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记忆拼出时代风貌
栏目:书与人
作者:徐静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一个人的摄影史》 高琴 著
中国摄影出版社 2022年4月出版

  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中国摄影家协会原秘书长高琴工作38年来第一本个人著作《一个人的摄影史》(上、下册),历时近6年编撰,于近期与读者见面了。

  《一个人的摄影史》分《界上观》和《我和他》两本,其中《界上观》含86篇感言随笔,承载着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摄影事业发展的点滴记忆;《我和他》记录1个“我”, 62个“他”,118个鲜活的人生故事,映现着时代的摄影样态。

  作为这本书的责编,有幸参与了这本书的出版工作。书中讲述了1983年至2021年38年间,中国摄影事业发展中所发生的故事,有的是我亲身经历,有的听别人讲起过一知半解,但不论怎样,再读这些文字,故事里的人和事,特别是细枝末节的碎片、情感都让我感动。

  1983年-1993年:小编生涯

  啊亲爱的朋友们

  创造这奇迹要靠谁

  要靠我 要靠你

  要靠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高琴与万千上世纪80年代的青年人一样,怀揣理想与热情,投入到祖国建设大军中。1983年,作为中国摄协恢复工作后第一批招收的大学生,高琴从厦门大学走进北京红星胡同61号(中国摄协原址)。她将这份“干了一辈子的革命工作”描述为“先结婚后恋爱”。那个年代的人一定对“分配”这个词不陌生。从学校毕业,分配到一个工作,然后一直做到退休,所谓“三个一”人生:“一个单位、一个爱人、一辈子”,这是那个年代大多数人的人生写照,“我是一颗螺丝钉,拧在哪里哪儿发光”。

  误将女摄影家“郑小箴”写成“郑小痔”的惨痛教训;第一次背着珠江201相机赴无锡、苏州创作,冲洗出来的作品,惨不忍睹的居多;第一次采访,对象就是有着中国摄影界“黄埔一期”的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摄影专修班;第一次出国访问,出访朝鲜,“深扎”了两个礼拜;1986年为有些“离经叛道”的作品开辟试验田——“求索”……往事并不如烟,带着时代的特殊印记一起烙在人民的心里。

  1993年-2008年:女人当家

  有个女人在着么

  老老小小就拢在一堆啰

  有个女人在着么

  万千难事我们就扛起啰

  上世纪90年代,中国进入读图时代,新中国的摄影期刊出版事业也迎来了黄金时期。《大众摄影》这本拥有无数光环的“老杂志”面临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强烈冲击和挑战。

  1993年,年仅33岁的高琴接过老主编佟树珩的接力棒,成为《大众摄影》自创刊以来的第四任主编。面对市场竞争对手咄咄逼人的态势,她带领团队勇于创新,推出多项“革故鼎新”的举措,还大兴“开门办刊”之举,三年内走了将近100个城市。进入新世纪之后的摄影行业,因为资本的介入,竞争意识被强烈唤醒。《大众摄影》开启了“广而告之”新纪元,内容也毫不例外地受到市场的强烈影响,反响甚佳。

  《大众摄影》的成长发展浓缩了在市场大潮下专业媒体的恐慌与转型,成为了我国媒体转型发展的践行者、排头兵。

  2008年-2021年:大池塘里的小鱼

  苦恋着你,我无怨无悔;

  热恋着你,我把你依偎;

  就这样爱你、恋你,痴情一生,相知相随……

  为了加强中国摄协领导班子的专业化建设,2008年4月高琴被任命为协会分党组成员。一向很优秀的高琴到协会后一度“水土不服”,经过一段时间的岗位锤炼,她逐渐从“专业频道”调整为“行政频道”,从业务型转变为管理者。

  身份的转换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又逢2008年这个特别的年份,大至国家,既有汶川大地震的灾难,又有中华民族百年奥运梦圆的喜事;小至机构,适逢《大众摄影》杂志创刊50周年,摄影金像奖评选、协会准备搬家等等,千头万绪,琐碎繁杂。她这条初来乍到的“小鱼”顶住了压力。经历了很多大事小情,她还是如此热爱这个职业,她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这是她忠于“甘为他人作嫁衣”的编辑使命,也是她“无悔青春不负韶华”的明证。书中所讲的那些人、那些事,以一个人与摄影界的关联视点展开,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多侧面地展现了改革开放后新中国摄影事业的伟大历程,也再一次证明“个人”“事业”“国家”“时代”休戚相关、密不可分。

  我以为每一个人的成长历程,汇聚起来就是一部时代史、发展史。以史为鉴,方能开拓未来;总结经验,才能擘画蓝图。图文映照,共为史记。如果每个人都能静心而述,必能见个人、见群体、见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