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文化自信的基础性工程
——读《河北民间文艺史》
栏目:特别推荐
作者:刘润为  来源:中国艺术报

  据悉,在《河北民间文艺史》问世之前,中国还没有一部地域性的民间文艺史著,更没有全面系统的《中国民间文艺史》,所以我们说,《河北民间文艺史》的出版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全书体例科学、史料翔实、脉络分明、开阖有致,较好地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它的编著和出版,充分体现了作者郑一民、河北文化界以至河北人民的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包括对特定文化对象的全面把握,对其本质特征与发展规律的科学认知和对其现实功能的正确判断。只有有了这样的自觉,才能使优秀传统民间文艺不断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不断提升文化自信的高度。而修史,修民间文艺史,正是提升文化自信的基础性工程。

  我是河北人,而且在与郑一民同志的长期交往中听他讲过不少河北民间文艺发掘、整理的成就,自以为对河北民间文艺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读了《河北民间文艺史》以后,我才知道,自己对于河北民间文艺的了解,水平还远远不够。比如,书中介绍说,在邢台古巨鹿一带,即东汉末黄巾起义领袖张角的家乡,至今仍然保持着禁演刘、关、张戏曲的习俗,因为刘备、关羽、张飞镇压过黄巾起义。与此相反,那里则流传着很多歌颂义军壮举和慨叹义军失败后悲惨命运的故事和传说。这些故事和传说是不可能写入《后汉书》和《三国志》的,但是却被张角家乡的百姓在口头上传颂到今天。这一文化奇观所折射出来的,正是中国贫苦农民反抗剥削压迫、争取生存权利的宝贵品格。总之,《河北民间文艺史》告诉我们,河北民间文艺是一种汪洋大海般的存在。当今的中国,文化上的竞赛、竞争日趋激烈。如果通过《河北民间文艺史》及其他媒体的传播,让更多的河北人对家乡的民间文艺有更多的了解,一定会极大地增强河北人民的文化自信。比如,我们河北人与外地或外国的友人交往时可能经常会提到:河北有许多关于黄帝与炎帝、蚩尤大战的传说,中华文明由此开端;“宋人缂丝,法取定州”,河北是缂丝的故乡,北宋南迁后才有了苏绣、杭绣等。这样有根有据地娓娓道来,自己觉得自豪,对方听了大概也会心生敬意。

  进一步的问题是,我们还应当意识到,文化遗产无论多么辉煌,也是一种历史的存在。如果我们单靠列祖列宗留下的老本支撑文化自信,并非荣光,也不能持久。说句刻薄一点的话,这其实跟阿Q用“我祖上比你阔多了”来抬高身价没有什么两样。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叫作消极确信或盲目确信。要使文化自信获得坚实基础并不断提升,就必须持续地创造性地发展文化。

  对于民间文艺来说,这种创造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断地提升民间文艺。大家都知道,文艺的滥觞不在庙堂而在民间。鲁迅说文艺起源于劳动,劳动者抬木头时喊出的“杭育杭育”的号子声,就是最早的文学作品。而《击壤歌》《弹歌》等远古民歌,也雄辩地证明,劳动人民是文艺的第一创造者。问题的另一方面是,民间文艺能够天然地成为经典的,毕竟是少数,其多数都需要经过文人的加工提高,才能获得更高品位。像《河北民间文艺史》提到的《诗经·邶风》的部分作品、汉乐府的《陌上桑》、现代歌剧《白毛女》等等,都是历代文人在充分尊重民间原作的基础上再创作而成为经典的。这样创造出来的经典越多,我们的文化品位就越高,我们的文化家底就越厚,我们的文化影响力就越大。综观古今中外,凡是有所成就的文艺家,没有不重视民间文艺的,没有不积极地吸取民间文艺营养的。中国的如孔子以及刘禹锡、施耐庵、吴承恩、郑板桥等等,都是如此;外国的如马尔克斯,也是如此,如果他不是如饥似渴地倾听外祖母讲哥伦比亚的民间故事,绝对写不出《百年孤独》那样轰动世界的作品。在这里,我建议河北的文艺家们都来读一读《河北民间文艺史》,从中汲取适合自己的题材、主题、诗情、画意,然后投入再创作的过程,这既是提高文艺家创作水平的重要法门,也是为提高河北文化品位作实实在在的贡献。

  再进一步的问题是要让民间文艺转化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这是实现并不断提升文化自信的根本。文化软实力不等于文化,它是特定文化在社会实践中的一种实现形态。具体地说,就是某种文化特别是它的核心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践行取得积极的社会成果,并且凭借它取得的这种积极成果,自然而然地对他者(个人、单位、地区、国家等)产生吸引力,从而成为他者可以分享、愿意分享的精神财富。它表现为一种引人倾慕的魅力,一种让人自觉学习的榜样。举个例子说,共产主义精神在雷锋的行动中得到了光辉体现,于是人们从雷锋的行动中感受到了共产主义精神的光芒,从而激发起像雷锋那样践行共产主义精神的愿望和行动,这就是雷锋带来的文化软实力,也可以说共产主义精神产生了文化软实力。

  民间文艺是中国老百姓自己创造、自己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它在弘扬某种价值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无与伦比的渗透作用。比如,在向大众传递“子孝”“兄良”“弟悌”等传统伦理观念方面,可能一千个道学家的说教,也抵不上“鞕打芦花”这样的一个民间故事。现在,我们正在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进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武装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因而民间文艺的用武之地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广阔。倘若我们河北的文艺工作者能够以《河北民间文艺史》为依托,不断推动优秀传统民间文艺与社会主义文艺的结合,用各种可以调动的方式宣传优秀民间文艺及其与社会主义文艺相结合产生的新成果,就一定会极大地改变河北的文化现状和河北人民的精神面貌,从而有力地推动美丽河北的建设,提升河北人民的文化自信。从这种意义上说,郑一民同志的贡献是了不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