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明天
栏目:瞭望
作者:贺享雍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为了明天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七一勋章”获得者周永开花萼山纪实

  周永开,四川省原达县地委副书记、纪委书纪,1945年8月入党。新中国成立前,他冒着生命危险在川东北地区开展党的地下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全心全意为百姓造福,恪尽职守推动地方发展,是群众心中的“草鞋书记”。1994年9月,离休后的周永开来到四川省万源市的花萼山植树造林,保护花萼山的生态环境,帮助村民发展生产,不但使花萼山成为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而且村民也走上了小康的幸福之路。本文记叙的是周永开在花萼山十年树木的同时,注重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感人事迹。

周永开(左一)上世纪九十年代在花萼山 李仕德 摄

  花萼山上的中药材特别是萼贝产业发展起来了,老百姓把全部精力都放在种植萼贝和其他中药材上,偷偷砍树、打猎、挖笋的人几乎绝迹了。周永开为花萼山上的老百姓找到了一条致富的门路,也实现了自己保护花萼山生态环境的初衷,按说他实现自己的心愿完全可以满足了,可是周永开看得更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花萼山的事业要取得长足发展并立于永不衰退之地,还不离开人才,因此他又把目光转到了山上的教育上。

  还在周永开上山之初,他就意识到,花萼山贫穷落后的根源在于山上文化落后所导致的愚昧和保守。在整个项家坪村的村两委和村民小组长中,只有项尔方上过初中,其余无论是村干部还是小组长,最多也就一个初小文化。

  周永开上山的时候,项家坪村有两所村小学,一所在龙王塘,一所在项家坪。龙王塘小学是民办,只有一间歪歪倒倒的教室,共十个学生,分为了三个年级,只有一个老师,便是蒋大华。才上山时,周永开因为住在蒋大华家里,对龙王塘小学便格外关心。一天,周永开专门去了这所只有一个老师、一间教室、三个年级的学校。一看,周永开不由得心酸了:这是什么样的学校呀?一间孤零零的老式穿斗房子,柱头偏了,墙壁垮了,屋瓦破了,完全是间危房呀!孩子们在这样的教室里上课,一旦遇到刮风下雨,房子塌下来压伤了孩子怎么办?想起城市里的学校,再看看眼前的学校,他强忍住眼泪才没掉下来。

  当时政府正强调“普九达标”,这样的学校,怎么达得到“普九”验收标准?当然,或者因为这山太难爬,“普九”验收的人压根到不了这里。但无论如何,孩子们不能再在这样的教室里上课了!

  周永开找来村上干部,斩钉截铁地对他们说:“龙王塘小学必须改造!”

  村支书项中寿对周永开解释说:“我们知道那是危房,可我们不敢往上面报,报了学生就要搬出来,可又能搬到哪儿去?我们也知道该改造,可现在的政策是村小村办,村上哪有钱啊?”

  周永开沉吟了半晌,突然说:“现在有句话,说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我知道大伙儿都穷,拿不出钱来盖学校,可我们有劳力呀!这样,我出钱,村民出力,把那危房拆了,重新在原地基上盖一所土墙房子,一间大教室,一间教师办公室兼寝室,两间屋。我出3000元钱,你们说够不够? ”

  村干部在心里一算,打土墙村民都会,动员大家出劳力,适当补助一点生活费,就只有屋瓦、窗户等材料钱,3000元绰绰有余,便都说够了。周永开听后,直接把任务交给了项尔方。

  没多久,一所新的小学便在龙王塘建起来了!

  修了龙王塘小学后,周永开见项家坪小学虽然经过简单修缮,危房的隐患排除了,可教室窗户没有玻璃,寒风从窗户直灌而入,学生在教室里面冷得簌簌发抖,又拿出了1200元钱,让村上去给每间教室的窗户都装上玻璃,又购买了一些新的桌凳。

  龙王塘小学(其实只是一个教学点)的十个孩子,都是小学一到三年级的学生,这些孩子从出生到现在,从没有走出过大山。他们不知道山下是什么样子,他们只是从书本上看见过火车、汽车、飞机,真实的火车、汽车、飞机是什么样子,他们想象不出来。城里的高楼、街道、广场、公园、商店,还有林林总总的玩具,他们更无法想象。周永开觉得这些孩子太可怜了。一天,他突然对蒋大华说:“我想把这十个孩子带下山去,让他们开阔一下视野!”

  蒋大华忙问:“你想把他们带到哪儿去呢?”

  周永开说:“远了不敢去,就到达川,让他们看看城市是什么样子?另外还让他们看看城市的孩子是怎么学习的,长长见识吧!”

  蒋大华说:“好是好,可是钱呢?”

  周永开说:“钱的问题你不用担心,吃的住的我包了!当然,你也要说服他们的父母得给孩子一点零花钱。孩子是第一次进城,看到稀罕的东西想要买一点,一点钱没有怎么行呢!另外,你让每个学生在书包里装上十个洋芋……”

  蒋大华有些不明白:“装洋芋做什么?”

  周永开道:“到时候我要派上用场!”

  蒋大华不问了。

  孩子们一听周爷爷要带他们下山去看汽车、飞机和城里的工厂、学校,比过年得了父母几毛压岁钱还要高兴,一连几天,一张张小脸上都挂着难以抑制的狂喜和激动,不断围着蒋大华追问周爷爷什么时候带他们去,周爷爷会不会说话不算数,要是周爷爷骗了他们怎么办。蒋大华对他们说:“周爷爷不会骗你们!”

  出发这一天终于到了。孩子们仿佛过节一样,全都换上了干干净净的衣服,天一亮就来到了学校里。

  周永开一看孩子们书包里的洋芋,却犯愁了:原来山上的洋芋个头大,一个洋芋少说有七八两,十个洋芋把孩子们的书包全占满了,他们还要装点其他什么呢?再说,孩子们还小,背着七八斤洋芋要走这么远的路,把孩子们累坏了怎么办?他想了想,又叫每个孩子从书包里取出四个洋芋。然后他对孩子们说:“这洋芋是代表你们的爸爸妈妈和我们花萼山所有的人,送给城里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的礼物,这礼物可珍贵了,你们可要小心爱护,别碰坏了!”

  蒋大华有些明白了周永开的用意,可心里又不免疑惑:奇怪了,几个洋芋能成什么礼物?

  但他知道周永开这样做一定有自己的目的,便忍住没问。

  出发了!周永开给这支小小的队伍起了一个名:花萼山小学学红军走长征路考察小分队!

  这支别开生面的“小红军”队伍走了整整一天,才走到万源城里。

  可是,当这支小小的队伍从闭塞的大山来到繁华的城市,面对高耸的楼房、宽阔的大街、奔驰的汽车……一个个全变成了“小傻瓜蛋”。他们瞪着一双双惊恐而好奇的眼睛,不知道该怎么过马路,也不知道怎么说话了。一个孩子见汽车朝自己面前开了过来,吓得“哇”地一声就哭了起来。这可急坏了周永开和蒋大华,他们急忙让孩子们把手拉起来,像幼儿园的小朋友过马路一样,周永开在前,蒋大华在后,牵着孩子们走过了斑马线。

  晚上,为了节约经费,周永开、蒋大华和孩子们就住在被称为“周永开第一接待站”的楚恩寿家里。

  刚住下,一个女孩就大声哭了起来。周永开、蒋大华、楚恩寿吃了一惊,以为女孩吓着了,忙过去安慰。一问,才知道女孩的布鞋被下山的石头磨破了,她明天没有鞋穿了!

  楚恩寿见小姑娘为一双鞋子哭得那么伤心,心里不禁酸楚起来,不等周永开和蒋大华说什么,拉起小女孩出去给她买了一双白色运动鞋。

  小姑娘穿上城里孩子常穿的鞋子,小脸蛋露出了甜甜的微笑。

  第二天,孩子们登上了前往达川的公共汽车,这是孩子们第一次乘坐公共汽车,当汽车在城里的街道上慢慢朝前驶去时,孩子们的目光还像扫描器一样看着街道两边缓缓退去的景色,可是一等车子驶上宽阔平坦的柏油公路,孩子们便再没心思去看窗外飞驰而过的树木、村庄和田野,只一心用小手死死地抓住椅背后面的扶手,紧张得连话也说不出来。尽管这样,两个年龄最小的孩子还是紧张得哭了起来,周永开和蒋大华只好一人抱住一个。汽车行驶了很远,孩子们的心才慢慢放松了一些。

  周永开带领的这支奇特的娃娃队伍,到了达川参观的第一站——达川第七小学。当孩子们在周永开的带领下,走进这所市重点小学的大门时,孩子们一下惊呆了。一排排整齐漂亮的楼房,一间间窗明几净的教室,铺着塑胶跑道的运动场,开着朵朵鲜花的花台……都使这些才从大山走出来的孩子像是走进了一个童话世界。特别是这里和他们一样大的孩子或者大一些的哥哥姐姐们,身上穿着黄蓝相间、整齐划一的校服,说着标准的普通话,令他们既羡慕,又惭愧不已。这样的学校,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的呀!

  刚进校门,学校领导一班人就迎了出来。原来周永开早就和学校联系好了,学校领导听说周永开带着花萼山的孩子来参观,哪有不重视的?领导们过去和周永开、蒋大华握了手,要去拉孩子们的手时,这些孩子因为紧张和羞怯,不但把周永开在车上教他们见了学校领导要一齐敬礼的话忘得一干二净,还一个个直往周永开和蒋大华的身后退去。

  学校领导见了,忙又走到孩子们面前,蹲下来,像幼儿园阿姨哄小朋友一样,一边拍手,一边对着孩子们说:“来,同学们,到叔叔(阿姨)这儿来!”

  孩子们犹豫了好一阵,这才不好意思地走了过来。

  学校领导拉着孩子们的小手,带着周永开和蒋大华,一间教室一间教室地走过去,向他们介绍学校的变化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一边介绍,一边说着些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的话。

  最后到了学校办公室里。周永开突然对孩子们说:“同学们,把你们的礼物,拿出来送给叔叔阿姨们吧!”

  孩子们通过与这些陌生的叔叔阿姨的接触,比先前胆子大了一些,听了周永开的话,大家果然从书包里掏出一个洋芋,双手捧着送给了面前的学校领导们。这次他们记住了周永开的话,送完礼物后还恭恭敬敬地行了一个礼。

  学校领导捧着洋芋,却有些愣了。

  周永开这时才说:“这些孩子是第一次走下山看见城市,第一次坐汽车,第一次看到这么漂亮的学校,所以他们激动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了,我就代大家说几句吧!这些孩子来自花萼山龙王塘小学,那是全达川地区海拔最高的一所学校,全校师生员工共11人,分三个年级,今天全校学生和老师都来了!来的时候,孩子们想给你们送点礼物,可想来想去,实在想不出送什么才好!这可是产自海拔1700米以上的高山洋芋,是花萼山人一年四季的主粮!孩子们背着它,跋山涉水,一路上生怕碰坏了它们。这是孩子们的一片心意,同时也提醒城里人,千万别忘了世界上还有龙王塘这样的学校和学生……”

  周永开说到这里,声音有些哽咽了。学校领导再次看了看面前的孩子们,脸色也有些凝重起来。校长忽然附在后勤主任耳边说了句什么,后勤主任出去了。

  一会儿,后勤主任提了一大包黄蓝相间的校服进来。校长接了过去,十分动情地说:“同学们,你们送我们的礼物我们收下了!可我们不知道你们山上的情况是这样,我们也没有给你们准备什么礼物,这是我们这学期还剩下的部分校服,你们过来比比,能穿就拿回去,不能穿我们就换!”

  孩子们一听这话,两只眼睛立即瞪圆了,却不好意思过去。

  周永开见了道:“去吧,这也是叔叔阿姨们的一片心意,以后好好学习报答叔叔阿姨就是!”

  孩子们这才迟迟疑疑地过去了。

  直到此时,蒋大华才明白周永开要孩子们带几个洋芋的真实用意。

  周永开带孩子们参观的第二站,是达川第一小学、第四小学。

  第三站是达县火车站。

  第四站是达县河市机场。

  第五站是达川钢铁厂。

  孩子们书包里最后一个洋芋,被放在了市教育局领导的办公桌上……

  后来,周永开谈起这件事情时,自豪之情还溢于言表:“我让学生送洋芋,是经过慎重考虑的!送洋芋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花萼山穷,别的我们送不起什么,只有几个洋芋。二是争取社会的支持,争取教育部门的重视。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

  孩子们每走到一个单位,都得到了他们连想也没想到的各种礼物。不但如此,后来每年项家坪和龙王塘小学,都会收到一箱箱的书包、笔、本子、书籍等学习用品和校服。项家坪和龙王塘小学的孩子们,也一下“洋盘”了起来。

  更重要的,是那十个孩子开阔了眼界,这对于改变他们的人生,又该起多大的作用呀!

  周永开的良苦用心没有白费。

作者贺享雍(左)采访周永开(右) 晨旭 摄

  三年后,当年跟随周永开到城市长见识的杜存柳、蒋宁聪、蒋宁伟三个孩子在花萼山项家坪小学毕业了!按照花萼山人过去的观念,孩子一般念完小学就不再读书了,即使少数人能继续念,也最多在山下一些乡镇中心小学的附属初中再读上三年。可这天杜存柳、蒋宁聪、蒋宁伟三个却找到了周永开,迟迟疑疑地对他说:“周爷爷,我们想到万源城读书……”

  周永开高兴起来:“想读书好哇,那就去读吧!”

  话刚说完,三个孩子一齐低下了头。

  周永开忙问:“怎么了?”

  过了半天,蒋宁聪才鼓起勇气说:“周爷爷,我们怕考不上……”

  周永开明白了,要想到万源城区去上中学,必须通过考试,可明摆着,项家坪小学的教育质量,怎么能同万源城区的小学相提并论?孩子们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

  周永开沉默了。他的目光再次从孩子们稚嫩的脸庞掠过,从孩子们的眼睛里,他看出了他们对知识的向往和渴望,这不正是他所追求的吗?他曾在心里暗暗发过誓,一定要为花萼山培养出几个大学生来,同时,也要让村民树立起知识改变命运的新观念,这才是花萼山的希望所在!现在,这希望不就在眼前了吗?

  周永开想了想,然后毅然对他们说:“我给万源市教育局和万源中学的领导写封信,你们做好去读书的准备吧!”

  三个孩子喜出望外,这才高兴地走了。

  孩子们离开后,周永开才坐下来,字斟句酌地给万源市教育局和万源中学的领导写了一封长长的恳求信。在信中,他详细介绍了花萼山贫穷落后的现状和培养人才的深远意义,然后又介绍了三个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对知识的渴求,最后恳请万源市教育局和万源中学的领导能从改变山区落后面貌、为山区未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目的出发,吸收三个孩子到万源中学读书。

  周永开把信交给已担任项家坪村党支部书记的项尔方,要他把这事当作一件重要任务,亲自把信送到万源市教育局和万源中学的领导手上。

  就这样,杜存柳、蒋宁聪、蒋宁伟三个花萼山的孩子,顺利地坐在了三年前他们曾羡慕不已的城市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念书了!三个孩子深知这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愈加珍惜和努力。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几年拼博,蒋宁聪、蒋宁伟顺利考上了大学。杜存柳的成绩差了一点,后来又在周永开的帮助下,和花萼山另两个孩子蒋应品、龚中林,通过定向培养的方式上了一所职业技术学院。

  花萼山终于走出了第一代大学生!

  大学毕业后,蒋宁聪、蒋宁伟、蒋应品、杜存柳都选择了回万源工作,以报答家乡。现在,蒋宁聪是万源市委巡察办干部,蒋宁伟在母校万源中学做老师,蒋应品在官渡镇工作,杜存柳则选择了回花萼山担任了一个村干部。

  蒋宁聪在一次周永开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噙着泪花,满怀深情地向与会人员谈起了自己的这段经历:

  “周爷爷是那个为我打开新世界大门的人,为山里的孩子们带来希望的人,为山村带来光亮的人。当年,是周爷爷的帮助,我才有机会继续上学,成为村里第一代大学生。现在,我追随周爷爷的脚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成了一名纪检监察干部。周爷爷知道后,特别高兴,叮嘱我说:‘你是从艰苦环境中走出来的,一定要记得受过的苦,也要记得老百姓的不容易。现在,当了党员干部,你更要把群众当亲人,做任何事情,都要想着符合群众的利益。’周爷爷的这些话,将是我一生的座右铭!”

  蒋宁聪说得对,周永开不仅是为他们几个孩子带来希望的人,更是为整个花萼山打开“知识改变命运”这扇新世界大门并带来光亮的人。花萼山未来更可期呀!

  (作者系四川省达州市文联、作协副主席,巴中市作协荣誉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