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如其人 诵达于心
栏目:书与人
作者:仲呈祥  来源:中国艺术报

声如其人 诵达于心

——读瞿弦和、张筠英著《朗诵实践谈——百篇百感》感言

《朗诵实践谈——百篇百感》
瞿弦和 张筠英 著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21年12月出版

  日前,收到老友瞿弦和、张筠英夫妇馈赠的新著《朗诵实践谈——百篇百感》,喜不待言,晨起读之,受益匪浅。这是一部具有独特认识价值、学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好书。作者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十大演播家中的一对伴侣,多年来我都是他们的忠实听众。书中收录了他们演播过的精选出来的百部中国近现代作品、古典诗词、外国名著及其百篇感想札记,并附有十篇关于朗诵的论文。全书文图并茂,素朴典雅,值得一观。

  首先,瞿、张夫妇在自序中言简意赅道:他们“朗诵过、录制过、讲解过、拍摄过”,但“行是知之始”,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以不仅实践了,而且还要“归纳”以至抽象,从理性上总结出点“百感”留存于世。此种敬业精神,实在令人感佩。众所周知,他们夫妇,自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至今,无论天南地北,始终如一地从事并钟爱于与朗诵有关的事业。人生来世,能心无旁骛地从事自己所热爱的有兴趣的于人民、于社会有益的事业,并从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便是最大的幸福。须知,对于每位艺术家来说,人生都是有限的,而艺术之海却无涯,因此,每位艺术家都无一例外地在以有限的个体生命应对无涯的艺术之海,聪明睿智者,便当如瞿、张夫妇这样,认准自己有兴趣的钟爱的于人民有益的事业,“咬定青山不放松”,掘一口深井,而不要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四面出击。唯其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才高度评价和称颂坚持32年的“守岛人”王继才,其可贵恰在“人这辈子,能干好一件事,就不亏心”!

  瞿、张夫妇之可贵,还在于他俩的“实践谈”努力自觉上升为一种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其一,且看他俩的选择眼光所体现的理想信仰和价值取向。从气盖千古的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到邓颖超睹物思情的散文《海棠花祭》,再到魏巍的英雄赞歌《谁是最可爱的人》,从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黄河之水天上来》到艾青的《大堰河》,再到贺敬之的《雷锋之歌》,以及闻一多、臧克家、郭小川、戴望舒、徐志摩、蒋光慈、流沙河、舒婷等名家的作品和精选的中外经典作品,视野开阔,品位高雅,基调激昂,文采飞扬,彰显出选家主体的学养、素养和修养。其二,在《朗诵艺术三要素》这篇论文中,瞿、张夫妇从自己丰富的朗诵实践中归纳抽象出“行动性”“形象性”“音乐性”三要素,极具理论价值和学术价值,也极有操作性。为了使自己的朗诵具有行动性和形象性,在朗诵艾青的《大堰河》诗时,多次走访艾青,到艾青故居金华参观,那里的“天伦叙乐”横匾、雕花的床、居住的矮房、烧饭的灶台、祭扫的墓地……逐一都化为了朗诵者心中的“行动”与“形象”。所以,艾青的夫人高瑛才会激动地说:听完朗诵后,“回程路上在小车里艾青对剧作家曹禺说,我写《大堰河》没有哭,可听瞿弦和朗诵这首诗,我就会流泪”。声如其人,诵达于心。这是诗人对朗诵的最高褒奖。为了使自己的朗诵具有音乐性,瞿、张夫妇在朗诵光未然的名诗《黄河大合唱·黄河之水天上来》时,精选冼星海的配乐,讲究重音、停顿、语调的整合,令语言与音乐水乳交融,被誉为是一首声乐俱佳的“朗诵歌曲”。

  瞿、张伉俪情深,共同结缘于彼此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对英雄的崇敬与热爱。他俩在《对人生的宣誓——朗诵贺敬之诗歌〈雷锋之歌〉》中说:“我们认为,《雷锋之歌》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当我们写这篇感悟时,已步入了新时代,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更鲜明的国家形象,无论是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还是在与新冠病毒抗争的战役中,再一次体现出雷锋精神的伟大。”这是瞿、张的心声,也是他俩为人、为文、为艺的人生誓言。

  末了,我想说一点读后遗憾:倘能从百部朗诵作品中精中选精,制作一张音像碟,附于书中,岂不一册在手,声像俱全了!书籍文化与声像文化结缘互补得更精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