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不是小事
——怀念作家渠川先生
栏目:心语
作者:曹凌云  来源:中国艺术报
<style type="text/css">.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style><div class=TRS_Editor><p>  认识渠川先生,是在2004年金秋十月。当时我在温州市龙湾区文联工作,牵头举办“名家看龙湾”文艺活动,写出长篇小说《金魔》的作家渠川应邀参加,他已经75岁了,却身体壮实、气韵充足,无论端坐还是行走,都挺直腰板,说话字正腔圆,声音洪亮,颇有大家风范。我虽然早知他的大名,但从那次活动开始,我们才有了接触、交往。</p>
<p>  2011年我调到温州市文联,渠川先生是市文联的离休干部。2019年深冬的一天上午,我去看望他,他的老伴已长期住院,他就一个人居家过日子。那一天,我们开始了马拉松式的长谈,从上午10点一直聊到下午5点,就这样居然一连聊了6天。这么长时间的“干聊”,我们没有感觉到疲惫,心情始终是愉快的。这6天里,他把自己曾祖父、祖父的传奇和他自己一生的经历,详详细细地讲给我听,他讲得那么激情澎湃,兴致十足。</p>
<p>  渠川祖籍山西祁县,家世显赫,曾祖父渠源浈是祁县的票号财东,祖父渠本翘历任清朝内阁中书等。然而,渠源浈因看透了朝廷的冷酷、官场的无情,一直极</p>
<p>  力反对长子渠本翘走在仕途上,要求长子继承他的票号生意。而渠本翘对做生意毫无兴趣,违抗了父亲的意愿,努力跻身官场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渠川笔下的《金魔》,写的就是渠源浈和渠本翘父子俩,在“从商”还是“求官”两种思想观念和人生道路上,所发生的激烈冲突。</p>
<p>  渠本翘最终还是摆脱了父亲的羁绊,在官场上弃旧图新、追求真理,他跟随康有为、梁启超戊戌变法,他多么希望变法成功,同时也可大展他的人生宏图。可是,变法像一场绚丽的火焰,刚一绽放就凋零了。渠川笔下的《官痛》,写的就是渠本翘在变法图强过程中的热血沸腾和坚强决心、变法失败后的心力交瘁和痛苦万状。</p>
<p>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渠本翘举家迁往天津。1919年渠本翘在赴友人酒宴时猝然去世,远在山西祁县的渠源浈得到儿子去世的消息,便病倒在床,也于次年春去世。渠家的顶梁柱相继轰然倒下,还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念书的渠晋鉎(渠川父亲),是渠家的长子长孙,勉强支撑着这个富贵门第。</p>
<p>  1929年,渠川出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通货膨胀失控,早已不做票号生意的渠家日渐穷困潦倒。这时候,渠川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到了北平的燕京大学。1948年,正处在青葱岁月的渠川一腔热血,胸中满怀革命的理想,放弃了大学学业,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p>
<p>  1949年1月,渠川被调到解放军第四十军政治部,从事记者、翻译等工作,虽然是文职,不是拿枪打仗,但他同样要出没在硝烟炮火之中,穿插在枪林弹雨之间。他先后参加了解放武汉、湖南、海南岛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等。</p>
<p>  1949年年底,第四十军进入雷州半岛,为解放海南岛作准备,渠川根据了解到的海上练兵和夜间海上编队的诸多素材,写成短篇小说《一心向党》。这篇小说发表在1951年1月号的《人民文学》上,此后几年,《一心向党》获了一些奖项,被编入多本书刊中。渠川也踏进了文坛。</p>
<p>  渠川在战场上经受了锻炼和考验。1953年抗美援朝结束,渠川回到祖国的怀抱,到解放军一一九师政治部当干事,参与了大型丛书《志愿军一日》和《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同时,他也创作了不少文学作品,其中《生命不息,冲锋不止》还被选为教材。1957年,渠川认识了在沈阳航校卫生科当医生的温州姑娘周玉华,并很快建立了恋爱关系。</p>
<p>  1960年,周玉华调回家乡工作。1970年1月,渠川复员,夫妻俩终于在温州团聚。1981年,渠川调到了温州市文联,任文联党组成员、秘书长。</p>
<p>  此时渠川已经52岁了,年逾知命,他把文学创作作为事业来追求,接连写出了反映小学老师生活的短篇小说《笑》和描写抗美援朝俘虏工作的中篇小说《皇帝陵墓和战俘的坟》,发表后都有很好的反响,这“一短一中”便成了他创作长篇小说《金魔》前的“试水”。</p>
<p>  从1985年开始,渠川用了两年时间到北京、山西等地考察、采访,并阅读了大量清朝小说、历史典籍、传说故事,又用了3年时间完成了《金魔》写作。渠川说:“我在创作《金魔》时,早晨起来,要想很长时间,想好了以后才动笔,我是用写诗歌的劲头来写长篇小说,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甚至每一个标点,都反复推敲。写好了一章,我又不厌其烦地修改。可能是过于认真了,创作进度有点慢,但写作不是小事,我快不起来。”1990年9月,《金魔》由海峡出版社出版,这是温州市第一部长篇小说。</p>
<p>  《金魔》面世后引起中国文坛的高度关注,评论家普遍认为,这是我国第一部反映票号的长篇杰作。1994年,《金魔》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昌晋源票号》,在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连播了3个月。</p>
<p>  《金魔》好评如潮,有关部门和出版社要求渠川抓紧创作“续篇” 。渠川又去北京、天津、山西等地调查,更加深入地了解祖父渠本翘的生活、工作情况,收集他的故事。有人催他趁《金魔》的好势头完成“续篇”,他说:“不行,写作不是小事,我得慢慢来,做足了功课才能下笔。我不追求快,只追求好。”就这样,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官痛》写了15个春花秋月和夏暑寒冬。</p>
<p>  在渠川的文学之花开得最为绚丽的时候,他已经进入了耄耋之年,而且,一直支持他写作的爱人周玉华,也年事已高,卧病在床。</p>
<p>  渠川原本计划创作“渠家三部曲”,因为祖父渠本翘更加精彩的故事还在后头。渠川想通过“渠家三部曲”,探求和展示那个多灾多难时代的问题和矛盾,为中华民族的自我反思提供鲜活生动的材料。令人遗憾的是,渠川没能写出第三部长篇小说,所留下的只是一个粗略的提纲,仅仅画了一个轮廓。他说:“我始终觉得写作不是小事,我老了,没有精力了,写不动了。并且,我老伴生病了,我的心也不再平静,写作是需要全身心投入的。”</p>
<p>  渠川先生率性自然、天真可爱,高兴起来开怀大笑,伤心了也不掩饰地掉下眼泪。记得有一次我们说到鲁迅,他说:“我太喜欢鲁迅的《故事新编》了,读起来有意思极了,我恍然大悟,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写。”说到这里,他孩童般地大笑。有一次我们说到孔子,他说:“我一直很佩服孔子,他是春秋末期的人,死了2500年了,可他的书,大人小孩还在读,现在他的言语也经常出现在各类试题中。”说到这里,他突然动了感情,潸然泪下。他默默地落了一会儿泪,哽咽着说:“我怎么哭了?莫名其妙。”</p>
<p>  去年我去看望他,他更加消瘦了,眼睛陷入眼眶,不过精神尚好。道别时,我握了握他的双手,他的手像枯萎的树枝,我感受到松弛的皮肤下是硬邦邦的骨头。这是我与渠川先生最后的一次见面与交谈。</p>
<p>  世事无常,人生难测。去年12月份,渠川先生在家里摔倒了,左肩膀骨折,住院治疗。今年5月下旬,他在病床上昏昏欲睡,神志不清。5月27日下午,渠川先生走完了丰富、精彩的一生,享年94岁。</p>
<p>  他虽已属高寿,但当我听到他去世的消息,还是心绪难平,深深地惋惜,与他交往中的点点滴滴,一幕一幕地浮现在我的眼前,真可谓音容宛在、言犹在耳。</p>
<p align="right"><strong>  (作者系温州市文联党组成员、秘书长)</strong></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