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层用功发力 全力搭桥铺路
——云南省文联推动“文艺两新”工作提质增效
栏目:两新聚焦
作者:周海霞  来源:中国艺术报

  大理州剑川县沙溪古镇先锋沙溪白族书局,将昔日的粮仓变成了现代的书仓,把当地历史、文化、民俗做成系列文创产品,以文化引领乡建;安宁市光崀村入驻的“文艺两新”成为新村民,把该村打造成为集铁艺、陶艺、扎染、皮雕、香道、茶道等非遗和传统农耕文化创意为一体的“文创园”……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9月30日,云南省新文艺组织数量总计9426个,其中53%集中在昆明,楚雄、大理、玉溪、红河等地的新文艺组织占全省总数的30%,还有17%分布在全省其他各州市县区。云南省内新文艺群体从业人员约为60万人,以美术、舞蹈、音乐、摄影、书法、手工艺最为普遍,约占50%;其次是文学、民间文艺、戏剧、影视制作,约占30%;杂技、曲艺、文艺评论则较少。他们接地气、懂市场、有活力,犹如文艺大树的根须,深深扎根于民间,延伸至社会生活的各个空间,繁荣本土文艺事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艺需求,在传承传播民族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都起到积极作用。

  跨界融合,灵活多样

  从调研了解情况来看,云南“文艺两新”主要呈现出四大特点:

  第一,文艺类型的跨界性与融合性。“文艺两新”突破了传统文艺组织的文艺类型壁垒,更多是以市场需求为动力并与文化旅游相结合,各文艺门类之间的交叉、融合、扩展更加突出,表现方式为自由、融汇、不拘一格。如大型实景演出《印象丽江》,以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玉龙雪山景区作为演出场地,将自然、音乐、舞蹈等多个文艺门类有机融合,将少数民族文化、城镇文化、乡村文化等元素有益结合,有效带动了当地就业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丽江新文艺群体的聚集地。

  第二,文艺媒介的科技化与网络化。“文艺两新”更加青睐文艺平台的科技化和文艺媒介的网络化,在移动互联网和各种智能APP上发布的网络文学、网络音乐、微电影、微动漫等新文艺样式,拥有巨大的市场占有率和粉丝。如昆明微想智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创作者提供VR制作及播放工具,面向大众提供创意、创作及分享的平台,面向商业提供云销售、云展会、云文旅等,为乡村振兴数字内容建设开展精准服务,这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第三,文艺聚落的交融性与产业性。“文艺两新”的聚集、交流方式出现了一种影响较大的新变化,即文艺聚落。文艺聚落的实体空间相对较大,城市以废旧老工厂改造出来的文创产业园区为代表,农村以对村镇进行整体文创规划的特色文化旅游小镇为代表。多家不同类型的文艺组织或文艺群体入驻,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以及园区配套餐饮、娱乐等项目,呈现出众多集创作、设计、展陈、演出、休闲、旅游等交融发展的衍生性产业。如:昆明金鼎1919文化创意园、871文化创意工场、同景108、凤龙湾特色小镇、光崀文化大村、拾翠文化园区、碧鸡文化艺术园区、大理床单厂艺术区、红河州东风韵艺术小镇等。以上这些文艺聚落的业务活动涉及影视影像、音乐工坊、艺术设计、建筑设计、旅游度假、体育健身、非遗传承、创意农业、主题小镇等,为当地科技、教育、文化及其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设施保障和良好的运营示范。

  第四,运营方式的灵活性与多样性。“文艺两新”在资金来源、投入机制、运营方式方面都不同于国有博物馆、文化馆、文艺院团、艺术展馆、文联所属各文艺家协会等传统文艺组织,呈现出灵活性与多样性特征。如云南省青少年音乐艺术协会、云南青少年国标舞协会、云南省古筝协会等社会组织,通过与当地教育集团、大中小学校合作,开展文艺进校园美育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专业合唱、舞蹈、戏曲等培训和排练,同时为社会广泛提供节目创排、演出设备、演奏器乐、教育培训等中介服务以及场地、器物租赁服务,为演艺市场、政府购买做专业后勤保障服务等工作。

  业态丰富,景观独特

  云南“文艺两新”主动参与繁荣本土文艺事业,满足本土文艺需求,在民族民间文化交流合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云南杨丽萍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创作了《云南映象》《云南的响声》等10余部原创剧目,是中国演艺行业里演出阵容较大、巡演时间较长、演出场次较多、上座率较高、票房收入较好的文化演艺公司,多次被国家商务部评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大理剑川的木雕、鹤庆新华的银器制造、红河建水陶艺烧制等国家级非遗项目与产业有机结合,目前全省已有500多家企业、近10万从业人员,生产和销售云南文化艺术产品。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定区域内,各类文艺业态越来越丰富,呈现出独特景观,形成独有文化气质和文化现象。如近年来在文艺界引起关注的昆明“庭院戏剧现象”,分布在全市寻常街巷里的马家大院、莲花池剧场、南强街88号剧场、真庆观等12家庭院剧场和小剧场,引进、排演了《雷雨》《霸王别姬》《联大往事》《问心》《闻一多》《吴澄》《钱南园》等几十部经典剧目,累积演出1000多场次,有25万名观众观看演出,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均有不错的收获。

  在国家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中,云南“文艺两新”深度参与到乡村文化振兴建设行动中,不仅在挖掘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方面有突出表现,创作了一批反映新时代云南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还主动参与云南特色传统村落、古民宅、乡土建筑和民族特色村镇的保护和开发,村志村史编纂,主题博物馆、展览馆建设,如文山州阿峨新寨农民版画合作社,先后创作版画2300余幅,多幅版画在全国性画展中获奖,多次赴广州、上海、北京及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展出。

  云南“文艺两新”还在公共文化领域发挥积极效能,以策划演出、交流辅导、培训讲座、文艺支教等形式,以远程培训、展览展示、宣传推广、创排节目等载体,广泛开展文艺服务大众活动,如大理州飞扬舞蹈培训学校,在发展中不断摸索党建工作与学校管理、学生培育、服务家长、回报社会相结合的思路,积极组织舞蹈、音乐等各艺术门类教师奔赴大理各市县乡希望小学及留守儿童集中的学校开展公益文艺支教活动。

  求同存异,开放发展

  “文艺两新”工作事关文艺事业繁荣兴盛、事关文艺人才队伍建设、事关文联组织长远发展,加强新时代“文艺两新”工作已成为全省各级文联组织的时代课题和光荣使命。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云南省文联制定印发《云南省文联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两新”工作的意见》,发挥文联在“文艺两新”工作中的团结引领作用和组织优势。总体思路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加强思想引领认同;坚持引导与服务并重,建立高效发展机制;坚持行业与产业并重,形成科学发展格局;坚持求同和存异并重,构建开放发展模式;坚持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破除“文艺两新”身份歧视、认同偏见。

  在加强思想政治引领上,探索建立“文艺两新”党员参加各级文联党组织活动工作机制,鼓励引导各级文联党支部与“文艺两新”党支部“结对子”共建,定期组织政治学习、业务培训、座谈研讨、政策解读等,探索“文艺两新”优秀分子入党渠道,推动“文艺两新”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重视对“文艺两新”的意识形态管理工作,加强对各类文艺活动和阵地平台的风险隐患排查。

  在人才教育培训推介上,积极与省内高等院校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发挥学校专业优势,结合不同艺术门类、层次需求,把创作、演出一线的“文艺两新”作为培训重点,持续举办省级文艺家协会会员培训和各类文艺人才培训班,增加培训班中“文艺两新”比例。实施新文艺群体拔尖人才培训引领计划,举办全省新文艺群体拔尖人才研修班,搭建国内外培训平台,把培训研修和推动创作、推介人才结合起来,为发现、培养和造就各艺术门类文艺创作有生力量、中坚力量、领军人物打下基础。

  未来,将构建新文艺领域全覆盖联络体系。比如,推进针对新文艺群体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让新文艺群体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上享有同等机会和待遇,提升他们的归属感、获得感和责任感;推进建立健全“文艺两新”工作站或联系人制度,与聚集区内文艺民营机构、网络文艺社群、文艺社团、文艺经纪人机构等保持常态化沟通联系,有针对性地开展引导服务工作;推进省内书画艺术、舞台艺术、影视艺术、音乐艺术、博物馆聚落、非遗传习所等联盟建设,推动类型、功能相似的新文艺组织建立行业联盟,制定相应的行业服务标准和评价机制,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抱团发展。

  此外,通过不同层级的公共服务推介平台吸纳“文艺两新”参与业态融合发展。比如,建立健全文化金融合作产业服务平台,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对接、信息服务、信用增进、资金支持等方式,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帮助“文艺两新”解决创业融资难问题。发挥各级文联及协会的组织优势和特色,结合实际与本地区、本行业艺术院校、文艺院团、民营文艺企业,文艺类社会组织、剧场、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集聚区等单位和组织建立合作交流,探索建设涵盖创作、培训、表演、展示等职能的综合性艺术实践基地,试点挂牌“艺术驿站”“新文艺群体之家”“青年艺术家之友”等工作平台。

  推进“文艺两新”工作,是推进新时代云南文化强省建设、构建新时代云南文联工作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重要任务。云南省文联将系统谋划,联动推进,整合更多资源,凝聚更大合力,为推动“文艺两新”加快发展全力搭桥铺路;增强系统观念、抓好整体规划,逐级传导动力、层层用功发力,大力推动文联系统及相关领域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方向一致,共同推动“文艺两新”工作提质增效、开创新局。

(作者系云南省文联组联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