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以茶书写恒常的中国精神
——专家研讨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长篇小说《望江南》
栏目:读书现场
作者:迟迟  来源:中国艺术报

《望江南》 王旭烽 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2年3月出版

  “北有《人世间》,南有《望江南》。”这是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给予长篇小说《望江南》的评价。作家、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科带头人王旭烽曾创作“茶人三部曲”,其中《南方有嘉木》被改编为同名电视剧,并凭借《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沉潜二十余年后,王旭烽推出茶人系列作品第四部《望江南》,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小说以江南茶叶世家杭氏家族的起落浮沉与人物命运为脉络,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前后近二十年间的波澜壮阔的社会进程,甫一面世,即受好评,登上诸多“好书排行榜”。

  3月20日,由浙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文艺报社主办,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浙江文艺出版社承办的“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长篇小说《望江南》线上研讨会”举办。李敬泽、李杲、鲍洪俊、应雪林、沈希、何成梁、楚蓓蓓、邹亮等相关单位领导与嘉宾参加研讨会,白烨、陈东捷、高玉、何向阳、贺绍俊、胡平、刘大先、刘琼、刘颋、潘凯雄、徐坤、杨庆祥、曾镇南、张莉、张柠等二十余位评论家围绕《望江南》的写作特色、价值意义等展开深入探讨。会议由《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主持。

  “茶”与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也寄寓了中国文化与中国精神。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李敬泽用“恒常的中国精神”“新的想象空间”来肯定《望江南》的文化内核。他指出,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二十世纪中国现代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两个阶段。《望江南》继承了这两个阶段的剧变、断裂、革命、创造的文学叙事脉络,更重要的是,《望江南》探讨了时代变化中需要去寻找、确认的品质,“小说以‘茶’为视角,透露出在变化中依然延续、持守着的东西,正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传统、理想和中国精神”。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杲认为:“《望江南》是一部承载着中国价值、中国理念和中国精神,又具有影响力、亲和力、感召力的作品。王旭烽找到了‘茶’这一载体,通过以杭州龙井茶为代表的中国茶叶的命运变迁,折射出一代茶人的命运,乃至整个大时代的变迁。《望江南》也是一次用文学的形式来谱写浙江篇章、江南篇章的成功探索。”

  小小的“茶”中,映照着人的命运,折射着历史的波澜。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总裁鲍洪俊将《望江南》视为一部“向神州、向未来、抬望眼”的作品,并分享道:“小说描写江南杭氏茶人的人生起伏、家国命运,疏影横斜,松风梅韵,一碧万顷,静水深流,可谓冲淡中见奇崛,平和中见郁烈,温婉中见坚韧,无声中爆惊雷,展示出深厚的文学功力和非凡的书写能力。”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认为《望江南》堪称近年来长篇小说领域的重要收获,作品在杭氏家族茶业生计的故事里,折射了社会的嬗变与时代的演进,写出了几代茶人的守望初心和努力奋进,以茶为故事主线,讲述了熔个人史、家族史和民族史为一炉的中国故事,浑厚的意蕴,圆润的叙事,显示出了作者化茶事为艺术的不凡功力。《十月》杂志社主编陈东捷表示,《望江南》体现了国家叙事、家乡记忆、茶人命运三个独特角度。作品聚焦于特殊的历史时期,以重大历史事件串联起小说始终;小说里出现的地名、饮食都体现了家乡的生活趣味,化用的杭州方言增强了地域性;小说中的人物谱系完整,即使是次要人物也很传神,每个人的选择都有特定的命运指向。

  “无论面对什么样的艰难生活和社会环境,我们依旧要望春风、品新茶,过一种恒常的百姓生活。这也是创作《望江南》的动力所在。”王旭烽分享了《望江南》的创作心得,指出写作该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浙江农林大学16年独特的茶学教育经历,教会了我如茶人一般精行俭德,这些都是创作小说的基础。《望江南》经过反复修改、重写,终于完成,实现了‘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