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挂在记忆深处的那块幕布
栏目:笔荟
作者:刘子华  来源:中国艺术报
<style type="text/css">.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style><div class=TRS_Editor><p align="center"><strong>1</strong></p>
<p>  每天晚饭后散步,是我必做的功课。岳阳是一座水墨丹青的城市,可散步的地方自然多,但我偏爱去南湖广场。曾有文人墨客写文章宣称,南湖广场是城市的客厅。当否姑且不论,足见南湖广场魅力确实不小。</p>
<p>  我住的小区到南湖广场有两三里路的距离,人行道上,来来往往的人摩肩接踵。抬眼望去,街道两边的高楼大厦钻到了半天云里,让人很自然地想起“手可摘星辰”的诗句。</p>
<p>  到了南湖广场,感觉天空忽然空旷了。月儿高挂,星星闪烁,清凉如水。广场的西边挤着黑压压的人群,我推了推鼻梁上的近视眼镜,看见人群上方悬挂着一块银幕,正放着露天电影。银幕上,一个穿着红色衬衫的美丽姑娘满面笑容在采摘红苹果。</p>
<p>  此情此景,一下子激活了我沉睡已久的记忆,儿时看露天电影的一幕幕浮上心头。</p>
<p>  “天上布满星,月牙儿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诉苦把冤伸。万恶的旧社会,穷人的血泪河……”记忆的大海中,跃出来的第一朵浪花,竟是这首歌。</p>
<p>  这是纪录片《收租院》里的插曲,叫《不忘阶级苦》。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1966年拍摄,全国放映后,插曲爆红,广为流传。</p>
<p>  歌中描述的几乎是相同的夜晚,歌中聚集的人群是生产队里开大会,诉苦把冤伸。眼前聚集的是无忧无虑的居民,他们在幸福地休闲,享受着生活的美好。我思绪万千,情不自禁来了一次穿越。</p>
<p align="center"><strong>2</strong></p>
<p>  上世纪60年代,经济社会发展非常滞后。有人编出顺口溜:重工业是炸岩巴(石头),轻工业是弹棉花,娱乐业是早晨听鸡叫,晚上夜(丧)歌嚎。顺口溜虽然有些片面,却也是当时真实情况的写照。文娱生活极度贫乏,生活枯燥乏味,看露天电影,就成了生活中天大的喜事。</p>
<p>  那时,每个公社有一个电影放映队。电影放映队将20多个大队跑一遍要个把月,这个把月属于我们的节日至少有一个星期。电影没有放到我们大队来,我们就提前跑到前面的几个大队看,在我们大队看完后,又追着再看几个大队。当时一个批次放的电影都是不变的,我们宁愿天天走夜路,“复习”五六遍也乐此不疲,以至于电影中很多经典台词在日常生活中能运用自如。</p>
<p>  放映的地方一般都选在学校操场,操场空旷又比较干净,能容纳几百人,甚至上千人。</p>
<p>  因为我们早早地知道今天有电影看了,心里像囚了一只小鸟,盼望拖着电影放映机的板车早点出现在学校操场,上课根本无法集中心思。记得班上有位高个子男同学叫钟志兵,坐在最后一排,上课走神,眼光老往教室外面睃。语文老师是长沙下放知青,姓肖,知道他想的什么。肖老师突然走近他,学着电影里日本人的腔调说:“钟志兵,你的,什么的干活?”哪知钟志兵入戏太深,“啪”的一个立正,脱口而出:“报告太君,这里有八路。”大家哄堂大笑,平常不苟言笑的肖老师也忍不住笑了。一会儿,肖老师收起脸上的笑容说:“钟志兵,你现在笑,等会我让你哭。”放学后,肖老师随钟志兵去家访。他父亲刚从田里插秧回来,打着赤脚,一只裤脚高,一只裤脚低。听老师说后,气得咬牙切齿:“老子辛辛苦苦供你读书,你还上课不认真,还八路九路!”操起扫帚追打了两三里路。那天,钟志兵不敢进屋,是饿着肚子看完电影的。后来,钟志兵当上了解放军,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在攻占一个制高点时,身为班长的他带头冲锋,倒在了敌人的枪林弹雨中,成为了共和国的一名烈士。后来,肖老师每次提起钟志兵都热泪盈眶,后悔当初不该去家访。</p>
<p>  这是后话,言归正传。</p>
<p>  好不容易盼到放学,大家一窝蜂奔向操场。</p>
<p>  放映员是位漂亮的小姐姐,那时,还不时兴化妆。小姐姐穿着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衫,上面有些淡蓝色花朵,两条黑油油的辫子一条垂在胸前,一条甩在肩后。圆圆的脸上有两个浅浅的酒窝,在夕阳的映照下,仿佛仙女下凡。</p>
<p>  大队早安排了几个青壮劳力配合,小姐姐指挥劳力卸车子,架放映机。另有人挖出两个坑,将从社员家里借来的两根长竹竿栽入坑里,然后将幕布挂上去。大人们无法上去,便问谁会爬树,“我会!”这时总有一片小拳头高高举起。如果谁被挑中挂幕布,是一件十分荣耀的事,小脸蛋会笑成一朵花。常常是两个大人扶着竹竿,被选中的小伙伴嘴里衔着幕布的一头,双手抱着竹竿,像猴子上树,噌噌几下就到顶了。</p>
<p>  幕布挂好了,我们就围着放映员小姐姐看她倒片。那时候的电影都是黑白胶片,放映员小姐姐手摇着把手,把片子从一个盘子转到另一个盘子,发出呜呜的声音,十分美妙。我们感到格外神奇,看的电影就是从她摇好后的盘子里放出来的,觉得她真是太伟大了。</p>
<p>  万事俱备,只等夜幕降临。我们一路小跑回家,催父母快点做饭,生怕去迟了。</p>
<p align="center"><strong>3</strong></p>
<p>  早早地吃了晚饭,我们开始相互邀伴。因为是在本大队看电影,大多不太远,都带了垫屁股的东西,一把椅子、一条矮板凳,如果是一家人去,就会扛条长条凳。这时,月儿初升,清辉如水;晚风吹拂,沁人心脾;田间小路,人影绰绰;青蛙敲着鼓点,小溪拉着琴弦,构成一幅绝妙的湖乡晚景图。</p>
<p>  还隔里把路,就听见学校操场传来的嘈杂声。心里便暗暗着急,担心是不是来迟了,占据不到好地方,我们一群小伙伴便不约而同开始小跑。由于肩上扛了椅子或长条凳,跑起来十分吃力。一脚踏进操场时,已是上气不接下气。操场虽然很大,人却很多,有的甚至是祖孙三代出动,想找一个视角最好的地方已经不可能了。我们只能见缝插针,看见有空的地方,就用椅子、凳子“霸占”。</p>
<p>  电影开映一般是7点左右,男人们见面互递纸烟,打着哈哈谈天说地。三三两两的女人聚在一起叽叽喳喳,偶尔大声训斥不听话的孩子。异常兴奋的小伙伴们在人群里钻来钻去,如果不小心撞着了大人们,往往会招来大声呵斥。在人群的外围,有推着单车卖冰棒的,挑着担子卖汽水的,拖着板车卖甘蔗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上千人聚集在一起,热闹成一锅粥。</p>
<p>  终于等到电影开始了,现场也安静了。大家伸长了脖子眼盯着幕布,随着画面的变换,喜怒哀乐在脸上十分丰富地呈现。也有来晚了找不到好位置的,就跑到幕布后面看反面。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开始看反面电影时有些不习惯,过了几分钟就适应了。</p>
<p>  每次放电影大都是两部连放,绝大部分是革命战斗故事片。《英雄儿女》《上甘岭》《打击侵略者》《奇袭》《渡江侦察记》《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地雷战》《地道战》《鸡毛信》《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等很多电影大受欢迎,成为那一代人不可磨灭的印记。偶尔也能看到外国电影,最难忘的是印度电影《流浪者》,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还有日本电影《追捕》等。这些中外电影对我们的成长影响特别大。</p>
<p>  看电影最快乐的莫过于模仿电影里的经典台词,男女老少都会模仿。如《闪闪的红星》中“我胡汉三又回来了!”《追捕》中的“昭仓不是跳下去了吗?唐塔也跳下去了!所以请你也跳下去吧……”经典台词往往用在恰当的场合,收获的无一例外都是开怀的大笑,给死板的生活带来了无穷乐趣。</p>
<p>  现在的电影插曲,很难有流行的,看了也就忘了。而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优秀的电影插曲很多,从城市到乡村,几乎人人都会唱几句。如《洪湖水浪打浪》《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红星照我去战斗》《泉水叮咚》《我的祖国》《蝴蝶泉边》等等,真可谓“高端大气上档次”,能提振人的精气神。</p>
<p>  后来在电影正式开映前,还加放一部纪录片。纪录片大多为农村题材,如科学种稻、科学植棉、科学养鱼、科学养牛等等。在我的记忆里,纪录片大都是关于农业生产的,都冠以“科学”之名,对传播农业生产科学知识很有帮助,印象十分深刻。</p>
<p>  电影散场,一般是10点左右。我们几个小伙伴又相约一起往回走,一路叽叽喳喳,兴奋地谈论电影中的某个人物或学说某句经典台词。</p>
<p align="center"><strong>4</strong></p>
<p>  儿时看露天电影,也遇到过很多趣事。</p>
<p>  有一天放学回家,有一个姓贺的同学在一丘水田挖鳝鱼,踩坏了很多秧苗。秧苗刚插完不久,又没有秧苗补,老板吴咬筋气得骂冲天娘。第二天我们放学路过,吴咬筋叫住贺同学,告诉他东风学校今晚有电影看。贺同学不相信,吴咬筋说他下午从街上回来,看见挂了幕布。吴咬筋是个难缠的人,经常刻薄别人,贺同学自知昨天挖鳝鱼踩坏了他的秧苗,疑心他打击报复。吴咬筋赌咒发誓说,如果我说了假话,狗子不是人养的。在农村说某某不是人养的,是最恶毒的话了。贺同学听吴咬筋这样说,相信了。回家四处发布消息,邀伴一起去看电影。我们曙光大队到东风大队,中间还隔了一个大队,来去六七里。我们在贺同学的邀约下,浩浩荡荡前往。经过的地方不断有人打听,听说我们是去东风学校看电影,几乎众口一词说没听说。我们此前到过东风学校看过电影,到了一看,四周一片漆黑。贺同学十分气愤地说,我们上了吴咬筋的当,明天把他的秧田踏平。</p>
<p>  第二天放学,我们十几个上了当的小伙伴约着一起,快要接近吴咬筋的秧田时,看见他肩扛一把铁锹远远地走来。贺同学正要下田,吴咬筋大吼道,今天哪个敢下田,老子打断他的腿!贺同学大声说,吴咬筋,你是个骗子!吴咬筋说,我冇骗你。贺同学说,你昨天赌咒发誓说骗人不是人养的。吴咬筋说,是你自己冇听清楚,我说的是,如果我说了假话,狗子不是人养的,狗子本来就不是人养的啊。吴咬筋十分得意地打着哈哈。贺同学捶着脑壳,“哎呀”一声,学着电影《南征北战》中敌军参谋长的对白说:“不是我军太蠢,实在是共军太狡猾。”吴咬筋说,你不要后悔,你们昨晚不是看了电影吗?贺同学怒气冲冲说,屁!吴咬筋又得意地笑了,你们昨天看的是英雄跑白路啊。</p>
<p>  后来,缘于对露天电影的狂热,我们经常捕风捉影,经常上演英雄跑白路的闹剧。</p>
<p>  还有一次,去邻村看电影,放的是《打击侵略者》,讲述的是抗美援朝的故事。尤其是在电影里第一次看到高鼻梁、深眼窝的美国鬼子被志愿军战士全部消灭,心情格外激动。放第二部电影时,天气剧变,电闪雷鸣,大雨倾盆,我们像一群湖鸭冒雨往家赶。我刚回家躺下,门呯呯擂响了。原来是一个小伙伴的父亲找上门来了,他十分焦急地说儿子没有回家,我马上跟随同伴的父亲沿途寻找。那时,没有电话不说,还不通电,四周黑漆漆的。大雨如注,小路泥泞,找了一个来回,不见人影,真是急死人。快天亮时,雨停了,小伙伴竟自己回了家。原来,下大雨时,人群拥挤,他辨不清东西,糊里糊涂跟在一群人后面狂奔,跑到别的大队去了。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一个好心人,留他住了一晚。</p>
<p>  一阵鞭炮声惊醒了我的回忆,银幕上,刚开始采摘苹果的美丽姑娘穿着一套红色衣服,在众人的祝福声中,牵着心上人走进了新房,广场上响起一片欢呼声。我想,当下岳阳城市居民真是幸福,南湖广场每天都有公益电影免费观看。据岳阳市委宣传部文艺电影科科长白石华介绍,在文化生活极度匮乏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露天电影无疑成为了人们渴盼的精神大餐。由于那时没有商业电影,是百分之百的主旋律电影,对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时代的列车飞驰到今天,露天电影的使命未曾改变。为了丰富人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在岳阳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下,湘北院线公司组织了4支露天电影放映队,每天在各个小区巡回免费放映。我听了,心中掀起巨大波澜,现在的露天电影内容丰富程度和制作水平等与我儿时的露天电影不可同日而语。但无论如何,儿时的露天电影占据了我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那块悬挂在记忆深处的幕布,永远散发着芬芳,氤氲我的一生。</p>
<p align="right"><strong>  (作者系湖南省岳阳市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strong></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