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新时代中国美术事业从“高原”向“高峰”迈进
<div class=TRS_Editor><style type="text/css">
.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style>
<div class="TRS_Editor"><style type="text/css">
.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style>
<p align="center"><strong>推动新时代中国美术事业从“高原”向“高峰”迈进</strong></p>
<p align="center"><strong>——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学术研讨综述</strong></p>
<p align="center"><img style="border-left-width: 0px; border-right-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top-width: 0px" alt="" src="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page_8/202210/W020221011786202268256.jpg" oldsrc="W020221011786202268256.jpg" /></p>
<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ff">研讨会现场</font></p>
<p align="center"><img style="border-left-width: 0px; border-right-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top-width: 0px" alt="" src="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page_8/202210/W020221011786202263437.jpg" oldsrc="W020221011786202263437.jpg" /></p>
<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ff">研讨会部分嘉宾合影</font></p>
<p> 9月27日,“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美术馆七层学术报告厅举办。会议围绕三个议题展开:一是新时代中国美术发展的现状与成就,二是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当代发展,三是以人民为中心与新时代美术创作。学术研讨会由<b>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b>主持。</p>
<p> 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由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天津市人民政府、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自9月2日起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共展出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等作品405件,包含征集、推荐和特邀参展作品。展览以“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为主题,全景展现中国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深情礼赞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生动抒写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人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精神气象和繁荣景象。</p>
<p> <b>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副司长何亚文</b>在致辞中指出,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是近年来我国优秀美术创作成果的集中展示,展览以异彩纷呈的美术作品展现了新时代以来我国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壮丽画卷,希望中国美术馆积极组织好学术研讨、公共教育等活动,进一步发挥展览以美化人、以美育人的积极作用。她还指出,要以展览举办为契机,进一步推进新时代美术理论研究和评论工作。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中华文化立场,坚持守正创新,进一步挖掘和阐发传统理论内涵,在跨文化、跨学科、跨地域的视野中创新发展,取得更多优秀研究和评论成果。<b>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二级巡视员马文</b>在致辞中指出,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相关学术活动的举办将进一步激励北京美术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造更多展现新时代精神气象的优秀作品,进而推动当代中国美术创作的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为弘扬中国精神,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作出新的贡献。</p>
<p> 与会的专家学者、艺术家代表就展览的策划实施、主题内容及新时代主题美术创作等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p>
<p> <b>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卢禹舜</b>认为,展览非常全面地呈现了当下中国美术界的整体面貌和综合创作实力,应该说是近十年来中国美术发展成就的一个缩影。这些作品,“代表了美术家们坚守初心,立足于艺术本体,把握时代脉搏,回应时代需求,解答时代课题和严谨的学术精神,积极的学术作为和丰厚的创新、创作成果”。他认为,“美术工作者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拥抱自然、深入生活、赞美天地、歌颂苍生,必须坚守艺术理想,追求德艺双馨”;作为艺术家, “首先要对自我内心世界进行观照和净化,提升个人修养,也在这个基础上以一种宁静、宽阔之心去亲近自然万象,才能达到胸中有丘壑、笔下生山河的境界”。</p>
<p><b> 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尚辉</b>认为,展览“能够全面展示当代中国美术创作的面貌”,尤其是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作品的加入,使展览主题更加完整、饱满、响亮,彰显了中国艺术节美术展览的广泛影响力。同时,他认为在文化和旅游部组织的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中,艺术家既能践行表现人民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又能展现个性艺术语言,当然,这里的个性不同于现代主义艺术的个性化,其中有着显著的人民性特质和民族意识,能做到宏观叙事与微观叙事的有机结合,所以,展览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近十年中国当代美术的发展和创新,更多是中国美术自主发展道路的一种探索”。</p>
<p><b> 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院长牛克诚</b>认为,展览作品“用图像的方式呈现了当代中国的历史” ,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集中展示了新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的新成就、新面貌,实现了“成教化、助人伦”的绘画功能,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传递正能量等方面,发挥了价值引领作用。艺术家们能够从“小我”中走出,“进入到与国家命运共振、有国家意识的大的思想建构领域中去”。新的表现题材激发了艺术家学习与创作热情,实现了艺术语言的创新与发展。围绕主题性美术创作举办的培训班,培养了一大批美术新人。</p>
<p><b>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代大权</b>认为,新时代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都有待以美术创作的形式去表现,推动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的工作,正是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但是,这项工作仍有待完善之处:一是部分创作基础能力不足,手头功夫不够,缺乏艺术表现力;二是一些主题表现过于表面化,不够深刻、开阔、充实、丰满、深入;三是部分创作没有穿新鞋、走新路。他说: “今天的画家还要能为时代讴歌,为人民代言,作为这个时代的画家,面对这个时代的现实,思考历史的过往,静下心来沉住气,用动人心魄并发人深省的美术作品去表现这个时代的脊梁,去表现这个时代的心声,是每一个画家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p>
<p><b> 北京画院一级美术师王冠军</b>作为参展画家,谈到自己“一直在努力践行着为人民创作的艺术理想,在创作实践和教学研究当中,一直在提倡美术创作的学术性、多元性、创新性和时代性。倡导对人文情怀的持续关注和深入挖掘,倡导艺术家能够把个人体验和社会责任、时代召唤彼此贯穿,融为一体,不断开创中国当代美术的新突破与新可能”。关于艺术的人民性,他说还是要深究传统、深入生活,将“当代审美追求与中华美学精神合二为一”,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表现伟大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精神动力,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贡献力量”。</p>
<p><b>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丁宁</b>认为,参观展览时他最深切的感受就是这是一个“图像中国”的展览,以图像的方式具体、直接、感性地表现新时代的新风貌。主题性创作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其中有些作品采用了“宣传画”的模式,“很少触及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主题性创作在表现外在现实的同时,能够深入地挖掘新时代人民所拥有的丰富的内心世界,作品将会更有价值和意义。另外,主题性创作里缺乏“纪念碑式”的重头之作,这也是未来需要加强之处。</p>
<p><b> 《人民日报》文艺部美术编辑室主编徐红梅</b>认为,近些年由文化和旅游部推动的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诞生了一批精品力作,“充分展现了新时代的新气象,以及新时代美术创作的新发展”。在她的理解中,主题性美术创作应该“具备史诗品格、锻造时代精神、开启艺术新境”,“从目前的创作来看,对‘史’的呈现比较多,但‘诗’的意境和艺术语言的建构还不充分”,主题性美术创作事实上对艺术家提出了更高要求,艺术家如果缺乏内在的深刻共鸣,就无法塑造出精神的高度,同时这种共鸣性的审美表达,又绝不意味着绘画性、艺术个性的削弱。因之,艺术家要想创作出优秀的主题性美术作品,必须有强大的内驱力,才能真正“提振新时代中国美术的精气神”。</p>
<p><b> 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成员王平</b>认为,此次展览是一个“呈现当代中国美术发展现状及专业水平的展览”,“展览既有广泛性也有专业性,水准很整齐,是一个高规格、有大境界的展览”,看了展览之后“让人很振奋,因为伟大中国的伟大事业都呈现在我们眼前”,“时代审美和中国视角,赋予展览鲜明的特色”。展览中的主题性美术创作展现了年轻美术家“鲜明地以人民为中心,以自己的画笔为时代讴歌、为时代明德,能够看出画家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展览中占据主要比例的写实性的艺术语言,他认为“还是有很多融合了现代主义、形式主义的新探索”,说明我们对现实主义创作的理论认识更开阔了。</p>
<p><b> 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b>认为,展览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能够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情况下,呈现出这样一个高水平的展览实属不易。关于展览,他希望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还能够在现有的征集、评审、遴选机制基础上,充分吸收策展人的组织方式,逐步形成展览独特的学术特色。同时,他建议展览能够设立奖项,有助于促进当代美术创作繁荣发展,提升展览的社会影响力,发挥展览的引导作用。在展览开启之后,还需要更加注意展览的宣传和推广、公共教育工作,争取能够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个展览,得到美的享受。</p>
<p><b>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朱万章</b>在发言中说,主题性美术创作在选题上的涵盖面非常广,既有宏大叙事、国家叙事,也有很多反映普通民众精神生活的作品,甚至可以反映一些非常微观的现实生活,所以说这些作品真实地反映出整个时代或者是国家前进的步伐,是当代美术与现实生活的缩影。在创作上,有着多元化的特质,包括题材、技法、艺术表现的语言、地域性等。若假以时日,很多作品一定会成为代表这个时代的经典名作。</p>
<p><b> 《光明日报》摄影美术部美术版编辑荣池</b>认为展览有三个重要特点:宏大叙事,反映时代巨变;微观刻画,传递情感温度;形式探索,引领创作新风。展览中的作品反映了美术家们观照时代、观照现实的使命担当,他们的创作贴近日常生活,注重富有情感温度的细腻表达,呈现出敢于突破、敢于创新的态势。</p>
<p><b> 中国国家画院创研规划处处长董雷</b>在发言中就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当代发展问题和启示进行了阐述。他认为,首先,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当代繁荣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诉求;其次,主题性美术创作的选题和文本都是各领域专家精心制定的,能有效避免一些艺术家太注重个体感受而忽视主题的价值;再次,创作既要有宏大叙事,也要有平易的表达,宏大叙事目的性强,有着统一性和连贯性的特征,是一种强势叙事,平易表达则是以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为表现主体;最后,要避免概念化、程式化和千人一面,就要更深入地刻画好画面上的主体人物。</p>
<p><b> 北京画院美术馆展览部主任薛良</b>认为,近现代中国美术史上,伟大的艺术家无不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怀,能够深入现实生活,才能创作出堪称经典的美术作品。中国艺术节是“人民的节日”,以人民为中心是其基本特质。进入新时代,美术家们都在思考如何以人民为中心,把握时代主题,将艺术性和人民性相结合,展现新的时代精神。</p>
<p><b>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美术观察》副主编孟繁玮</b>认为,2016年以来实施的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对中国当代美术的探索和拓进发挥重要作用。在创作过程中,很多创作者已经能够从“要我画”的被动接受,成长为“我要画”的主动转变,使“热爱新生活、聚焦新时代”的艺术创作冲动深入人心,成为当代现实主义美术创作的一种新自觉。参与主题性美术创作的美术家,应该更清晰地感受到,自己就是在参与塑造徐徐展现于我们面前的新世界。除此以外,主题性美术创作在语言和形式上,在内涵上,也有着越来越好的容纳性和延展性。</p>
<p><b>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科研处处长于洋</b>认为,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总体来看体现出集大成、门类全、来源广、朝气足的特色,进一步显现了民众性、节庆性和国家气象,让观众能从中看到美术本体的发展变化,进而对美术发展文脉进行艺术的形塑。他认为,当下主题性美术创作在取得不菲成绩的基础上,一些作品还应该更进一步脱离简单图解的创作模式,艺术家对创作主题应该进行更有深度的挖掘和表现,要耐看,禁得住品咂,这需要切实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创作属于这个时代的经典美术作品。</p>
<p><b>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张晴</b>认为,主题性美术创作的重要出发点,应该是用经典美术作品讲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不遗漏重要人物、重要事件,展现新时代重要成就。在文化和旅游部的领导下,全国党史专家、理论家、美术家,一起策划推进实施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工作。这些创作是非常成功的,凝聚了美术家和很多人的心血,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等重要主题性的展览项目上,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用这些作品讲好了中国故事,讲好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有温度,亦有深度。他认可很多专家提出的,这些创作离高峰还有距离,美术家们还要继续攀登,认识能力还要进一步提升,表达能力还要再提高,艺术手法、语言、形式、理念还要再创新,与时俱进。同时,为了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新发展,要特别注意对青年艺术家的培养与引领,进一步构建国家叙事的视觉美学。</p>
<p><b>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潘义奎</b>认为,展览是对全国美术领域优秀成果的一次集中的检阅,通过初评、复评、特邀等方式,最后推出这批优秀的精品力作,富有时代精神,展现了中国气派。近年来,广泛开展的主题性美术创作促使广大的美术工作者进一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来的作品不仅紧扣时代主题,也充分展现了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美术的发展状态与成就,是广大美术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以实际行动和艺术成果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新作为。展览中的作品,一条主线贯穿展览的始终,那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和视角,关切人民的生活,坚守反映时代精神的神圣使命,为时代画像,热情讴歌中国人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精神气象和繁荣景象,展览增强了人民群众文化的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p>
<p><b> 中国美术馆研究部(图书馆)主任裔萼</b>认为,展览中隐含着两条线索,一是以美术作品反映新时代的辉煌成就,以美术记录时代、见证历史;二是展示新时代以来美术本体的探索与创新成果。展览几乎全部为现实题材作品,为人民传神,为时代写照,这是一个应该被写入中国当代美术展览史中的重要展览。从展览组织策划等角度,她也认为作为中国艺术节的展览,应该具备自身的展览模式,更加突出“人民的节日”的宗旨,提升人民群众的参与度和互动性。关于主题性美术创作,她认为目前的作品思想性毋庸置疑,艺术性仍需加强,二者不可偏废。</p>
<p><b> 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邵晓峰</b>认为,正是在文化和旅游部党组的领导下,中国美术馆与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及相关单位通力协作,吴为山馆长在策划、艺术设计、布展诸方面与团队一起通宵达旦,保障了展览的艺术水准和工作的顺利推进。展览体现了人民的视角,展现了艺术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思想,有特色、接地气,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心声。</p>
<p><b> 中国美术馆艺术传媒推广部主任程阳阳</b>认为,展览有创新传播的亮点,利用文旅融合“互联网+”的模式,构建了集成化展示、分众化传播的演播直播平台矩阵: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媒体报道,通过BOE画屏、智慧交互一体机等新型显示技术,实际上是呈现了一个“艺术+科技”的全新的“数字云展” 。这些工作形成的文献,都将成为未来展览研究的重要内容。</p>
<p><b> 中国美术馆民间美术部主任王雪峰</b>认为,展览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美术创作的新成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新成果,将艺术性、时代性与历史性融为一体,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极具代表性。1987年首届中国艺术节的美术作品展览就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出的是民间美术的作品,现在展览基本上都是专业美术领域的作品,还是应该增加展示部分民间美术新创作。</p>
<p><b> 中国美术馆艺术品修复部主任徐沛君</b>认为,展览题材丰富,形式多样,蔚为大观,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新时代蓬勃发展的态势;作者们创作心态较为平和,不再盲目追赶所谓“国际潮流”;可以看到,当优秀的传统形式与时代主题内容得到恰当结合时,一定会产生出新的审美力量;若是谈不足,就是一些作品中作者对于典型形象的塑造还有待提高。</p>
<p><b> 中国美术馆研究部(图书馆)副主任韩劲松</b>认为,展览展现出开阔的审美视野和当代气度,体现出当代美术创作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追求和家国情怀,也展现了党和人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巨大成就和精神气象;不过,国家主题性创作在艺术性上还需要提高,展览策划方面还要加强群众艺术的参与度,比如增加展示近年来工艺美术和民间美术创作的新成果。</p>
<p><b> 中国美术馆藏品征集部副研究馆员朱剑</b>认为,艺术创作的人民性,要明确人民在艺术实践中的主体地位,要立足人民的思想情感进行创作,要以世界视野彰显民族精神,要用发展的眼光为人民创作;人民的主体性,还应该是人民自己进行艺术创作,进而“自我实现”。</p>
<p><b> 中国美术馆研究部(图书馆)副研究馆员魏祥奇</b>认为,展览中主题性美术创作作品主题鲜明,与征集和邀约作品差异显著;这些主题性美术创作在近三年的主题性美术展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希望今后一方面继续发挥主题性美术的优势,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不同题材和风格的关注。</p>
<p> <b>吴为山</b>用“群贤论展、视点多元、立体分析、高度肯定、真诚欣赏、含蓄批评、贬褒得宜、中肯建议、亮点纷呈、恳切希望、再绘新图” 44个字作为总结。他认为此次学术研讨会非常成功,特别是对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对新时代中国美术的发展,有非常多真知灼见,“当代美术的发展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也靠文化单位和机构的积极落实”,“此次展览,真正地展现了当代美术创作的综合性、广泛性,展现了当代美术创作思想的深度、高度,真正展现了新时代的新气象”。在新时代、大题材、主题鲜明的艺术创作氛围中,更要重视对现实平凡生活的描绘,小切口、大视野、高境界。</p>
<p> 吴为山还指出:“党史专家、美术家、理论家需要共同合作,推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能够体现党的辉煌历史、伟大民族精神、鲜明时代特征的主题性美术创作。好的作品,应该实现作品的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的高度统一,达到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真正成为能够载入史册的经典美术作品,推动新时代中国美术事业从‘高原’向‘高峰’迈进。”</p>
<p align="right"><strong> (本版文图由中国美术馆提供)</strong></p>
</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