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眼中的导演艺术
——谈《艺术高峰的攀登者&舞台魅力的创新者》
栏目:创作谈
作者:冯俐  来源:中国艺术报

《艺术高峰的攀登者&舞台魅力的创新者》
马也 冯俐 著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21年4月出版

  查明哲老师要出版这么一套丛书,跟朋友们一起商议结构、书名,大家想出了“说查”词——从这一二十年里选出的写查明哲作品的文章为“说查”,而查老师自己的文章及导演阐述,则为“查说”。虽然最后的丛书名并未用“说查”。马也老师和吴戈老师是戏剧评论、戏剧理论大家,更作为与查老师一路同行二十多年的铮友,都有重量级的“论查”评述,计划在这套丛书中各占一卷。只是,整理完文稿,发现马也老师“论查”的文章质量上乘但字数不够出单行本,于是老师们想到可以把我吸纳进来。我知道无论怎么论资排辈,我都不够格。只是,从前我算是查老师的学生。后来我真的就是查老师的学生。

  我上中央戏剧学院读的是戏剧文学系。查明哲老师是我们班的表导演课教师之一,只是他带的不是我所在的组。当时,查明哲老师带领上一级导演系(导85)学生创作的课堂作业《雨巷》,于首届中央电视台小品大赛中获奖,在校内校外正名声大噪。但在校园里见到的查老师,总是骑着自行车匆匆来去,很潇洒又很严肃,意气风发又不苟言笑。在宿舍里,同学们谈论最多的,往往是各自表导演课的主讲老师,会各卫其“主”地展示着各自老师的了不起。我们是在彼此口中认识各位老师包括查老师的性格、才华的。到了学期末汇报,便是各组教学的成果展示。查老师那个组排演的《海岛一班兵》《宿舍夜话》等作业,特别生动有趣,至今仍深深留在全班同学的印象中……

  2012年秋天,我第一次看查老师的作品,是秦腔《西京故事》。这部戏的生活质感、情感浓度和戏曲程式化表演的遵循与化用,一直被业内专家津津乐道、被普通观众念念不忘。在现场,很少看戏曲作品的我如同被施了魔法一样,为人物、为故事、为编剧导演的情感、为演员的表演、为难以想象的程式化演绎现实生活的奇异又浑然天成的戏剧场面和演出样式……被无数感动和震动堵住喉咙,直到演出结束许久之后,仍然说不出一句话来。这种戏剧的、现场的强烈感受,不能说是久违,而是前所未有。

  看完《西京故事》回来,我突然想到,应该再看看查老师那部传说中特别棒的戏《死无葬身之地》。打开DVD机,我飞快地被牢牢地攫住,用句时尚的话说是“给导演跪了!”这样的戏,想不被征服都难。那之后,我看了多部查老师的戏,并且通过录像,观摩了查老师许多有影响的旧作,如:评剧《我那呼兰河》、话剧《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黑石岭的故事》《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立秋》《立春》、川剧《易胆大》《鸣凤》、儿童剧《饼干小子》、歌剧《雷雨》、黄梅戏《孔雀东南飞》等等,这个过程中,我感受着自己在飞快地成长着。

  复排《纪念碑》时,我频频出现在排练场,如同一个刚刚得了门道的学生,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待演出,我现场看了两遍,然后带着写剧本一样的冲动,为参加研讨会写下了发言稿,就是这个集子里收入的《真相的真相》。许多老师称赞了这篇剧评,虽然我在落笔的时候并不认为自己是在写剧评。再后来,是《死无葬身之地》的复排,我又是频频出现在排练场,之后连续看了三场演出。我发现,查老师的戏,每多看一次,都会深入一层,都会有新的对戏剧本身、对导演艺术的深入发现。熟悉剧本的我,真切地看到该剧的舞台呈现,是如何神奇地完成了从剧作到舞台呈现的示范性转换。于是,我以虔诚的心,充满激情又态度严谨写下了近一万字的文章《从剧作经典到舞台经典》。这篇文章的完成过程,于我,更像是一篇重要成长阶段的毕业论文。正是通过对查明哲导演作品的解读、赏析,令作为编剧的我,对舞台、对二度创作,有了不一样的认识能力。尤其是与查老师共同创作完成中国国家话剧院话剧《中华士兵》、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成长戏剧《山羊不吃天堂草》过程中的无数次讨教、讨论……我得到的全方位收获,恐怕比读了导演系博士学位来得饱满。书中关于这两部剧的文章,出发点是创作谈,更是从文本到二度呈现的神奇转化的赏析——以编剧的角度。

  从2012年到2018年,前后五六年间,我现场观摩了超过三百场的中外戏剧作品的演出,有感而发地写了一些文章,在研讨会上聆听许多专家老师们的高论,真的体会到什么叫“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每一次发言,都相当于一次对自己的考试。它令我越来越习惯训练自己专业的眼光、打开所有的感受、提炼最强烈的感动、找到最新鲜的发现和最大的收获。每一次思考和发言,都是一次非常具体、有效的自我提高的过程。这五六年间,我不仅观摩了查老师经典剧目的复排和原创剧目演出,见证了查老师一些重要作品的前期创作,还参加了其中大多数作品的研讨会。我一直知道自己的理论基础薄弱,从来不敢自称评论,只是如实说出自己的感受——编剧视角的艺术感受。其中,有的整理成文了,如评话剧《老大》《代理村官》、评剧《孝庄长歌》、豫剧《北魏孝文帝》,有的没来得及将发言提纲整理出来,只留下了当时的简评,如评话剧《徽商传奇》《淮河新娘》《生命行歌》、川剧《铎声阵阵》等。其间我还看到查老师作为导演,在原创剧目的剧本阶段罕见的参与深度和推动力度,每个剧本,无论是长达两年还是三年的修改过程,都有他的一路陪伴和无私贡献。包括我本人的许多文本上的收获,也都凝聚着查老师巨大的心血投入和艺术智慧。

  这部《艺术高峰的攀登者&舞台魅力的创新者》为二人合集,“艺术高峰的攀登者”为马也老师著,“舞台魅力的创新者”是我写的。从理论高度、学术价值、文章分量上讲,我都忝与马也老师合集,我这一部分的内容,更多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描述,也许更容易让人通过文字“看到”查明哲作品中的那些不断打动我、打动观众的舞台呈现的魅力。毕竟,作为编剧,我更擅长描写。

  希望我的文字,可以让没有机会看过这些剧目演出的观众,从中领略一些激动人心的演出场面;让更多人从中认识导演艺术是如何在文字之上,建筑起看得见的形象和思想,并使之在观众面前艺术地力透“纸”背、绕梁三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