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村当家的女人
栏目:心语
作者:周喜俊  来源:中国艺术报

  听高素娥讲述杜村的故事,我突然产生强烈的意念,这不就是《当家的女人》续集原型吗?《当家的女人》是我20年前创作的一部电视剧,写了好强能干的农村姑娘张菊香嫁到婆家后,如何改变这个贫穷家庭面貌的故事。这个故事的结尾是张菊香高票当选为村主任。2004年全国两会期间,该剧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首播,引起强烈反响。很多观众表示希望看到她当村主任后是如何带领全村人脱贫致富的,但因当时没有找到合适的生活原型,我不愿凭空编造狗尾续貂的故事,此事只能搁浅。

  张菊香改变的是一个小家庭的贫穷面貌,高素娥改变的是杜村这个拥有5000多人大家庭的面貌。把一个远近有名的脏、乱、差的穷村,建设成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这个当家女人应该具有怎样的智慧和魄力?

  杜村是河北省藁城区岗上镇一个村庄,从省会石家庄出发,沿着南二环向东走20公里,路边有个宽阔的绿色造型拱门,上面矗立着一行红色大字:杜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从绿色拱门进去,走在干净宽敞的水泥路上,两侧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如同置身画卷之中。村庄静谧整洁,古朴中蕴含着时尚元素的文化墙,挂着“美丽庭院”标牌的农户,干净宽敞的文化广场,漂亮的戏台子,处处散发着温馨舒适感。

  如今这个风景如画的村庄,过去是远近闻名的贫穷落后村。2009年,46岁的高素娥高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她在村民大会上说:“乡亲们选我来当这个家,我就想带着大伙改变咱村的面貌,让杜村人活出精气神儿,出去在人前有面子。”

  这朴实的想法,落实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高素娥上任后第一次召集党员开会,想商量一下村里的事怎么干,让大伙帮着出出主意,大喇叭通知了好几遍,村里100多个党员,只来了8个人。开会十分之一的人都不到,她只能亲自登门征求意见。白天干活不好找人,就晚上到他们家里去。她先后走访了20多户,没有一个人说怎么干,都是唉声叹气说:“咱村这活不好干!”

  高素娥感到压力很大,晚上整宿睡不着觉。丈夫心疼地劝她,她说:“我是个党员,村里这种状况,要是都怕吃苦受累,什么时候才能变好?”丈夫拗不过她,为减轻她的压力,只能把家里跑运输的大卡车卖掉,把家务活全部承揽下来,让她全身心地去考虑村里的事。

  房破穷一户,路破穷一村,路是制约杜村发展的关键。高素娥经过反复思索,决定先把村里的主要街道整理出来,解决村民出行问题。杜村没有一条好路,主要街道常年积着很深的水,遇到下雨天,村里的车出不去,外边的车进不来。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污水排不出去。

  村里有一条排水沟,人们常年倒垃圾已堵塞,有的栽了树,有的在上面盖了车棚,还有的直接搭上两块水泥板盖成厕所,粪便直接排到沟里去。到下大雨的时候,村里的污水没处排,沟里的臭水涌上来,街上的水越积越深,夏天满村臭气熏天,苍蝇蚊子到处飞。老百姓为防止污水涌进院子,盖房时一家比一家院子垫得高,村里人整天为排水问题吵架,形成了恶性循环。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把街上延伸出来的高台阶砸掉,把排水沟清理出来。

  高素娥组织党员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效果不太明显。她只能亲自动手,用石灰水沿着路边喷出一条白线,要求线外延伸出来的台阶全部砸掉。她意识到,磨破嘴皮做动员,不如亲自带头干。当延伸出来的高台阶总算被拆掉了,清理排水沟又遇到了难题。村民在上边私搭乱建的厕所、车棚、杂物室已使用多年,说什么也不肯拆。

  高素娥和“两委”班子成员只能每天在现场做工作。在最艰难的时候,她的哥哥因心脏病突发离世,她顾不上在家守丧,第二天强忍悲痛又到现场。村民们被感动了,纷纷表示:“一个女人家这样拼命干为谁呀?还不是为让大伙都过上好日子?咱们还是别拖后腿了。”

  排水沟上边的建筑物拆除后,用钩机对内部进行了清理,沟沿也需要重新修砌。当时村集体没有钱,高素娥亲自带头,并发动村里做买卖的人集资,对排水沟重新进行修整,确保排水顺畅,街道干净。

  村里主要街道修通后,村外的路依然难走。高素娥四处奔波呼吁,征得市交通局的支持,把村外路面全部进行硬化。紧接着又向省公交公司及市交通局多次提交申请,时隔不久,省会502路公交车竟然开到了杜村村口,村民只需一元钱即可到达石家庄市区。

  村小学多年就是危房,孩子们只能跑三四里路到外村上学,中午饭要从家里带去,夏天还好说,冬天带的饭到学校就冻成了冰疙瘩。2009年冬天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那天早上,高素娥到村委会召集党员开会,突然发现路边摆放着一长串各色的水杯,她好奇地抬起头,看见孩子们三五成群蜷缩在墙根避风处。校车来接要求孩子们提前排好队,孩子们在雪地里冻得站不住,只能用水杯子替他们排着队。高素娥鼻子一酸,泪水一下涌出了眼眶。她在心里说,孩子们还这么小,再不能让他们受罪了!

  为给孩子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高素娥又开始奔波呼吁。她每天早上8点之前准时赶到藁城市(区)政府,等着向领导反映学校危房情况并邀请有关部门到村里考察,把村小学纳入危房改造规划之中。各部门负责人都很忙,有时等半天也见不着面,只能第二天再去。高素娥整整跑了半个月,还是没有得到任何答复,她急得满嘴生火疮,嗓子都哑了。

  那天,听说有位相关单位的局长在招待所开会,她租了辆车到门口等着。连续多日起早贪黑的奔波,又急又累,她感冒发烧,不停咳嗽,吃了几片感冒药,竟然在车里迷糊地睡着了。司机把她叫醒时,会已散,领导们都上车走了。她让司机赶紧开车去追,终于赶在局长下班前把他截住了。高素娥忍着咳嗽,沙哑着嗓子说:“局长,咱都是有孩子的人,我们村的孩子太受罪了,我代表全村5000多名老百姓,代表孩子家长们来找您。只要您帮着把这事解决了,我们保证把村里的教育搞好。”局长说:“你回去吧,不要再找了。”

  高素娥回到家,一晚上没有合眼,她反复琢磨,局长不让再找了是啥意思?这事到底能不能批下来?要是批不下来怎么办?第二天,她没顾上吃早饭就去了村委会,一个人在办公室正坐立不安,中心校长打电话说:“高书记,你行啊,还真把危校改造的事跑下来了!”

  多日的奔波总算没有白费,高素娥喜极而泣,泪水满脸流淌。有了专项资金,教学楼很快破土动工。在众人的期盼中,漂亮的教学楼拔地而起。

  学校问题解决了,高素娥又琢磨着,怎么才能让沉寂的土地活起来,让村民在家门口能够赚钱。杜村前些年有几户村民种植大棚西红柿,但因标准太低,技术不过关,赚不了几个钱。那年一场暴雪,把大棚全给压塌了。村民没有收入,都不想种地了。为激发农民的种地热情,高素娥亲自带队,组织种植户先后三次到山东寿光参观学习,回来后村里马上成立起“禾苗种植服务专业合作社”。

  盖新式大棚投入大,为解决种植户的实际困难,在村党支部的协调下,合作社采用“农户联保”方式跟信用社贷款,一个大棚贷5万元,村里再补贴1.5万元。然后向农民流转土地370亩,建成了一期新式日光温室蔬菜基地,当年就收回了成本。

  种植户尝到了甜头,积极性更高了,接着又建了两期新式大棚。如今,合作社共流转土地1138亩地,新建日光温室200余座,并引进了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建成了杜村绿色蔬菜示范园区。同时依托合作社建立了“乡缘生态农庄”,发展集“采摘、观光、科普”于一体的农业综合体,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村民由过去靠外出打工谋出路,到如今守着家门吃上生态旅游饭。村风由以前的“各人自扫门前雪”,变为如今的互帮互助和谐发展。形成了全省推广、全国示范的“杜村经验”。

  高素娥真诚的付出,赢得了各级组织的表彰,她先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劳动模范、河北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诸多称号。在荣誉面前,高素娥谦虚地说:“我是个党员,这些都是我应该做,并且应该做好的事,否则就对不起老百姓对我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