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之美》 庞井君 著
海燕出版社 2022年1月出版
“我为什么写作?”这可能是每个写作者都要拷问内心的问题。
丁玲说:“我写作的时候,从来不考虑形式的框子,也不想拿什么主义来绳规自己,我只是任思绪的奔放而信笔之所之。我只要求保持我最初的原有的心灵上的触动,和不歪曲生活中我所爱恋与欣赏的人物就行了。”
丁玲的这番言语,对庞井君散文集《黑夜之美》来说是再贴切不过的诠释了。
说到散文,对于散文写作者而言,那是一片可以自由翱翔的天空,文无定法,没有规则,思想、感情、笔触可以任意驰骋;而对于散文研究者而言,那是一个混沌的世界,所有的概念、规则、风格等,存在的价值就是来被打破的。如果要给《黑夜之美》找个定位的话,应该说它是关于生命的探索、关于内心的静观。
全书包括25篇散文,包括追忆童年、求学经历的《父亲的力量》《从山间小路到精神殿堂》《驶向霞光的末班车》,寻觅和感悟自然之美的《黑夜之美》《山间一束野芍药》《山花燕》《黄山白玉兰》《到八大公山去》,以及讲述普通人的生命历程的《哀老五》《采虫草》《山中七日》等文章。
不管时空如何跨越,细细品读,会发现作者一直在围绕生命去思考、观察、写作,从生命的缘起——对原生家庭中的父母给予他的强大的支撑生命成长的力量开始,在对自我人生的审视中找寻每一个自我转变的内外因素,人生旅途中难以忘怀的黑夜和霞光、野芍药和白玉兰、山花燕和杜鹃、八大公山和藏区雪山、虫草和油菜花、瀑布和苏堤等,都在审美化的体验中内化于心,融合成不断变化、重生的自我。
作者将心境外化于语言表达的时候,形成了两种迥异的风格:一种是具有丰富的视觉呈现的语言,工笔还原彼时景与情,抒情状物的延时、定格,让阅读进入了慢时光,甚至会让人情不自禁朗读起来,去体会语言的声韵之美,在声画结合中体验作者所建构的三维阅读时空;一种是简洁生动的写人叙事语言,有时大写意一般几笔勾勒,人物活灵活现,有时又精心雕刻,用录像一样真实可感的人物细节完成对人物的高度还原。
可以说,本书的语言将汉语言的美感作了相当好的传递,读者不仅能从中体会到作者的心境,更能流连于作者营造的意境。“生命”“自由”“精灵”等词汇反复出现,撞击读者的心灵。
“黑夜是生命之美的另一面,简单,神秘,深邃,空灵”;“黑夜是自然的精灵,只要你静静地思,细细地想,你就会真切地感受到这个精灵的存在”(《黑夜之美》)。“她躲开了世人搜寻凝视的目光,远远地开在深山里,别的不说,单单是那自由自然的精神气质就远非庭院里的花儿可比了”;“自由和力量的花朵便永远地开放在我生命的荒野之中了”(《山间一束野芍药》)。寻常的黑夜,因为作者的“凝视”变得深情,“不管你走到哪里,她都在一刻不离地注视着你”;寻常的野芍药因为一段“打校长”的往事刻骨铭心,1976年的山谷间红红的野芍药被践踏,“我被这一切激怒了”。
一篇篇散文,串连起作者的生命世界。随着作者的生命半径从燕山深处那个偏僻小山村的十里,扩大到一百里——初中毕业考上中等师范,又扩大到了五百里——赴北京咨询考研,当他以哲学专业第二名的成绩被中央党校理论部录取,他感觉自己进入了“一座精神的殿堂”,“生命世界的半径一下子拓展了何止千里、万里!”
他的乡村记忆,也就是15岁以前的生命世界里,是山间小路、清浅小河、柳树芦苇、乱石荒草、星星白云小鸟……而走出乡村以后,“每当遇到巨大困难一筹莫展时,每当面对严峻挑战想要退缩时,每当遭到恶势力的打压心存畏惧时,我的脑海中立刻就会浮现出父亲抱着我追赶拖拉机的那一幕,刀刻一般地清晰,就像刚刚发生一样,一种深远而强大的力量蓦然从心底涌起”(《父亲的力量》)。
往前的路在哪里?向着有霞光的方向去!“雨过天晴,繁星满天,我静静地站在幽幽的山谷中,仰望星空,一直待到深夜。”“漆黑的夜是独立思想播种的田园,是自由精神飞翔的天空。”“童年像那条小溪‘哗哗哗哗’地流到了岁月深处,而那条可爱的小溪却常常从岁月深处‘哗哗哗哗’地流出来。”在散文集中,作者记述了苦难,却淡化了苦难;真实地面对了所经历的委屈、不公,却又信手将之描绘如云烟。全书有着阳光的美好底色,折射出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揭示出作者所追寻的精神境界。站在黄山莲花峰绝顶,他感受到“世界是那样的静,静得能察觉到我生命变化的每一个瞬间和每一次律动”;从绝顶往下走,他被对面黑色山岩上的白玉兰惊呆,赞叹道“你这自由的精灵,你这永恒的存在,你这美的化身……”(《黄山白玉兰》)。
书中的写景段落美丽精致,“为美而美”却不是作者的初衷——他只是想用自己的经历和体悟告诉读者,不管世界多么喧嚣,心中都要小心地珍藏一份诗意。作者痴迷于在未知的探险中净化自我、在精神高度的追寻中提升自我,意动心动:“春晨似乎是一个梦”(《春晨》);“心灵映照下的苏堤,的确更像是一卷耐读的诗书”(《苏堤三月好读书》);“你用脚下一条更有诗意的林间小路,枝头一声更清脆的鸟鸣,山坡上一片更烂漫的野花,林间一条更清澈的溪流引我向更深更远的地方去追寻”(《到八大公山去》);“山中七日的全部历程像一部我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山中七日》)。
生命的模样千差万别。作者读取自我,完善自我,追求极致,同时又谦和宽容地面对每一个普通平凡甚至有瑕疵的生命。“老五死了。”简单的四个字,成为《哀老五》的开篇第一行第一句,作者却用传记调查的方式,详尽地记录了老五短暂的一生,给予不完美的生命以默哀和尊重。在四川省甘孜州挂职锻炼期间,作者曾随当地农民上雪山采虫草,历经艰险爬上了海拔4200米的牛场梁子,他感慨“我把自己的人生气度、人生勇气、人生底气一下子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又感受到自己和相伴而行的几位农民是如此相近。他写道:“我感觉我们是那么平等亲近,大家与那个最伟大的真理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知识、学历、财富、权位此时此刻真的一文不值了。”在此,作者完成了从最初对生命不平等的挣扎到生命平等的敞开和接纳。
夜是黑的,眼是亮的,生活是美的,写作是自由的。《黑夜之美》告诉我们:对这一切,坦然面对,欣然接受,还她一片纯粹与清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