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宇鹏:玛尼石刻拓印的艺术想象和实践
栏目:视线
作者:本报记者 蒲波  来源:中国艺术报

  8月5日至25日,由北京城市发展研究院和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指导、叶星生画院主办的“与古人合作”何宇鹏玛尼石刻拓片展在京举办,展出了何宇鹏近一年来创作的30余幅玛尼石刻拓印精品,其素材源自书画家、收藏家叶星生先生收藏的年代久远的玛尼石刻板。

  传拓技艺(拓片)是具有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将古代刻画、浮雕文物拓制于纸上,是集金石、考古、美术三位一体的艺术门类。玛尼石刻艺术始于远古,与古老的岩画、摩崖石刻有着紧密联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就着石板、石块的天然形态而作,用刀斧来构图造型,集古朴、浑厚、生动于一体,为原本冷冰冰的石材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

  何宇鹏的拓印不仅是还原,同时也是创作。每一幅玛尼石刻拓片都体现了他对于玛尼石刻板的观察和理解,也考验了他对于古老传拓技艺、绘画、雕塑的理解。何宇鹏在将玛尼石刻板从立体向平面转换的过程中,艺术化地实现了层次丰富的立体视效。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雕塑家吴为山第一次见到何宇鹏的玛尼石刻拓片,误以为是绘画,他题字鼓励道:“何宇鹏同志绘画作品以自己之法为之,可继续探索。”

  此次展出的何宇鹏玛尼石刻拓片既有何宇鹏的独立创作,也有与叶星生、希热布等合作的作品,还有与书法家杨扬合作的作品。何宇鹏在古老的拓印工具难以寻觅的情况下,创造性地使用现代工具。展出作品中既有全形拓,也有注重留白、勾线的艺术化创作。他将对传统水墨画浓淡干湿、经营构图的理解运用到拓印中,在拓片作品中呈现山川、河流、沟壑、远山、断崖等水墨画效果,甚至以真实的树枝、香炉雕花来拓印入画。在对火焰的表现上,为了增强火焰的黄色、红色和橘色,何宇鹏在拓印过程中先上金,再上20遍朱砂,再点金,由此不仅实现了火焰的三种颜色层次,还让火焰有了珠光气。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何宇鹏将布拓作为自己的一个探索性实践方向,他的金布拓很好地实现了立体透视感。

  叶星生介绍道,何宇鹏在第一次接触玛尼石刻时,眼睛里放光。玛尼石刻是完全随形来进行造型、来进行内容和文字的阐释,严格说来,玛尼石刻是劳动人民用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创造的一批文化遗产。何宇鹏的创作有想法,多方位、多方法、多形式,用黑白拓、朱砂拓、金银拓来拓印创作,并由此发展、创新。这次展览只是何宇鹏走出探索的第一步,以后在材质上还要考究、工具上还要讲究。另外,还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色彩、不同的拓片方式,最后综合在一起成为完整的、优美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品,让更多人知道玛尼石刻这门艺术。

  何宇鹏生于北京,正黄旗人,父亲何纪民先生为故宫古建专家。因为家学渊源,他师从著名书画家、收藏家叶星生先生学习绘画、藏学知识,又作为颐和园裱作大师王敏英的关门弟子学习中国皇家宫廷内檐装裱、皇家囊匣制作、古籍善本修复等非遗手艺;还曾跟随过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已故研究员沈伟先生研习制印术。目前为故宫特邀文保专业人士参与故宫文保工作,恢复古建花样纹饰拓印技法,实现故宫古建图形、图案纹饰类文物原样副本保存工作。

  出于对玛尼石刻和传拓这门古老技艺的敬畏心,何宇鹏非常讲究制作过程的仪式感。每次制作拓片前,他都要焚香静心,创作过程中首先求其心意,再顾其形。他说,拓印跟印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拓印同样的作品时,每一次呈现的韵味都不相同,因为每次创作都融入了不同的情绪和感受。可以说, 100张拓片有着100种不同的感觉。何宇鹏玛尼石刻拓片展中的一张张拓片作品,携带着文明的基因和密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艺术创作让每张拓片都散发出独一无二的气质。

扫一扫浏览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