑身透溢着对艺术的虔诚,从这次展出的一系列古树题材的作品中,可略见一斑。从蔡超身上,我们可以强烈感受到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风貌和文化背后的深层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