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城》这本书我读后有几点感想,由此想到了几个关键词。
首先是题材,虽然也写了脱贫致富和共同富裕的主题,但它很独特。关于脱贫攻坚的报告文学现在已经数不胜数,关于深圳发展奇迹这几年也已经出版了几本书,但是朱晓军写的《中国农民城》却是从来没有人写过的,这个创作贵在独特。它不同于深圳,也不同于众多写脱贫攻坚的作品,他写的是民间智慧和民间奇迹,可以说是农民在贫穷状态下的自救,独特而又新鲜。作品里写到龙港这个地方,过去是灯不亮、水不清、地不平的渔村,人口不足六千,没有电,没有自来水,连一寸公路都没有。但是几十年过去之后,它不但建成镇,而且成为龙港市,是十八大以后中国首个“镇改市”。龙港市的成立,改变了上千户农民的命运,很多人从过去的贫穷户变成百万元户、千万元户,甚至是亿万元户。这是了不起的奇迹,无疑也是改革开放发展的缩影,令人赞叹,值得作家书写。
第二个关键词是人物。优秀的文学作品离不开人物,《中国农民城》自始至终写了人物,作品通过深入细致揭示龙港造城的过程,塑造了众多人物,有农村的基层干部,还有众多的“猴子”。当然这里的灵魂人物,最有光彩的就是陈定模,这个人物最立体、最丰富。他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身上有很多优秀品质,富有远见卓识、开拓进取、敢作敢为、责任担当、心怀百姓、忍辱负重、清正廉洁等等。书中后记写道:“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但最关键的,人民中需要有优秀的领头人和英雄豪杰,所以人民创造历史的基石和基础关键还是时势造英雄,这个时势就是改革开放。在这个基础上造出英雄,英雄才是创造历史的关键。在这个意义上,陈定模包括后来的李其铁等人,就是创造龙港奇迹中的英雄豪杰和中流砥柱,值得历史和人民铭记,也值得作家书写。
第三个关键词是文学。朱晓军的作品写得越来越成熟,越来越自如,文学的这种气质像与生俱来始终贯穿在他的作品里,并且已经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报告文学一方面是报告,另一方面就是文学。在这部作品中,朱晓军只要一落笔就都充满着文学的气息。文学的关键词首先是文字表达,比如开始提到深圳发展,他写道:“这时,距深圳千里之外的龙港还是一片滩涂,五爿渔村犹如散落在青龙江边的几枚卵石,水边的芦苇继续摇曳着几个世纪的荒凉。”“它的建设速度跟深圳相反,犹如从青龙江爬到岸上晒太阳的乌龟,爬爬停停,停停爬爬,说不上爬在哪儿就不动弹了,照这架势不知猴年马月才能建成。”我觉得这些语言比很多小说都优秀。
文学的第二个方面就是人物,优秀文学作品离不开人物,这部作品的人物众多,各有特点,主要人物陈定模、李其铁,还有这些“猴子”贯穿作品的始终。作者以人物为主体进行叙事,并且贯穿农民造城的全过程,写到每个人不同的家族背景和经历、性格特点、喜怒哀乐、人生选择和所作所为,以及各自生活上的命运归属,突出人物的命运感和历史的沧桑感,极大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和感染力。作品有好几处看完以后都很让人感慨,也很让人感动,甚至是百感交集。书中写道,陈定模被免职之后,遇上他母亲去世,那种内心的痛苦;在送葬的时候不能披麻戴孝,他哥哥把草圈套到他头上,竟成为他的污点,导致他后来被党内严重警告。还有一处也很生动,陈智慧跟自小送给别人家养育的女儿的情感纠葛,写得肝肠寸断,令人辛酸。
第四个关键词是基调。这部作品的基调是扎实、深入、细致、严谨、冷静、客观、厚重,既肯定农民建城推动经济发展走向共同富裕的现实,又正视农民距离真正脱胎换骨成为文明市民的不足现实。比方说,作品中写到陈定模在创建中国农民城过程中出过的两张“错牌”,一个是未经报告组织本地干部策划筹建副地级城市遭到非议,第二是未经县里和市里的批准到北京开龙港发展战略研讨会,最终被免职和党内警告处分。幸好历史是公正的,社会没有忘记陈定模,他后来被评为“温州市改革开放十大风云人物”“浙江省建国60周年6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中国改革开放30年30位农村人物”等称号,荣获“第四届中国发展百人奖(农村)”个人奖,应该说名副其实、实至名归,这对陈定模这个人物来说也是应有的肯定。
总之,整部作品读下来,我认为这是一部新鲜独特,好看耐读,折射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奇迹和中国农民命运,富有时代感、沧桑感和人物命运感的优秀报告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