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文学自觉”说从日本学者铃木虎雄开始,青木正儿和鲁迅都承续了该说法。前二者是站在文学和儒学道德分离的层面论述,鲁迅则从文艺和政治分离的层面论述。后来也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在研究《典论·论文》时沿用了此说。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曹丕的文章观念是建立在以儒家思想为底色的政治思考之上的。
“文章”是什么
曹丕所论“文章”有特定所指,虽可划入文学,却不能和文学等价。“章”字主要有三种解释:1、《说文解字》云:“歌所止曰章”;2、指花纹、文采;3、古同“彰”,彰明之意。在汉末魏初之际,“文章”一词主要运用的是“章”的后两种解释,即文采之文和以文来彰显。
文要有文采,从“诗赋欲丽”可见,自不待言。而以文来彰显,却有政治倾向。《人物志》言:“能属文著述,是谓文章,司马迁、班固是也。能传圣人之业,而不能干事施政,是谓儒学,毛公、贯公是也。”能作文著书的称为“文章”,且把儒学和“文章”相比较,表明“文章”不仅是“著论属辞”,还得以圣人之意为宗旨。在《人物志》中,圣人显然指儒门圣贤。可见,“文章”一词,有着传续儒学圣人基业的意味。
同时,在《典论·论文》中,曹丕举了三个作文不朽实例,分别为西伯幽演《易》、周公制《礼》和徐幹著《中论》。从内容上看,三者都以仁义礼智为宗旨,以文传达儒家圣贤的思想道德。从“文章”的一般意,和曹丕对于这三者的肯定,可见“文章”带有儒家教化蕴意。
文章的本质:“文气说”
《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曹丕认为文章由“气”主导,气有不同类型,不能强力而得。形如音乐,虽有优劣,但是长辈不能传授给后辈。他把文和气相结合,气由天赋,不可改变。不同的气表现于个人则为不同的才力秉性。《人物志》指出:“禀气阴阳,性有刚柔。拘抗文质,体越各别。”人的性质由气决定,才力多寡不可转移和增减,所以人只能凭借“天赋之气”,各尽其材。
君臣因才能不同,所做的事亦不同。“臣以自任为能,君以用人为能……所能不同,故能君众材也。”君臣各有其才,应各安其位,不能僭越。作为太子的曹丕,自不希望有人能篡取政权,更何况此时曹丕太子之位并不牢固,和曹植的争夺仍在进行。曹植才高八斗,文采斐然,在当时亦是以卓越的文学才华被时人赏识。因此,在曹丕看来,曹植禀承文气,就应安于才气,在此方面有所作为,而不是与其相争太子之位。
此外,曹丕此说亦是警告结党营私之人。东汉末期,朝政深受宦官外戚干扰,为人臣却僭越天子权势,曹丕吸取教训,上位后颁布诏书,云:“夫妇人与政,乱之本也。自今以后,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把外戚的权力收归中央,此种匡正纲纪的做法,曹丕为太子时,亦当早有打算。《典论·论文》指出:“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汉代的举孝廉政策,催生了士人交游,由此又易形成党派,曹丕深谙其中道理,以此告诫文士,要自属文章,不要通过攀龙附凤,远播声名。
再次,“文气说”还有维系朝政一统的寓意。“文章”在根源上,都来源于气。既然文本质相同,就不应囿于己见,相互攻讦。要在统一协调的基础上,守其分、尽其才。
文章的作用:文章经国论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有些学者认为,这句话说明作文可以不朽,把文学提高到了极高的高度,体现了自身的独立价值。该论有其正确之处,但非曹丕本意。
在曹丕看来,作文是通达不朽的途径之一。古有三不朽,为立德、立功、立言。而曹丕对立功避而不谈,只论后两者,“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通晓典籍的曹丕,却刻意省略“立功”,抬高“立言”,何故?结合“文气论”则一目了然。人秉气不同,才性亦有殊分,有作文之才,有治国之才。文章卓著之辈秉受的是文气,以曹植为代表。故而把立言抬得如此之高,则在劝告曹植等人,安心自己的“文章”事业。
同时,因为文的本质一样,即著文要在德性伦理的框架之内,要符合伦理纲常,以儒家思想为旨归。正如徐幹《中论·艺纪》所言:“艺者,以事成德者也……艺者,德之枝叶也。”文学技艺只是为了成道德之事。徐幹曾得曹丕盛赞,曹丕认为他恬淡寡欲,其文《中论》辞义典雅,可以流芳百世。而《中论》主要以儒学道德仁义为主题。徐幹认为人之所以不朽则在于学,学则学六德、六行和六艺,“六德”即智、仁、圣、义、中、和;“六行”即孝、友、睦、婣、任、恤;“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无一不体现儒家思想。曹丕对其夸赞表明,作文若以宣传儒家教义为宗旨,则为经国大业。
在老庄思想方兴未艾之时,重提儒家思想,不仅有利于曹魏统一天下,同时,对于正处太子之位的曹丕来说,亦十分必要。曹操说:“夫治定之化,以礼为首。”在政治上,曹操以礼为首,选派诸儿督察时,以“慈孝不违吾令”为准绳。曹丕以儒学为宗旨的文学思想,正迎合了曹操的心意。
综上,《典论·论文》并不鼓励纯文学创作,也不主张文章的自觉独立价值,反而是强调文章著述要以儒学大义为根基,使文章为大一统服务。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