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技术的“活化石”
——木活字印刷术的传承
栏目:趣味考据
作者:翟风俭  来源:中国艺术报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活字印刷术”大型表演中,由800多名演员组成的活体字模不断翻转变幻,完整再现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的传统工艺,让世界赞叹。在中国南方一些地区,迄今仍在使用这种古老的木活字印刷技术印制宗谱,它堪称世界印刷技术的“活化石”,它作为中国传统印刷术珍贵的活体存在,是印刷术源自中国的实物明证。

  印刷术是古代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研究发明的,汉代造纸术发明以后,书写材料发生重要变革,为书籍批量复印制作提供了物质条件,东汉末年出现了摹印和拓印石碑等原始印刷形式,唐代雕版印刷的发明标志着印刷技术的成熟,并成为古代书籍印制的主要形式,对文化传播起了重大作用。但是雕版印刷也存在着成本高、刻版费工、存储不便、错字不容易纠正等缺点。据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北宋庆历年间,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他用胶泥烧制成活字,并用来刊印书籍,这是人类印刷史上的一次重要技术革命。毕昇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活字印刷技术的人,比德国约翰内斯·古腾堡的铅活字印刷术早了近400年。活字印刷克服了雕版印刷的一些缺点,首先是活字排列比较灵活,只要准备好足够的单个活字,就可以根据稿件随时排版,大大加快了制版时间;其次,活字可以拆下来重复使用,且便于储存和保管;再次,有排错的字可以随时更换。

  此后宋元时期,活字印刷术得以不断发展和完善,还出现了陶活字、瓷活字、石活字、木活字以及锡、铜、铅、铁等材质的金属活字,宋代和金代曾用铜活字印制纸币,这些技术和印刷品又传到了日本、朝鲜、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等地,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元代农学家王祯在其著作《农书》中,专列“造活字印书法”章节,详细介绍了木活字印刷术的工艺流程,这是关于木活字印刷技术最早的记载,他还亲自实践用木活字印刷术刻印书籍。清代乾隆帝曾下令用木活字印刷《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刻木字253500个,排印《四库全书》善本134种,2389卷,这是木活字印刷术迄今最辉煌的历史。1991年宁夏贺兰县拜寺沟方塔废墟中出土的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经国家权威部门鉴定,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木刻活字印刷版本”。

  但是木活字印刷也有一些自身的缺陷。多数情况下,由于活字字模并非由一人所刻,导致同一版上字体不太统一,且活字排版不如雕版平整,上墨不均,这些都使得活字印刷的效果不如雕版印刷整齐美观,而且书籍中往往还有插图和各种大小不同的字体,活字印刷对此也不如雕版方便,所以雕版印刷在古代中国始终占据主导位置,而活字印刷术则始终未成为主流技术并逐渐式微。

  木活字印刷术在民间流传主要是用于修订宗谱,尤以明清和民国为盛。宗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我国自殷商时代就有修订宗谱的传统,“谱乃一家之史”,上至皇家贵胄,下至黎民百姓,都把修订宗谱作为家族子孙世系传承的重要载体,是数典认祖的依据。尤其是江浙闽皖一带,历史上移民较多,修订族谱成为人们认祖归宗、缅怀先祖业绩、加强宗族凝聚力的重要途径,“谱之于家,若网在纲,纲张则万木具,谱定则万枝在”。所以当地谱牒文化盛行,一般每隔20到30年,每个宗族都要重新续谱一次,以保证宗谱的延续性,并由此产生出一批专业谱师,他们往往兄弟、父子、夫妻搭档,常年游走在各家祠堂为人修谱,使其成为家族赖以生存的祖业。

  修谱为宗族之大事,一套完整的修谱过程甚为复杂,先要进行开丁、誊清、稽核先谱、厘清房支辈分等准备工作,然后是印制过程,经过刻字、拣字、排版等近20道程序制好宗谱,最后还要举行隆重的圆谱祭祖仪式,圆谱祭祀仪式一般请谱师来主持,这是对谱师极高的礼遇。宗谱梓辑讲究传统,即便是在现代社会,各种高科技手段使得排版印刷技术非常便捷高效,但是在浙南闽北地区,很多家族仍然愿意花高价请谱师用木活字印刷术来制作宗谱,在他们看来,只有用木活字印刷才符合制谱的传统规矩,显得庄重和气派。正因为如此,数百年来,木活字印刷技术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与现代科技的冲击,在民间活态传承至今。

  木活字印刷术印制宗谱尤以浙江温州瑞安市平阳坑镇的东源村最为典型,以王氏家族为骨干从事此业已经延续了700多年,传承至25代。元初,以“梓辑”为业的王氏先祖王法懋率先把木活字印刷技术运用于修谱行业,并在家族中传承下来,目前这项技术还通过姻亲及带徒等方式传到本村和临近地方的异姓家族中,但仍以王氏家族传承为主。修谱对谱师的要求很高,他不仅要有精湛的木活字印刷技术,还必须有较高的文化修养,知书达礼,博古通今,能够识读古文,并能撰写典雅的谱文,因此古时谱师多出身于耕读世家,王氏家族祖上从事修谱事业的不少都考取了邑庠生、贡生、廪生、监生等。

  东源王氏家族所传承的木活字印刷技术,与王祯《农书》的记载如出一辙,“造板墨作印盔,削竹片为行,雕板木为字”。全部流程包括制模、刻字、拣字、排版、校对、印刷、打圈、画支、填字、分谱、折页、草订、切谱、线装、封面、装订等近20道工序,完整保留了中国传统木活字印刷技术的整套工艺流程。刻字选用上等的棠梨木,质地细腻、容易着墨且不易开裂;字体是繁体老宋体,显得古朴庄重、典雅得体;拣字排版一直沿袭先祖口传心授流传下来的拣字口诀,既有浙东一带流行的“君王立殿堂”五言32字拣字口诀(共160字),也有王氏家族内部传承的“鳳列盘固醴貌解鲜”七言8句拣字口诀(共56字),这些都是民间谱师长期制谱实践的智慧结晶;印刷工艺仍采用古籍线装书版式,手工刷墨逐页印制,纸张选用上等宣纸,墨则用徽制烟墨,每个细节都极其讲究。

  木活字印刷术在本世纪初才逐渐被外界所关注,瑞安当地的文化学者吴小淮自那时起开始跟踪拍摄当地谱师的修谱活动,并为此做了很多宣传推广工作,他还与王氏子弟一道,梳理出了东源王氏家族木活字印刷(修谱)传承谱系,勾画出木活字印刷技术数百年来在民间的传承脉络。2008年瑞安木活字印刷技术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以瑞安木活字印刷技术为主体的“中国活字印刷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瑞安当地也非常重视东源村木活字印刷术的保护和发展,设立了东源木活字印刷展示馆,建成第一个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村,完整保存27个木活字印刷版面和4万多字模。除浙江瑞安外,福建宁化民间也保留着用木活字印刷宗谱的传统和技艺。

  “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宗谱与国史、方志一起并称为中国三大历史文献,是重要的历史典籍。宗族家谱是家族史,它记录着这个家族的世系变迁过程,还包含着这个家族繁衍、生息、婚姻、家规、族约等历史文化信息。它承载着家族血脉和民族记忆,是华夏子孙寻根问祖的历史记录,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识,内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生命密码和文化密码,成为民族凝聚力的一种重要载体。因此,民间谱师不仅仅是传承木活字印刷术的工匠,更是传承谱牒文化的使者;他们肩上担的不仅仅是字码、字盘,更是宝贵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木活字印刷术通过宗谱这个载体世代传承,完全继承了中国古代的传统工艺和文化精髓,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