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鱼》
雷米 著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2021年5月出版
如果一个家庭,女儿失踪了,父母会如何做?
如果这个家中,还有一个小儿子呢?
1994年,高二女生苏琳遭到同学马娜霸凌后离奇消失,苏琳的父亲却坚称苏琳无恙,还忽然给一直藏匿在家中的小儿子落了户口。只有苏家的邻居爷爷顾浩察觉出了异样。然而,苏琳并没有死,明白自己已经被父母抛弃的她,在暗无天日的下水道中,借着微弱烛光记录道:爸爸用我做了利益交换,筹码是我的消失,妈妈哭泣过,最终沉默了。反正我们之间除了血缘关系,什么都没有。反正只要有弟弟,他们就是幸福的一家人了。
《心理罪》作者、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刑法学副教授雷米首部女性向悬疑小说《人鱼》,正是一个围绕重男轻女、阶层分化、父权权威、原生家庭等一系列社会现实议题展开的温暖又残酷的故事。7月17日,由北京一未文化、联合天畅、西西弗书店联合举办的读者见面会上,雷米对《人鱼》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阐发与分享。
《人鱼》创作的灵感源于雷米爱人少年时的一件小事。“我太太是家中的小女儿,在成长过程中备受宠爱。她读初中时,某天比平时晚归几分钟,岳母很担心,便在阳台上张望,突然感觉看到一个穿校服的女孩儿被人拖走,她以为是自己的女儿,急忙飞奔下楼,结果和女儿迎面遇见。”基于岳母的回忆,雷米想到,如果真的有一个女孩被拖走了,又会是怎样的故事?这样的设想在《人鱼》中,就演化成姜庭的母亲在阳台上目睹女主人公苏琳被拖走的一幕。
雷米的笔下,失踪案件发生后,苏、马、姜三位女高中生以及各自的父母分别做出了不同反应。作为受害者的苏琳本人选择在地下重新开始生活,施暴方马娜试图继续用钱摆平一切,而偶然路过的目击者姜庭则在百般纠结后选择说出真相。雷米说,这其实展现了来自上世纪90年代三种社会阶层家庭的不同教育观念与处事方式:“苏琳家代表在阶层开始分化时的社会底层,那个时代,许多男性会为了想要儿子而超生,但暴露的话就会失去工作。对于一个生存大过天的家庭来讲,能给小儿子一个合法身份,简直是梦寐以求的事。姜庭家类似于当下的中产阶层,在物质生活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开始追求对子女的品德教育,如勇敢、诚实等等。而马娜家作为改革开放后完成财富积累的富人群体,无论是马娜闯祸或者面对爱情,父女两人都会选择用钱解决问题。这些都代表了那个特殊时代出现不同社会阶层分化后,人们对于彼此之间的关系、对于金钱和物质的态度。”
在如苏家这样一个充满“男权文化”的家庭,苏琳的父亲宁愿用她的性命去换取一个为儿子落户的机会。编剧、制片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梁振华对此评论道:“当女儿发现这一切而重新回到地下的时候,那种悲凉和绝望,让这个故事早就不只是一个类型小说。”实际上,当下女性常常面临的种种困境,正是雷米想要写一部以女性为主角的小说的原因之一。雷米指出,当今社会一些与女性相关的现象值得深思:“举个例子,比如一个单位在招聘时想要男性,但如果只招聘男性的话,会惹来性别歧视的非议,因此便编造出种种招聘条件,如员工需要长期加班、经常出差,还要大量体力劳动。其实此单位不需要这些条件,只是通过这种方式,把大量女性求职者排除在外。”
同样,雷米发现,即便是在悬疑小说中,出现的被害人角色也几乎都是女性。一向构造“硬冷”风犯罪案件的他不禁想象,当她们作为反击者、作为主角在小说中存在的话,故事会是怎样的?当提及女性时,人们往往联想到的词语有温暖、美丽、体贴,很少与力量联系在一起,正如从头到尾一直穿插于小说中的意象——《海的女儿》小人鱼。“海王的小女儿脆弱、善良、柔软,又十分坚强,实际上,这是一种独属于女性的力量,女主人公苏琳也是如此,虽然只是高二的女学生,但她的内在是极具韧性的。”雷米说。
小人鱼的形象暗示着苏琳一直渴望去一个自由自在的新环境里开启新生活,而无论是邻居顾大爷,还是下水道里智商有问题的流浪汉文森特,都给予了苏琳无私的爱与关心,是这些爱支撑着她心中的火苗不灭,让她继续勇敢地活下去。雷米写道:“在《人鱼》中,我无意去探讨某种宏大的命题,只是想描述在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基于普遍人性所作出的选择。小说之‘小’,是我最想放大的部分。相对于‘案子是怎么破的’,我更想呈现的是‘他们是怎么过的’。因此,《人鱼》是一个充满烟火气的,植根于寻常的生活场景中的,细腻的,温暖的故事。”
然而,最终化作泡沫的人鱼公主也暗示了故事的悲剧性色彩,雷米透露,“从少年的成长经历来看,苏琳很难获得一种真正的幸福”。不过,小说的开放性结局以及与“心理罪宇宙”发生的角色交织,依然给予了读者很大想象空间。雷米表示,苏琳的故事并没有完结,在未来,苏琳也会与邰伟、方木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