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钦州文化人的脊梁
栏目:笔荟
作者:谢凤芹  来源:中国艺术报

  历史是一条河,文化是一幅画,无数的浪花与精湛的丹青水彩交相辉映组成了历史文化的厚重画卷。广西钦州有个豪族,既有深厚的历史,又有名垂青史的文化人,这个豪族,就是统治钦州前后61年的宁氏家族,而这个家族的文化符号便是宁原悌。

  宁氏豪族祖籍山东翼州临淄。这个豪族有多“豪”?今人很难想象,自南朝梁中大通四年(公元532年),朝廷在今广西钦州市钦南区久隆镇设安州后,陈宣帝任宁氏家族中的宁逵为安州刺史,自此后,宁氏家族世代世袭为官,努力经营安州,五代七任刺史,还任大都督、总管等最高长官,一代接一代,不断扩充地盘,鼎盛时期,统治幅员东西1000多里,南北500多里,辖区东起郁林、西至扶绥,南抵大海,北至南宁。

  直到唐朝建立,李世民担心豪族长期统治一方,尾大不掉,造成国家安全隐患,取消了世袭制,宁氏家族统治安州的历史才宣告结束。这个家族人才济济,能文能武,马上治军,马下治州,其中最突出的武将是宁贙。

  宁贙以战功任大都督,多次奉旨南征交趾,北伐苍梧。曾率安州水兵征交趾,以20艘楼船,与1000多艘交趾贼船在海上拼杀,大败交趾,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例,朝廷上下一片欢腾。这次征交趾,宁贙墓志铭真实地记录了下来:“策运在标,以楼舡五鹢,编师檄队,得溃彼豺狼。”

  因本次战功,宁贙升任正四品的正议大夫,食邑1000户。由于东征西战,伤痕累累,宁贙仅35岁就病逝了,实为可惜。而本文的主人公宁原悌(公元664年—公元728年),则是宁贙哥哥宁长真的孙子。

  宁长真与宁贙为同胞兄弟,宁贙病逝后,皇帝任命宁长真继任安州刺史。

  据史记,宁长真“包山岳之志,操云霞之衿。行应管钟,义通泉涌,褰惟本上,刺举家邦”,是宁氏家族中最有作为的刺史。他接过弟弟的职务,努力经营安州,在安州任刺史时间长达28年。

  唐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因不满朝廷削弱家族势力,宁长真与姻亲望族冯氏勾连起兵造反,被唐军平定,宁长真死于乱军之中,宁氏由此衰落。

  在良好家风熏陶下,宁原悌在童年就十分好学,曾经在如今的钦北区平吉镇狼济山的一个山洞里苦学多年,很少走出山洞。凭着这样的拼劲,年纪轻轻就精通儒家学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曾多次到广州、中原游学,开阔眼界,立志高远。

  唐永昌元年(公元689年),经过多年准备的宁原悌北上西安参加进士考试。

  中国的科考制度,始发于隋朝,兴盛于唐朝。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开始,全国实行统一的科举考试。考试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定期的考试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举行的考试称为制科。宁原悌参加的是常科考试。

  这一年,是武则天听政第12年,全国进行统一的科举考试已经进行了60年。这次廷试,考的是贤良策,对策者1000多人,其中有名满大江南北的张柬之、张说。

  宁原悌在高手林立的这场考试中,与张柬之、张说等56人通过了廷试, 64岁的张柬之考取第一名成为状元,22岁的张说考取第二名成为榜眼,25岁的宁原悌进士及第获第九名。宁原悌生于还没有完全开化的岭南边远地区,能以第九名考上进士,朝廷内外惊叹不已。

  喜信传回安州,整个州都沸腾了:这是安州土地上成长起来的第一名进士,也是这块土地上走出的第一名进士。更喜的还在后头,宁原悌居然一次就通过吏部的任职考试,成为朝廷官员。要通过吏部的考试有多难,据记载,唐朝有人连考15次都无法通过吏部的考试,还得继续待业,就连韩愈这样的名人,三次考试都没有通过,只好去做了别人的幕僚。

  宁原悌这个边陲地区走出来的农村弟子,居然就这样轻松地通过考试,获得了第一个职务——秘书省校书。秘书省是隶属于国家的中央机构,专门负责管理国家所有藏书,根据皇帝命令发行图书,而这些图书只由皇帝赏赐给特定之人,《唐六典》中就有记载:“秘书省凡四部之书,……以供进内及赐人。”

  “校书”属于中央官,很多人挖空心思想挤进校书这个行列。由于宁原悌在这个职位上尽忠职守,两年后,改任正五品的谏议大夫。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中,谏官是风险最大的职业,很多人担任这个职业,就抱着死谏的决心。

  宁原悌任谏议大夫后,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三次进谏时任皇帝唐睿宗李旦,分为论人事,论佛事,论边事。关于论佛事,起因是这样的,李旦把自己的两位公主西城、隆昌送入道观,准备大兴土木建道观,目的是通过两位公主在道观做功课,帮助已经作古的武则天享受冥福。

  宁原悌认为此事不妥,便上书进谏说,释道二家都是以清净无为为宗旨,不应广建寺观,劳民伤财。梁武帝失败在前,先帝遭灾在后,殷鉴不远。

  唐睿宗李旦看了这个奏章,签字说奏章很好,但暂不采纳。李旦做了几年皇帝,在自己的妹妹太平公主与儿子李隆基为争权夺利、矛盾日益公开化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同室操戈的悲剧再次发生,快刀斩乱麻,将皇位传给了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后,任用宁原悌兼修大唐国史。要修大唐国史,一定要写李渊和李世民,写李世民就绕不开“玄武门之变”,也就是史上所称的“隐巢事”。

  宁原悌经过翻阅史馆里的资料,发现“玄武门之变”的真相被篡改。作为史官,宁原悌认为要还原历史真相,于是,便如实叙述“玄武门之变”,还原了历史的真相。

  “玄武门之变”,是指李世民为争夺太子之位,在玄武门杀了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之事,这事已经过去了90年,以前的史官已经为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洗白。

  宁原悌拨乱反正,还原历史真相。一日,唐玄宗审阅宁原悌所撰的国史,看到宁原悌直书李建成、李元吉被唐太宗李世民所杀之事,不想家丑留后世,对宁原悌说:“白马求卿,黄金赎罪,卿以为如何?”

  宁原悌叩首回答说,周公杀管叔、蔡叔,季友以鸩毒杀叔牙,这些事实,史书都记载。虽然太宗杀李建成、李元吉是不得已,而他俩被杀也是自取的,但也应秉笔直书,如实写上国史。我不要白马,不要黄金,只要真相留存于史。

  这事逆了唐玄宗的圣心,唐玄宗一气之下,将宁原悌革职,宁原悌56岁那年,因“由是忤旨去官”,回到家乡宁屋村闲居,谢绝一切官员拜访,有时间就教族中后辈读书,这样过了七八年无风无浪的日子。

  唐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钦州第一位进士宁原悌安详地逝于钦江县宁屋村,终年64岁。

  唐玄宗闻讯宁原悌作古,有些后悔,“诏发岭南五府兵以给葬事,立祠于上蒙村”,又在钦州北郊二里处建有祠庙称谏议庙。作为文化人的宁原悌,坚持还原历史真相的勇气,与因直谏而死的关龙逄同样值得敬佩,如果没有宁原悌的坚持,说不定唐太宗杀兄弟的历史早被掩埋于尘埃中。

  (作者系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作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