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纪录片《黄河安澜》:
对话生命之河 唱响时代赞歌
栏目:京声京视
作者:薛恺煜  来源:中国艺术报

大型纪录片《黄河安澜》海报

  岁岁金河,咆哮万里。作为华夏儿女的母亲河,黄河不仅承载着千百年来的中华文明积淀,也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脉。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由国家广电总局策划、水利部指导、北京市广电局支持,北京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中心与新纪实(北京)传媒投资有限公司联合承制的大型纪录片《黄河安澜》于9月13日起正式播出,通过展现盛世黄河的安澜图景,透视新时代下的中国之治,唱响国泰民安的美好赞歌。

  黄河宁,天下平,保护母亲河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黄河在为广袤大地孕育厚重文明的同时,也因泥沙等众多棘手难题成为悬在沿河民众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自党中央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黄河流域存在的矛盾与问题已经得到了明显改善,在生态环境整治、生态保护修复、治理体系完善等方面均取得长足进步。《黄河安澜》以此为切口,用大量篇幅直面古往今来黄河治理中所存在的决口、泛滥、改道等疑难杂症,梳理因果关系,用流畅清晰的思辨立场,从根源出发探索问题成因,并详细跟踪黄河沿岸多地建设人才治水治沙的艰辛历程,梳理如三门峡水利枢纽、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黄河水量调度管理、三江源生态工程等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高质量发展成果,体现“量水而行”“有多少汤泡多少馍”的朴素生态治理智慧。同时,作为一部黄河治理的典型时代片,《黄河安澜》提高站位,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观引导下,深刻反思人与自然间的共生关系,探讨“民胞物与”“天人合一”的哲思,验证古代中国“万物一体”传统哲学的先进性,以及党领导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定位的优越性,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理论宣传范例表率,独树一帜展示黄河流域转型的光明前景,书写黄河史诗的又一篇章。

  大河汤汤,睇眄四方,日月轮回,华夏泱泱。黄河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自古以来,“安澜”始终被视为时事太平、天下祥和之兆。黄河是中华文明之肇始,也是日新月异之见证,更是家国情怀之寄托。纪录片《黄河安澜》以国民安定见黄河安澜,又以黄河发展反观时代进步,将人民群众的集体记忆渗透进黄河影像之中。黄河人创新节水滴灌技术,帮助沿岸农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若尔盖牧民端起生态碗,退牧还草,以旅游业实现收入增幅;豫鲁居民重建河滩,实现乡村振兴……影片从细腻入微、鲜活真实的中国故事出发,以小见大,实现富有戏剧性、感染性的叙事,通过情绪的层层推进,在“故事驱动”下激发观众的认知共鸣,呈现母亲河殚精竭虑守护盛世的无私奉献、以及中国人民共同反哺“幸福长河”的向心凝聚,唤起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情怀,表达新一代中华儿女对母亲河养育之恩的深情回望。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全长5464公里的母亲河,自青藏高原出生,一路向东汇入渤海湾,滋养着北方大地的土壤,见证着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如何体现黄河丰姿、钟灵毓秀,对制作团队来说是一项艰难的考验。三年来,《黄河安澜》主创团队深入走访河南、陕西、甘肃等九个省(区),四十余座城市,先后五次深入“三江源”、跋涉东营入海口。大到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碧野万顷、陕北高西沟的青山绿水,小到黄河三角洲湿地中鸥鸟翔集、贺兰山赤霞珠葡萄的盈盈欲滴,影片利用全景与特写镜头的灵活组接、历史资料与纪实影像的相互交织、多维动画与数据图表的默契配合,记录下大河奔腾、万里巨川的磅礴态势,聚焦至黄河流域生灵可爱、万物共舞的诗意细节,构筑起虚实交错、光影婆娑、动静有法的视觉奇观,赋予黄河万古长青、欣欣向荣的生命力。此外,片中运用大量清晰明确的自然音响,结合相应解说、同期声等,尝试打造多元立体的听觉感受,串联起不同时空下的黄河文明,全方位带领观众沉浸于“生命之河”的场域中,达成心灵上的共振,在对黄河流域“前世今生”的娓娓道来中,进一步体会其所承载的根祖文化与精神力量,领略新时代黄河全貌的魅力。

  黄河安澜,国泰民安。母亲河如同一条血脉经络,连接起中国大地,成为中华民族绵延不绝、永续发展的源泉与根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奋力前行。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并非一日之功,纪录片《黄河安澜》通过精致鲜活的纪实影像、朴素深刻的哲学思辨以及浓郁强烈的情感传递,对话生命之河,将新时代黄河价值、黄河故事浓缩成一幅海晏河清、人寿年丰的“长河画卷”,向世界徐徐展开,也将未来黄河的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之路绘制成一幅昭昭在目、清晰细密的“大河蓝图”,在时代回响中变奏出专属于华夏儿女的悠扬赞歌。

栏目合办:中国艺术报社 北京市广播电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