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篆、楷、行、草的共性都强调线条质量,所以古人说想学书法,从篆书、楷书、行书、草书哪一种书体学习入手都可以。我想那就学《兰亭序》吧。又有人说初学者不宜学兰亭,因为那是中国书法的最高峰,正如初学登山者,应该先登龙泉山而不是喜马拉雅山。因为觉得兰亭很好看,又不晓得其他什么帖,就还是想学兰亭,就把兰亭拿来有空就写。自我感觉良好。书生意气题酒肆,这是旧时代章回小说中常见的情节,反映人有突破羁绊的向往。有一天,青峰先生从青海入川,如行吟诗人般写下几首四川风物的诗,他在饭桌上朗诵,我就乘兴把他的诗题在了火锅店的墙上。火锅店老板很高兴,觉得他的店里有了古时候的江湖气。但后来那一片馆子因旧城改造拆迁了。
《兰亭序》三百三十多个字。东晋时有一天,王羲之与几十个朋友,在兰亭曲水流觞,把酒吟诗。王羲之为这些诗写了一个序,就是《兰亭序》。东晋永和九年那场醉,酿成千古绝唱《兰亭序》 。王羲之第二天酒醒后,把这篇序重写了好多遍,再也写不出当场这篇的神韵。一千多年来《兰亭序》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这也是艺术史上一个传奇,因为书法从记事功能到成为艺术,在晋朝成熟,而就在成熟这一刻,兰亭便成为顶峰,后来名家辈出,但是无论如何都难以望其项背。所以这三百多个字,作为今天的初学者,学其皮毛都难,每念于此,便有些垂头丧气。
王海兵是中国视协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当时作为总导演,正领着我们做一百集的中国梦主题系列纪录片《记录四川一百双手》。有一天,他叫我写这个系列纪录片的片名。不揣冒昧,我就写了。纪录片专委会的秘书长张平大学时选修过中国书法,他说我写的片名有黄山谷和米元章的笔意。王海兵看了没有说好也没有说不好,就拿去做了片头。至今,我也搞不清楚张平当时是善意的谎言,还是他的书法审美造诣对这个片名书写的二次创作。片名的使用对我的习字是巨大的鼓舞,于是想跟个老师来学习书法。
互联网上学什么都方便。发现有个叫黄钟大吕的书法班在教《兰亭序》,要在网上先交学费。我就想到了同事小李妹,她是第一个喊我为她的纪录片题写片名的女导演。我对她说:你去帮我缴费报名吧。她说为什么呢?我说你是年轻人懂互联网上的买卖,会辨别这个班是不是歪的、骗钱的。报名后发现这个班还不错。
后来就学习古人的手札,发现古人的手札好玩,有点像现在的朋友圈,多半都写些趣闻轶事。比如王羲之《邛竹杖帖》,就是写的收到他朋友、一位官员从四川带给他的竹杖,他又分给其他老人了。比如黄庭坚《苦笋帖》,他在宜宾为官时写给朋友的,大意是,宜宾人认为苦笋寡油,就不吃苦笋。宜宾人较难劝说。其实苦笋好吃得很,最后用李白的诗说:但得醉中趣,勿为醒者传。因为这些手札都是朋友间传看,写的时候很随意,无意为佳,反倒成趣。也有充满正能量的,颜真卿《争座位帖》就是写给朝廷一位官员的信。在一次庆功宴上,这位官员为了巴结一位得宠的宦官,在安排宴会座位时,把宦官的座位排在了尚书大臣的前面。颜真卿在信中从西周的礼仪写到唐朝的制度,直指这位安排座位的官员坏了朝纲礼数。手札读来,颜鲁公的耿介刚直跃然纸上。总之学习手札除了练习书法外,从中可以发现古人当时的社会和生活情况。
互联网为书法爱好者提供了娱乐的条件。一天,练了字准备睡了,突然看见朋友圈跳出消息来,是一个叫“老房子”的诗人在几百公里外的青衣江边吟诗。夜已深,秋风拂过,青衣江边有诗人在苦吟,觉得好有意境,于是连夜为他的诗《青衣江》写了一个卷轴送他。当然,写片名,写书名,甚至把远方朋友来四川写的四言八句写在火锅店的墙上,这些事很惬意,但不常发生。这个时候,手机上的书法装裱软件就很有意思。你可以把你的书法练习作品随心所欲地装裱。古人说,三分写七分裱,软件装裱后,你会觉得:哇,这人真的写得好,然后发个朋友圈,怡然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