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筋骨立形 以神情润色
——刘小静书法研读札记
栏目:书者
作者:张瑞田  来源:中国艺术报

刘小静书法作品

  与刘小静没有见过面,有一点遗憾。通常意义上讲,评论家与所评论的艺术家应该有一次面对面的交流,讨论书法的形态,交换生活的感受,从中寻找艺术观念的差异,对研究和写作裨益极大。特殊时期,见面很难,依靠网络联系,至少不会陌生,依然可以洞见她的艺术天地和笔墨情怀。于是,集中了一段时间,阅读刘小静的书法作品,研读关于刘小静书法的文章,似有所悟。

  刘小静出道很早,但却是在当代竞技书法体制中脱颖而出的书法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她以特有的执著、别样的目光、独特的选择、沉静的书写,取得了较高的创作成绩,引起书坛关注,并成为当代具有代表性的女书法家之一。

  与许许多多书法家一样,刘小静是在业余时间里研习书法艺术的,与专业人士相比,在时间上、系统性上都会有区别。但她没有在书法学习上降维,而是给自己确定了更高的目标,她试图从艺术的层面步入传统书法的深处,寻找中国书法的生命精神和形象内涵。

  刘小静步入书法领域的那一刻,是从痴迷篆隶书体开始的。刘小静的选择是坦诚的,对于书法,她周身流溢着真情实感,她想以自己矢志不渝的艺术初心,表达自己的纯洁和诚实。的确,艺术之路是艰辛的,没有纯洁的心态、诚实的品行,就不会达到艺术的彼岸。刘小静的字里行间,这些品质都有。

  认真研读了刘小静近年的作品,对她的书法观念、书法创作倾向、书法语言,有了或深或浅的认知与判断。篆书是书法的源头,通篆习篆,是书法家的看家本领。米芾以行草书名世,但他对篆书格外看重,他说:“篆籀各随字形大小,故知百物之状,活动圆备,各各自足。”明代丰坊是我喜爱的文人书法家、藏书家,他讲:“古大家之书,必通篆籀,然后结构淳古,使转劲逸。”米芾、丰坊所言,道出篆书的文化结构和无穷魅力。刘小静选择篆隶作为自己寄托生命激情的书体,在漫长的时间里,她与西周金文、汉代隶书刻石,以及简牍残纸“倾心交谈”。《石鼓文》的“婉而通”,《墙盘》的挺秀典雅,《秦诏版》的洒脱奇妙,《张迁碑》的凝重、内敛,《西狭颂》的沉稳、厚重,一点一滴地沁入她的心田。这些字,像一颗颗种子,在她的心田破土而出,最后有了生命的模样。篆书《道德经选抄》《论语选抄》,代表了刘小静的书法创作。作品的内涵与形式显然是为展览而创作的,有构思、有设计、有个性,文辞通俗易懂,书法结字准确,笔法生动,一字一句阅读,可以感受到刘小静驾驭毛笔的高超能力和书写过程中的细腻表达。

  作为古老的字体,篆书已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今天,当我们对这个神秘的字体做出艺术的理解和创作,自然需要对即将书写的篆字进行限定性的熟识。刘小静做到了,她从容地书写,字与字的呼应,行与行的对比,逆锋藏头,回转护尾,步步为营,奔向书法艺术的新世界。这些作品展现了刘小静的艺术积累,也占用了她的大量精力。对于当代书法家而言,这样的付出是必要的。在人才济济的当代书坛,如果缺乏扎实的艺术基础和独出心裁的艺术眼光,很难胜出。正是因为刘小静的这份韧劲,她的篆书作品入选了“全国首届篆书作品展”,登上了耀眼的当代“篆书舞台”。

  刘小静随性而为的一些篆书小品也值得一说。这些作品书写的简约和散淡,是当代篆书创作的另外一种风格,依然具有浓厚的艺术魅力。她的篆书对联《海到·山登》《偶观·临对》,以及篆书斗方《秦观·浮槎馆书事》等,似乎缺少入选全国展作品的“技术形制”,但是,透过潇洒的联语,松弛的书写,自然的展现,不难看到其中所蕴含的炽热情感和鲜明个性,尽显作者书写的心性和天趣。

  《海到·山登》书写的联语是“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人为峰”。其有金石铭文的气息,胸有成竹,笔调圆润,既有对传统书法资源的深入锤炼,也能看到一位女书法家对篆书的准确理解和把握。《秦观·浮槎馆书事》是我比较欣赏的作品,这件篆书体现了刘小静的创作才能,字距、间距宽裕、疏朗,笔触深厚,与纸摩擦,可以听到金属般的声响,也会感受到笔锋的柔情。两行隶书释文,不拘小节,形神兼备。篆书笔法精简纯粹,在程式化的美学规定中,储藏了丰富的人文内涵。

  书法是综合艺术,所书文辞体现了书法家的文化修养和思考能力,也反映了书法家的人生经历。作为在广西成长起来的书法家,刘小静对地方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她注意到宋代流寓岭南文人的诗文,她发现了秦观,选择了这位北宋著名诗人的诗作作为自己书法创作的素材。“南土四时尽热,愁人日夜俱长。安得此身作石,一齐忘了家乡。”贬谪岭南的文人官吏,生命情感热烈,在酷热的南方,依然具有飘逸的精神状态。欣赏刘小静的篆书《秦观·浮槎馆书事》,仿佛看到了一千多年前被放逐横州、雷州、儋州的秦观、苏辙、苏轼,是刘小静书写的文辞,激起了我的联想。

  对于刘小静的篆书,潘继坦先生的概括符合事实,他说:“其篆书结字奇宕生动,因字赋型,错落顾盼,线条简约爽利,极有力度、厚度,既保持了石鼓金文原碑风貌,更加着意于气息韵致上的古调新纳,又恰当地解决了自然与规整,灵秀与古拙的关系。”

  篆隶颉颃,刘小静的隶书创作也取得了重要成果,曾入选“全国第三届隶书作品展”“伟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大展”等重大展览,在当代书坛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刘小静对隶书的语言特点和审美范式有着清醒的认知,她调动了自己对隶书的全部热情,从隶书的体式,用笔的规律,进而体察当代隶书创作的形态与倾向,寻找并确定自己的创作之路。我所看到的刘小静隶书有两个主要特征:其一,她背靠汉隶厚重、沉稳的身躯,挖掘汉隶之源,拓展当代隶书的表现形式,在笔调、情绪上逐一深化,追求隶书创作的时代感与当代性;其二,不管是对传统,还是对当代,她以“守古创新”的开放性姿态,化古为新,厘清古代隶书与当代隶书的融通与分化,提取规律化的艺术要素,体察其中的情感力量,建立自己的隶书艺术领地,探索当代隶书创作的多种可能性。

  如果要对刘小静今后的书法创作提一点建议,我觉得需要在创作题材的提炼上下点功夫,根据自己的文化趣味,深入阅读自己喜欢的经典文章和诗词作品,领会文辞的思想之美、语言之美,加深自己的笔墨表达,形成文墨兼优的美学特质,提高书法创作的整体质量。另外,在现有的基础上持续临古,摆脱当代书风的羁绊,深入西周金文、汉代刻石与简牍隶书,寻求精神的提升和笔墨的精进,“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创作出符合时代审美需要的书法作品。

  (作者系中国书协新闻传媒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