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山歌来/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来哟/不怕险滩弯又多,弯又多……”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这是1962年上映的电影《刘三姐》里的精彩唱段。有幸看过电影的朋友,听到这优美动人的歌声,看到桂林山水绝佳的画面,都会感受到一种绝美的视觉冲击和精神享受。
1962年,我还是通辽二中的一名高中生。每到周六日,我和同学就会到很远的通辽百货公司东边的新电影院去看电影。那时电影少,一部好电影有时要连续上映一个月。一天,学校的走廊里通知新电影《刘三姐》上映,大家争着看第一场演出。电影一开始就是美丽的漓江和桂林山水,对于大草原上生活的我们,眼前的场景真是美极了。接着,就传来一段甜美的歌声及由远而近的刘三姐唱歌的画面……
刘三姐在现实中确有其人,电影中她爱唱山歌,并且总唱出穷人的心里话。我们那个年代,经常可以在地摊上买到新电影插曲的卡片,就是那种印着歌词和曲谱、似照片的卡片。看完电影不久后,我便买到了《刘三姐》的卡片,喜欢得不得了。只要有闲暇,就和同学们学唱。遇到班级排演节目,我就把歌片儿交给同学,在班级演出《刘三姐》歌曲选段。我记得在学校的一次晚会上,我们班还排了一段电影《刘三姐》中的对唱场面。那段日子,我走着站着哼唱的歌都是《刘三姐》选段,甚至梦中都在唱。有一次,宿舍的同学将我从梦中叫醒,说我睡着了还在唱《刘三姐》。
我为什么这么喜欢《刘三姐》呢?这得从我小时候说起。我的家乡科尔沁是内蒙古的歌舞之乡,科尔沁歌唱艺术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反映生活的《四季歌儿》《薄如来》《小黄马》,情歌类的《谭花姑娘》《乌尤黛》《白虎哥哥》《达那巴拉和金香》,历史类的《三国演义》《武松打虎》《昭君传》等的耳濡目染下,我从小热爱文艺,上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就在学校里被安排参加各种少年儿童的演出。每当晚上,便与老人们一起听他们酷爱的乌力格尔说唱。乌力格尔,是内蒙古东部区一种说唱形式。每到农闲的时候,村里人都集中到一个比较宽敞的村民家里,请外地的说唱艺人来说唱。小时候的我就对民歌和地方说唱艺术有很大的兴趣。
科尔沁民歌叙事性很强,各类比拟朴实又幽默,像《歌唱宝贝》,就很形象,又丰富。与广西民歌相同,科尔沁民歌也大多来源于生活。每当有尊贵的客人——诸如札萨克官吏、喇嘛、邻村牧主、亲戚朋友来家做客时,主人必须设宴隆重款待。宴会开始时,必须演唱长调礼仪歌曲。向客人敬酒献歌,均有精彩演唱。唱歌这种活动还有治愈效果,有一位老额吉,儿子参军驻扎在外地,夜里梦见了儿子,牵挂思念,伤心落泪。于是,便把歌手请到家,演唱母亲思念儿子的民歌,听得这额吉哭了半宿,便感觉好多了,这是民歌的另一魅力所在。
科尔沁民歌和乌力格尔的好多说唱与电影《刘三姐》里的场面和形式差不多,只是乌力格尔是一个人说唱,而广西壮族民歌不仅歌手唱,还伴有群体唱。好多朋友都听过歌唱家德德玛的《达那巴拉》,也是一对青年男女的情歌:“高高的梧桐树呀,风吹雨淋一旦不花。可爱的英格鸟呀,它在哪里落脚歌唱。我亲爱的达那巴拉哥哥,乘马会歌走四方。啊,亲爱的金香姑娘,有谁伴她度时光? ”这种科尔沁叙事民歌在科尔沁草原,几乎家喻户晓。如果拍成像《刘三姐》这样的电影,就能更广地传唱开来。
1967年1月,我和同学搭车到了桂林。桂林是刘三姐对歌的地方,漓江上有好多这部电影的拍摄地。我和几个同学找到月牙山,这里是地主莫怀仁囚禁刘三姐的地方。月牙山上有处傍山临江的小楼,爬上二楼,推窗一看,眼前的漓江不正是阿牛唱歌寻找刘三姐的场景吗?此时此景,我仿佛又看到乡亲们在莫怀仁大宅的门口喊着要救人,楼后的窗口,在莫怀仁两个丫鬟的帮助下,阿牛和刘三姐的哥哥把刘三姐从楼里解救出去……我恋恋不舍地随同学们走下楼,在漓江岸景点的照相处,我非常想要在这里留个影,我心里知道这绝不仅仅是因为月牙山的风景优美。
第二天,打听到不远处的还珠洞也是《刘三姐》的摄影地,我们又兴致勃勃地前往。还珠洞的洞口对着漓江,离码头不远还有一个山坡,正是电影《刘三姐》中青年男女对歌和与莫怀仁请来的三个秀才对歌比赛的场地。站在这里,对歌中莫怀仁气极败坏张皇落水的情景一下子闪过脑际。
“咱们在这里再照一张!”同学的声音将我拉回现实。我回首看看还珠洞,似乎是刘三姐在唱:“多谢了。多谢四方众乡亲,我今没有好茶饭哪,只有山歌敬亲人……”
多年以后,我在中央电视台人物访谈节目中看到刘三姐的扮演者黄婉秋,听她讲了怎么样被选中扮演刘三姐,取得了很多电影艺术奖项。电影《刘三姐》作为中国第一部音乐风光故事片,片中悦耳动听的歌声与美丽的桂林山水完美地融合,凸显了当地民歌的艺术魅力。而当时,年仅17岁的黄婉秋在影片中的表现也给导演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电影《刘三姐》中的每首歌曲、每支舞蹈、每句台词,无不充盈着广西这片特殊区域的阳光雨露,深得壮族山歌、彩调剧天然、圆润、灵动、淳朴、坦率、泼辣之真谛。原生态的自然天成、丰富的山歌情调、娴熟的小戏歌舞技巧、接地气的创作手法、曲折动人的剧本、对纯真爱情的向往,加上壮族人既率真又浑厚的个性风格,构成《刘三姐》的独特魅力。正如黄婉秋说的:“所有这些,都是泥土生泥土长,是数代人打造的生活方式、人生趣味构成的民族气派。”
1996年7月,我参加了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在广西召开的一次会议。当时接待我们的有好多广西文联的同志。参观时,遇到当时担任广西文联副主席的包玉堂先生。我们曾在少数民族创作会上见过面,所以认识。和他谈起我们当时在桂林想见黄婉秋的点滴细节,包玉堂赞我还记得几十年前的事,我说,《刘三姐》中好多对歌我还能唱。当时我们在车里,我脱口就给他唱了几句。整个车里的人报以热烈的掌声。包玉堂盯着我,由衷地赞叹说:“你这大草原来的蒙古族汉子,还能把红土地上的广西民歌记得这么熟,还唱得这么好,我作为歌剧的作者有时候连词都忘了,你还能记得,真了不起。”听完我的歌,满车的人都活跃起来,有的讲拍摄《刘三姐》的好多花絮,有的讲黄婉秋的各种故事,更让我感受广西民歌的民族性、社会性以及悠久传承。
《刘三姐》的精美对歌,脍炙人口、铿锵有力,既有一些“野”的味道,又有民族气质,宛如漓江水般清澈。刘三姐的歌是在艰辛的劳作和大自然的灵气中产生的,所以能张口就来,浑然天成。作为文艺作品, 《刘三姐》的主题是劳动人民与压迫阶级之间的对抗,只是这种对抗没有血与火的残酷,而是巧妙地以唱山歌的形式进行,充满了机智、诙谐、娱乐的元素,以及广西民族歌舞艺术本身所特有的优美。这使得《刘三姐》从诞生之初就有别于当时多数文艺作品苦大仇深的特点,与生俱来地带有轻松、优美的喜剧血统。正是这一特色,使得《刘三姐》令人耳目一新,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欢。
2022年12月,我来到阳朔,下榻后即打听,为的是一睹新奇的大型山水实景剧《印象·刘三姐》。我怀着一种莫名的激动,匆匆来到演出现场。舞台上,一轮弯月上面,一位披纱的美女翩翩起舞,远处是若隐若现的琼楼玉阁,几十条小船在摇橹的蓑翁下围着月亮滑行,这时整个舞台画面出现牛郎织女的意境,近百名美女拥着牛郎出场,一头水牛慢悠悠地从彩桥的一端走到另一端。《印象·刘三姐》的演员大多是渔民,白天打鱼晒网,晚上到漓江上演出,这种实景剧,是一种极大的艺术创新。
不知不觉中,我和《刘三姐》已经有了60年的情缘,回来的路上,难平我激动的心情,便写下几句观感的话:“江心漓水起仙蓬,船上渔夫炬火眀。三姐歌声传百代,峰影秀妹伴升平。百竿蓑衣筏舢影,千人婚庆月如虹。银龙摆阵桥作岸,波中红绸舞长绫。”
近日,《刘三姐》的扮演者黄婉秋病逝,她留言给亲人:“要继续把刘三姐文化传承好,发展好,把中国民族文化发展好!”多么可敬的表演艺术家,谨以此文献给我虽未谋面却有60年情缘的“刘三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