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与故土
——读陈子铭的《梦里家山》
栏目:品读斋
作者:曾丽琴  来源:中国艺术报

《梦里家山》封面

  顾名思义,侨批是华侨寄回国内的信件。“批”是闽南语,“信”之义。十九世纪中后期开始,闽南、潮汕、海南等地有大量的中国人离开祖国到东南亚、欧洲、美洲等地谋生,其中又以赴东南亚的为多。这些下南洋的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将信与家庭生活费寄回祖(籍)国家中,这便是侨批。侨批是中国近代国际移民的文献遗产。习近平总书记曾望着这些侨批动情地说:“华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爱国爱乡。他们在异乡历尽艰辛、艰苦创业,顽强地生存下来,站稳脚跟后,依然牵挂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有一块钱寄一块钱,有十块钱寄十块钱。这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心。”

  但毕竟除了专业的研究者,现在一般的读者很难读到侨批,即使读到了,也不一定全读得懂。从这一层面来说,陈子铭最近推出的《梦里家山》正可以弥补一般读者的这一缺憾。在这部书中,陈子铭遴选了近百封闽南侨批,以散文的笔法,对这些侨批的内容与侨批主人的理想、事业、爱恋、婚姻、家庭等进行了合理充分的想象与叙写,使得几十年前甚至百多年前南洋华侨的面貌与生命立体鲜活。

  家书自然首先谈的是家事,陈子铭穿行在这些家书的字里行间,一一为我们解读彼时南洋华侨家中的悲喜。于是,我们知道黄开物妻子与丈夫长相别离的幽怨,知道章嶙与君哲水晶般的爱情、王金春与江氏无需套话的相濡以沫,也知道清源为自己不能时时承欢母亲膝下而一直心怀愧疚,知道和庚谆谆嘱咐长子守住持正的家风。

  自然,在中国人这里,“家”的概念远远超过核心家庭,它还包括极为庞大的家族群体。所以,我们还看到叶水印无比欣喜地让弟弟叶泽官替他祭告祖先叶家有后,看到黄少华絮絮叨叨地向侄女、侄女婿介绍他满满的一家子。黄开物因为家族义学的事与叔父起了争执;王清允必须决定如何替哥哥延续宗枝;而曾朝基虽然从未见过祖(籍)国的叔父,但不断地收到叔父寄来的龙眼干,也不停地用家书向叔父告知父亲这一支脉在异国的繁衍与发展情况。

  陈子铭在序中写道:“那些走过万水千山的信,沾着电子邮件没有的泪光,留着各种各样的手指摩挲过的温度。”而他,也从这些家书的笔迹、语言叙述去揣想书写者的个性、气质与当时的心情,去重新燃起那已经冷却的温度。他说阿策家书的书法有吴昌硕的味道,“用笔肯定、迅捷、瘦硬,通篇痛快淋漓。格局不差,言语有度,不亢不卑,不像是个凡夫俗子,倒是个有经历的人”;而名字带着一股锐气的施旌旗在一封信中将六件事安排得井井有条,毫无废话,“想来是个干练、性急之人,说不定精瘦,一副不让人插话的样子”;未能回家奔母丧的施祥记写的字“字体宽厚,间距匀称,有很好的平衡感,显示他的修养”,信中“言语略带碎碎念,那是他的心情,固然哀伤,方寸不乱”;叶水印喜得贵子,信写得“飘逸俊秀,让人觉得,幸福是一只天上飞的吉祥鸟”;郑勋则的家书因为是向家人诉说躲避日寇的经历,有一段“字迹有点逼仄,似词不达意,想是最悲伤的部分”。至于章嶙的家书,陈子铭不仅从其用短语、有节奏的叙述看出他是个自信、讲效率、办事干脆利落的年轻男子,他更仿拟章嶙的叙述风格叙写与其相关的家书章节。

  有人认为,侨批除了写家事,也“以私文书的形式真实记载了千百万侨胞关心国家民族命运、积极参与民族复兴伟业的心路历程”。陈子铭写过《漳州传》《大海商》《历史转折时期的漳州月港》等长篇历史散文,对华人移民史、东南亚发展史都相当熟悉,因此,在创作《梦里家山》时,他特别关注到侨批对历史的叙述与侨胞们的强国梦。作品开头的“引”显然就是东南亚华侨史的简笔勾勒。在和庚的家书中陈子铭展开了20世纪前后马来亚锡矿、橡胶经济的叙述,与郑勋家书相关的是对二战时日本侵略东南亚的控诉。而借由黄开物的家书,陈子铭亦详细呈现了美治时期菲律宾排华法案的来龙去脉以及华人的成功抗争。通过“史”的植入,这些家书超越了庸常与琐碎,而带有历史的厚度与深度。事实上,《梦里家山》的编选顺序,在整部书与各辑之间,都隐隐地有一条历史的时间线在内。华侨与祖(籍)国息息相关。甲午战争、辛亥革命、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经济困难时期、改革开放,无一不在这些华侨家书中留下痕迹。至于像黄开物、白雪娇这样中国历史的重要参与者,其家书当然已是珍贵的史料了。

  相比较快速、短暂、易变的今天,《梦里家山》中的情感是缓慢、长久、恒定而完整的。这当然有时代不同的原因,但中国传统文化在其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陈子铭在《梦里家山》中,除了对华侨生活、经历及与之相关的历史的叙述外,更想发现形成这种情感的中国传统文化密码。他笔下的秋天夜里,“大火星缓缓地向西方流去,蟋蟀的叫声明亮起来”,那是三千年前《诗经》里的中国人就经历过的;他特别为“蒲月”一词做解释,因为将一年的十二个月用植物来命名彰显了中国人的浪漫与原生的道家文化;他明白中国传统节日对华侨们的意义:“如果在故乡,是可以做许多雅事的。说到底,待纸鸢放过,夏天就快到了。那时节,人们扫墓、踏青、相聚、邀饮、吹风,自然,也思亲”;他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祖母、叔伯、兄弟、妯娌们生活在一起,有享不尽的天伦。一口灶,一鼎饭,一种温暖的家庭仪式联系彼此”;他以欣羡的口吻描述了用飘着葱香,加满猪肉、香菇、干贝的油饭祭拜先人的幸福,并赞赏了在儒家文化伦理下形成的中国独有的社会秩序:“因循自然设定的社会秩序多么完美,长幼有序,好像生来就是这样……”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陈子铭的《梦里家山》正是这样一部优秀的作品。

  且让我们走进《梦里家山》,跟随陈子铭跨越时空,去品味闽南的亲情与温暖,去追寻华侨梦里的家国与故土,去感受独特而深沉的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与中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