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起来”才是尊重非遗的方式
——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
栏目:非遗
作者:刘勍  来源:中国艺术报

  6月10日,国务院公布了由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以下简称非遗名录)。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事业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的重要起点,将进一步提升文化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对增强国民传统文化归属感,展现非遗的服务民生、惠及百姓的文化功能,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产生积极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凝结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创造精粹,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名录是我国非遗保护基本制度的体现,第五批非遗名录共公布了325个非遗项目,其中新增成员185项,补充扩展前四批非遗名录140项。

  非遗的传承与百姓的生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想要发展,离不开百姓的认可和需要,新推出的非遗名录对此做出了很好的印证。根据对非遗名录中各类别分布和项目数量的比对,增加项目中传统技艺类别所占数量最多,有46项。最受大家关注的为饮食类项目,足有18项。其中既有可以代表我国普遍饮食文化的,如:中餐烹饪技艺与食俗、川菜烹饪技艺等项目,也有备受老百姓欢迎、地域特色突出的小吃类非遗,沙县小吃制作技艺、柳州螺蛳粉制作技艺、逍遥胡辣汤制作技艺等项目荣登上榜。小吃虽小,闯出大道。起源于黄河流域饮食文化的沙县小吃历史悠久,随着中原人民的多次南迁,衍变成为福建省三明市沙县的特色风味,由于美味实惠,近年来闻名全国。目前,沙县小吃保留品种有110个,全国门店超过8.8万家,带动了数十万人就业,已形成产业规模。

  随着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非遗的公共文化属性得到了不断加强。本次非遗名录中上榜了96个原国家级贫困县的103个项目,如图什业图刺绣、松桃苗绣等项目。悠久的农耕文明底色造就了我国丰富多样的非遗资源,在乡村广阔的沃土上,承载着许多保护完好的非遗。例如传统手工艺,民间是最好的传承基地,只有到当地去,打造基础、制造条件,让非遗自主传承,才是有生命力的保护。这种方式与“精准扶贫”等政策要求结合开展,成效明显、锦上添花,比如对蒙古族图什业图刺绣的助力: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图什业图刺绣得到了切实有效的保护和发展,累计举办刺绣培训班100余期,培训绣工1万多人,带动内蒙古科右中旗2 . 6万名妇女从事图什业图刺绣产业, 280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受益,人均年增收超过2000元。

  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非遗来自于人民,非遗的存在、发展、传承,植根于生活,不能脱离人民的选择。为了长久和健康地存活,非遗必须融入时代,服务国家、贴合发展,满足社会需要、实现造福人民,才能自主造血、活态传承。“用起来”才是尊重非遗的方式,也将是人民永远离不开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