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小院过大年
栏目:心语
作者:谭谈  来源:中国艺术报

  我们旅居到这个洱海边、苍山下的白族村寨,入住这个农家小院,今年是第四年了。四年四个春节,有三个春节是在这个小院里过的。

  除夕这一天,我早早地就起床了。找出三年前第一次在这里过春节时带来的红宣纸,写上自撰的对联:朝品湘茶晚饮湘酒家的味道,背靠苍山面对洱海滇地风光。横批:外乡亦故乡。对联贴在厅堂恋湘书吧上。在餐厅前面的廊柱上,写上“湖南云南都是华夏大地,白族汉族同为炎黄子孙”,横批“白汉一家亲”。接着,在小院院门上,贴上“病虎归山去,玉兔送福来”,横批“病去福来”。这是指过去的这个虎年新冠病毒横行,干扰人们的生活,而下联则表达自己对新春兔年的美好愿望。接着,我又写了几个福字,贴在门上。顿时,一股浓浓的节日的喜庆气氛,在我们这个小院里弥漫开来……

  临近中午,我们把平日摆放在餐厅的餐桌,抬到了小院的院坪里那棵造型美丽的青梅树下。这是一张我们在旧货市场淘到的白族农家的木桌,笨拙、厚重,却具有白族农家的味道。丰盛的菜肴也一一摆上了桌,多半是从故乡湖南带来的。蒸土鸡、雪花丸子、红烧土团鱼、产自洞庭湖芦苇荡的芦笋……还有邻居——一位从南京旅居在本村的设计师送来的故乡特色菜什锦素菜,成了满满的一桌。

  大理,最可爱的是冬日的阳光。尽管这里早晚的温度也很低,但是这里的冬天几乎天天都有太阳。太阳一升起,大地就暖暖的了。所以只有热带地域才能生长的许多花卉,在这里也开得非常灿烂。村里家家门庭前面,那一蓬蓬三角梅,红灿灿地怒放着,多么招人爱啊!

  今天的除夕宴,除我们一家四口外,还有前一天从湖南来这里旅游的、与我女婿同乡的一家三口。昨天,女婿就买来了一盘大红鞭炮。此时,他和他的同乡一道点燃了鞭炮。啪啪啪的鞭炮声连同弥漫着硫磺气味的烟雾,飘散在小院上空。

  这个外乡小院的除夕午宴开始了。大家举杯碰盏,相互祝愿。一时间,小院欢声笑语四起。声声句句,表达对来年美好的期盼。而这一声声、一句句,又都是亲切的乡音。真可谓:外乡亦故乡啊!

  退休以后,无官一身轻。没有了职务,也就没有了工作负担。到了这个年纪,子女也成家立业了,自己便没有了生活负担。工作几十年,多少有了些积蓄,于是也没有了经济负担,可以轻轻松松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享受余下的生命。哪里舒服就到哪里过,怎么自由就怎么来。当女婿决定在大理这个冬不冷夏不热的地方租一个农家院子度夏过冬时,我全力支持。这个白族村寨的一位乡村医生盖了新居,将旧院子废弃在这里。我们把它租下来,进行整修。租期为二十年。几个月后,这个废弃的小院便面貌一新了。院门上面,挂上了我们从山东制作的用榆木雕刻的匾额,题着“云湖居”。一副对联,挂在院门两侧:避冬寒躲暑热温馨小院,观苍山赏洱海淡泊人生。这便表达了我的心迹。

  白族,是一个纯朴、厚道、和善又极讲卫生的民族。村子里家家户户、屋前院后,打扫得干干净净。一条山泉溪河,从苍山下来,傍村流过。智慧的白族先人,还巧妙地将溪水引入村中的沟渠,使家家户户门前清泉流淌……这还是一个极有文化素养的民族。村寨里的一栋栋或新或旧的民居,气派的照壁、高大的门楼、漂亮的壁画,处处传递着他们的文化传统。早早晚晚,我常在村街、溪边、山下散步。迎面而来的村民,总是微笑着向你打招呼。有一天,碰到一个从地里摘菜回来的老婆婆,虽然不认识,她却硬要从她背上的背篮里,拿一把她刚摘回来的青菜送我……这就是白族村寨,这就是这个村寨里的人!

  下午,又有我的四位同乡,走进了我们的小院。他们祖孙三代、一家四口,趁春节假期自驾车出来旅游。哪知今年春节,来大理旅游的人爆满。宾馆、酒店、民宿,都订不到房间了。于是,我这位同乡,从朋友处打听到我旅居在这里几年了,便找到了我,想用我在这里的人脉帮他找到一个住处。我虽然每年在这里住上四五个月,但平时与外界交往不多。我也需要比较活跃、与外界交往更多的女婿帮忙,然而他也没有找到。而我这位同乡一家四口,当时已在路上了。箭在弦上了。真令人着急。

  这时候,我儿子一家,因儿媳感染新冠病毒未痊愈,决定不来和我们团圆了。于是,我们小院,就空出来两间房子了。于是我就把我的这位同乡朋友,接到了我们小院……

  小院里又多了亲切的乡音!我虽身在外乡,犹在故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