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节日乡愁
栏目:乡村
作者:乔维  来源:中国艺术报

  每年的春节,都是在淡然和寡味中度过,今年依然延续了往年的平静,只有电视里播放出春晚的画面,才会感觉到又是一个新年的开始。然而,无论春节晚会欢腾起多少热闹,却再也无法找回往昔的年味。许是年龄渐长的缘由,或是人们生活的丰富,也许是时代的繁华淹没了节日风景,春节已经成为一个假期的符号。细想起来并不奇怪,传统节日能留住一种怀旧情怀,所有的过往经常会盘旋在心中游荡。只是想让久远的记忆幻化如新,迎面而来的竟然是儿时过节的场景,许是往昔的贫瘠加深了春节烙印。怀旧,其实是一种回味过往的乡愁,记忆中故乡的春节才是传统节日纯正的味道。如果想寻找一个新年的感觉,去唤醒人们对节日的期待,城市需要的不是张灯结彩,而是点燃人心希望的火焰,寂静的乡村不是归乡的脚步,而是看到鸡鸣狗叫的烟火味儿。

  每到春节,特别怀念儿时故乡过年的气息,因为进入了腊月,村子里每一寸空气,就像塞满了诱人的味觉,流布着满满的香甜味。故乡有一句民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过年,麻花油饼吃不完。”形象地比喻儿时期盼过年的景象。进入腊月家家户户的院落里,都会飘散出浓厚而黏稠的余香,尤其爆竹声与杀猪的声音此起彼落。在我们老家,无论谁家里杀了猪,都会做一大锅白菜炖猪肉,邀请比较亲近的乡邻和亲戚,大家围坐在一起,让白酒的浓度燃烧起对来年的希望。一张张红润而憨厚的表情,浓缩在朴实的家长里短里,家人和近邻的互动,加深了亲情与乡邻间的和谐。从过了腊八节开始,大人们就开始张罗着过年的美食,压粉条、油炸糕,炸麻花儿、炸油饼,而且制作的数量都比较多,每家都会准备出一个正月里的食物,把过年的美食储存在一个很大的瓦缸里。老家的冬天总是滴水成冰,食物储存在瓦缸里,如同放进了一个天然的冰箱,整个腊月都是满满的年味。家家户户制作炸糕、粉条、油饼、麻花的同时,也是最能展现女人勤劳与手巧的时刻。腊月是冬季里最繁忙和热闹的时节,大人们忙碌着准备美食,孩子们会守候在一边,眼巴巴地盯着大人手中的动作。刚出锅的炸糕香味诱人,焦黄的炸糕香脆又柔软,放到嘴里嚼出的是满满的清香,融入年味的香甜,溢出的是幸福。故乡的年味飘摇在思绪里,幻化成一缕缕乡愁,意犹未尽。

  故乡的春节是儿时天真烂漫的释放,记忆中,一群孩子徒步往返在乡间的集市上,高高兴兴去采购年货。看着各式各样的鞭炮堆满了街口,尤其是琳琅满目的年画,生动而喜庆,人们眼花缭乱地挑拣着节日的收获。临近日落,孩子们带上采购的年货,沿着灰黄色的土路回家,一路不停地燃放零散的烟花,在清冷中绽放出的色彩别有韵味。春节家家户户都要挂出喜庆的灯笼,而塞北的冬天气温都在零下十几摄氏度,是制作冰灯最好的时机,一只铁桶一根麻绳,就是全部的道具。孩子们提着半桶水,把麻绳的两端浸入到水里,不出半天的功夫,就会展现一个晶莹剔透的冰灯。当蜡烛放入冰灯,温润而柔和的光亮汇入夜色,就如同诞生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去照亮一面崭新而温暖的节日气象。

  我的故乡在河北张家口,过年的风俗看似粗犷,实际上带有蒙汉文化交融的仪式感。每到除夕,一家人围坐一起包着饺子,一边盯着黑白电视看播放出的欢声笑语,一边等待着新年黎明时的仪式。新年黎明之时,家家户户都会在院子里燃起一堆篝火,大人孩子围着篝火转,祝福着新年时来运转。然后,孩子们点燃鞭炮,旺盛的火焰染红了乡村的天空,热烈的炮仗声回响在整个村落,房檐街角都弥漫着年的味道。最为特别的是每家挂起冰灯,橘红色的冰灯衬托着烟火,有一种童话般的幻觉。黎明的烟火掀动起吉庆的春联,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每一个角落都会飞扬起一片红红火火,人们的笑容绽放出新年的期盼。

  正月是农闲的季节,人们趁着春节把一年的事忙完,每天早早就把牲畜赶入圈中,穿戴好崭新的衣服走出家门,女人们则把自己收拾成一道亮丽的风景。在塞北的乡村,每到正月,都会邀请小戏班子到村里唱戏,孩子们会踩着积雪,翻山越岭,无论远近追赶着戏班子,从一个村子到另一个村子。西北二人转是小戏班子最拿手好戏,婉转悠扬的西北音调,缠绵多情的戏剧效果,浓郁的地方特色,延长着节日缓慢的节奏。戏班子每到一个村子,都会挂出崭新的彩旗,象征着戏里戏外在新年里万事顺利。人们追赶着小戏班,风尘仆仆却热热闹闹,每到一个村子扑面而来都是年的味道。独属的冰灯火红的窗花,门楣与墙壁上贴着红色春联,串联起一种节日的喜庆与欢歌。

  儿时所盼的春节,是街上走亲戚拜年的热闹,是家家户户飘着醇香的年味和浪漫,是孩童们过年的压岁钱,在新年里人们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随着时代变迁,城镇化建设的脚步越走越远,曾经的节日也渐变成模糊。每到春节,就会蓦然发现,因社会发展和快捷文化的流行,传统节日的味道越来越淡。人们固守在各自的空间,尽管酒肉依然飘香,却再也扩散不到窗外边的万象红尘。遥望故乡,回不去的节日乡愁,仅存一片散碎的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