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汉赋
栏目:词赋
作者:李明泉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一片龟甲1,镌刻沧桑岁月;几声锣鼓2,敲亮土家坝院。神奇北纬三十一3,奇峰清溪看杜鹃。山海经里说后照4,罗盘顶上飞诗笺。月亮坪,树巅观云海;峨城山,竹下听松涛。五马归槽,惊呼绿枝拂面;马渡石林,古道荔枝香甜5。重整三河,焕焕光耀;大地回春,潺潺龙泉。

  巴山腹地,公园城市崛起;明月新城,放歌一湖两岸。新能源新材料,锂钾之城照普光;粮油猪牛药茶,乡村振兴大果园。产业集群,荟萃优势凸显;城乡融合,现代步伐刚健。工业强县舞钱棍6,民生福祉暖人间。深度开放,冲破窄窄峡谷;八面来风,激活滔滔巨澜。

  罗家坝里,传递巴人基因;一县成军7,勇为民族奋战。巴人文字8,丰富文明图谱;潜书大言,崇尚富民为先9。忠勇信义10,文脉至今充盈;不胜不休,善于创新图变11。勇当振兴“主力军”,争创全国“百强县”。宣汉宣汉,宣扬美好,气冲霄汉。噫吁嚱,巴人精义今犹在,共同富裕谱睿篇。莫道征途无险阻,风鹏正举好扬鞭。

(撰于寅虎年荷月)

 

  注释

  注1: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21年2月26日公布罗家坝遗址近两年的考古成果。考古人员首次在距今2000多年的东周墓葬中发掘出十余片龟甲,这些残留有占卜痕迹的龟甲,为巴人“尚巫”习俗提供了实物佐证。

  注2:宣汉薅草锣鼓(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又称“挖土歌”“山锣鼓”“合音锣鼓”等,是土家族人在长期田间劳作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边打锣鼓边演唱的民间音乐形式。土家人称水稻中耕为“薅秧”,玉米中耕为“薅草”,这两项农事活动均在盛夏时节进行。为解除疲劳、振作精神,土家人在劳作时以锣鼓助兴,故名薅草锣鼓。薅草锣鼓现主要流传在四川宣汉县的55个乡镇及周边的万源、开江、重庆开县等地区,其渊源可追溯到巴人由渔猎生产向农耕文明过渡时期。

  注3:宣汉介于东经107°22′-108°32′,北纬31°06′-31°49′之间,幅员4271平方公里。

  注4:《山海经》第十八卷《海内经》云:“西南有巴国。大暤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

  注5:荔枝古道:唐天宝年间(742年—756年),唐玄宗为满足宠妃玉环食鲜荔枝,在涪州(今重庆涪陵)建妃子园,修整涪州至西安运输荔枝的驿道1000多公里。荔枝驿使把采摘的荔枝带叶密封于新砍的楠竹筒内,土法保鲜,二十里一换人、六十里一换马,日夜兼程,快速传送至京城,为今人留下千年荔枝古道遗产。明《蜀中广记》记载,马渡关是荔枝古道最重要的驿站之一。

  注6:钱棍舞,钱棍又称连宵,是在川东一带流传已有近千年历史的传统舞蹈艺术。

  注7:宣汉的革命火种是由王维舟点燃的。1929年4月27日,万源固军坝、白羊庙、宣汉厂溪等地的农民起义队伍和煤铁矿工人起义队伍,以及王维舟从梁山、开江等县动员前来参加起义的部分工会、农会会员汇集固军坝,发动固军坝起义,成立了川东游击军第一路军。1930年1月,中共四川省委将川东游击军第一路军正式命名为“四川工农红军第一路游击队”,迅速在宣汉西北部创建了10余个场镇、5万多人的游击根据地。1933年11月2日,宣汉解放暨红军第三十三军成立大会在县城西门操场隆重举行。川东游击军正式改编为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三军。一个县独自建立一个军,这在中国革命史上是一个奇迹。

  注8:四川、重庆地区出土的器物上发现了许多类似符号、图语、图符的东西。因无法释读,又不似一般装饰纹,学界称之为“巴蜀图语”或“巴蜀符号”。历史学家徐中舒先生认为巴人有文字是确凿无疑的,巴蜀图语就是巴文字。土家祭司使用的是土家族的秘传文字,突破了土家无文字之说。经宣汉土家文化研究会十年间的搜集,目前收录巴人文字7142个,其中含异体字1405个。

  注9:唐甄与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并称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被认为是对中国历史有重大影响的杰出思想家。《潜书》强调“治道贵致其实”“立国之道惟在富民”。

  注10:始源于巴人巴国、根植于巴山蜀水的巴文化,厚重灿烂,源远流长,形成了“忠勇节义、豪放包容”的巴人精神。

  注11:1934年11月,红四方面军制定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十六字”红军训词,即红军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