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七一团七连在马良山防御战中,坚守216.8高地,歼敌600余人,全连荣立一等功。作者供图
1951年10月,自三八线西段马良山防御战粉碎敌人攻击后,参战部队短暂轮换休整。1952年,为活跃伤员在疗伤期间的文化生活,野战救护所选派我和闻淑莲到军文工团学习唱歌跳舞。
我们穿过丛林,翻过两座大山,黄昏时分,到达文工团所在地——商山里。据文工团的同志介绍,三八线来了位大作曲家,他就是《歌唱祖国》的词曲作家王莘老师,刚从前线阵地马良山采访归来,正在防空洞里写歌呢。他参加的是全国文联组织的朝鲜战地访问团,同行的还有巴金、黄谷柳、白朗、罗工柳等同志。王莘老师听说我们想见他,便低头猫腰从防空洞走出来,他中等个儿,身穿同我们一样的志愿军服装。
他问起我俩:“你俩多大了?这么小参军到朝鲜,爸妈舍得吗?”
我说:“我和小闻已是老兵了,去年刚满14岁就入朝了,在救护所当卫生员。”
“哦!你俩人小干大事,当志愿军卫生员救死扶伤,不简单啊!”
王莘老师到马良山阵地采访体验生活,了解到去年10月5日,敌人在坦克、飞机的支援下向我马良山阵地发动进攻。五七一团激战六昼夜,歼敌2600余人,其后的反击攻坚战中在友军配合下又歼敌3500人,该团七连在马良山防御战中,坚守216.8高地,歼敌600人,我们也付出极大代价,战后全连荣立一等功。王莘老师采访到这些英雄事迹后,根据作家和谷岩写的词,立即谱曲,创作出歌曲《英雄的阵地马良山》。
王莘老师回防空洞拿来手写的词曲,一边打着拍子,一边教我们唱这首歌:
汹涌的临津江,滚滚流向南;
雄伟的马良山,站立在江边;
满山松林常年绿,悬崖陡壁高齐天;
像一个英雄的朝鲜人,日夜守卫在临津江湾。
马良山,马良山,美丽雄伟的马良山;
我们永远歌唱您,英雄阵地马良山。
这激昂的战斗歌曲,凝聚着五七一团烈士的英魂,气势豪迈,神采飞扬,令人荡气回肠。听了这首歌,自然对马良山产生仰慕之情。马良山位临三八线地区,屹立在临津江西岸,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如被敌军占领,则严重威胁三八线北我方占据的大片地区;如我军控制马良山,则可威胁南方从涟川至铁原一线敌军的侧翼,控制涟川至市边里、抱川至九化里、高浪浦里至朔宁等3条主要交通线。马良山又是开城的一个重要屏障,三面环山,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如果控制了马良山,就能占领开城。因此,马良山是敌我双方争夺的一个焦点。马良山战役,敌我双方都投入了大量兵力,一度形成了拉锯战,战斗非常惨烈。我们野战救护所奉命执行救护伤员任务,经历了难忘的日日夜夜。 《英雄的阵地马良山》这首歌,引起我深深的记忆。
王莘老师听说我们所在的野战救护所承担了救治马良山战役伤员的任务,便问:“你们救护所离马良山阵地有多远?”
我俩异口同声地回答:“五六里远。”
王莘老师说:“马良山战役打得那么激烈,你们是否看到敌机,听到炮声?”
我说:“战斗打响后,连续几天看到敌人的飞机在天空飞来飞去,震耳欲聋的炮声不断传来。”
王莘老师问:“你们怕不怕?”
我说:“不怕。因为我们入朝作战,是为了保家卫国,也是保护爹娘,那咱还怕啥?”
王莘老师说:“你和小闻年龄小,日夜抢救伤员,任务那么重,你们行吗?”
小闻说:“俺和小侯都是穷苦人家长大的,不怕吃苦。小侯出生在陕西太白山下,从小到山里打柴,采野果,人家敏捷灵巧得像只猴子。我和小侯提着马灯,背着药包,夜间巡诊,人家小侯比猴子还跑得快呢。”
我说:“小闻出生在东北,从小学会了唱二人转。他见马良山阵地下来的伤员有的伤势很重,疼痛难忍,就给他们唱起二人转,逗得伤员们都开心地笑,忘记了疼痛。”
王莘老师说:“你们学会了《英雄的阵地马良山》这首歌,回到救护所,不仅要教所里工作人员唱,也要教伤员们唱,让马良山战斗精神在军营广泛传播。”
我和小闻没有辜负王莘老师的嘱托。回到前线救护所,我俩利用每天晚点名后的机会,教所里干部战士学唱《英雄的阵地马良山》;巡诊治疗时间,也教伤员唱这首歌。真没想到,这首歌有无穷的魅力,像长了翅膀,在漫长的三八线上飞翔。
我觉得,如果把抗美援朝战争喻为一部伟大的交响曲,马良山战役就是一个豪迈激扬的乐章,在这个乐章里,有我们野战救护所全体同志用青春年华和生命律动谱写的音符。
马良山,英雄的山,我愿为你放声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