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镜像中的西安意象
——读《近现代作家视域中的西安意象》
栏目:品读斋
作者:肖云儒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近现代作家视域中的西安意象》 刘宁 著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20年12月出版

  徜徉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回廊中,常常会有一种异样的审美感受:通过不同的镂花砖窗看园子里的景物,同样的景物便生出了不同的审美效果。最近我读青年学者刘宁的新著《近现代作家视域中的西安意象》一书,就有这种感受。在变换了的时空镜像中,古代长安和近代西安呈现出了另一番风致。

  西安对于中国人来说,尤其是对于陕西人来说,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不过,当作者把这座熟悉的城市放置到一个陌生的视觉中来展现,古城便有了别样风景。这些新颖的视角,包括作者的学理视角,如历史文化和地理文化视角、生态文化和社会文化视角,包括作者的审美感悟视角,如生活审美和文学审美、本土作家的观察入微和域外作家的新异感应,种种不同视角。作者让这些不同视角聚焦于本书所要表达的对象——西安城,对这座城的意与象进行多层面解读。既将历史地理学的对象审美化,又对审美的对象作历史地理学剖析。西安的历史地理存在与它的文学艺术存在,实象西安和臆象、情象、美象甚至寓象西安,融形神为一体,获得了重铸和再造。很明显,作者既遵循了反映论规则,又有着探索论的理论激情。

  这本专著给了我一种美丽的意外。我能清晰地感觉到,自己是在现实生活的、文学作品的、人文学理的三重镜像中,是在历史、地理和审美的三重文化坐标中,来读西安的。阅读时,心里便渐渐萌生出一种带有新意的西安意象。

  一部著作的视角,不能是作者随意为之的选择。作者当然是在力求寻找一个前人少有的新角度。从历史地理学坐标上著述一座城市,不乏先例,透过文学作品的“镂花窗”来展示一座城市的历史和地理样态,却很少见。她愿意选择少有人迹的学术小径去探幽发微,这是一种创新精神,也是一种学术勇气。更重要的,我想作者应该是意识到了自己有完成这种创新的基础优势。说起刘宁的知识构成,她多年专攻文学研究,写过很多论文和评论,现在也在文学研究的岗位上;而其个人正式的学术出身,却是历史地理学的博士后。跨界的知识素养和理论准备,确立了其跨界研究的基础优势。这种优势使她能用不同领域的学术之犁对同一块土地进行新的深耕细作。一切都是那么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透过历代对古今西安的艺术描绘和美学提升来展开“西安意象”的长卷,使得这部专著呈现出可贵的三重视角、三重镜像和三重记忆。作者既直接地、感性地体察西安,又通过文学作品间接地、感性地展示西安,进而又用学理思维研究、剖析西安。在书页的字里行间,既保存了“一度创作”,即西安城生活实体创建者世代西安人和西安社区的实体生活信息,又保存了“二度创作”,即书写西安的世代作者作品中储存的字符信息,当然更保存了“三度创作”,即研究者的学理思考信息。它充实、丰盈了历史地理学定义中的西安,为西安研究铺垫了深厚丰腴的土壤。

  各个层面的目光、记忆、思考和表达,经过作者的收集、保存、梳理,在书中作出了新的呈现。这些记忆和记录是平民化、日常化、具体而微的生存状态,既有文字记载的确定性,又有个人体察感受的未定性。在确定与未定之间,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探究空间,以供在阅读中作新的再编码和再创造。书中的许多精彩,正是在学理的光照下,从这些生活记忆、文学记忆,亦即形象记忆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

  展现西安三重镜像,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对西安三重资料的搜集和解析。真实与珍贵的资料,是研究者得以出新、得以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阅读中能够感到,作者涉猎了大量关于西安的历史地理学的论著、资料,而且纵览了古往今来关于西安的许多诗词歌赋、野史札记、民间文艺。对历朝历代尤其是近现代和当代涉及西安的小说、散文、通讯报道及其他相关作家作品,更是设立专章专节予以述评。据该书104页所云,作者曾翻阅民国报刊搜集到文学文本就达549篇。

  于是我们感受到了唐诗宋词中的西安、胜迹废墟中的西安;阅览了近现代转型中的西安、抗战烽火中的西安;也领略了秦岭脚下、渭水岸边、关中平原上的西安;领略了这座城的历史沿革、人居构成、生活样态和文化人格;熟悉了这里的秦腔名角、回坊风情和回满汉不同民族百姓的日常生活;也看到了西安社区动态群体的生存状态,像河南山东的移民、抗战时期西北联大内迁学生的命运展示;看到了西安的冷娃和闲人;看到了“活”在西安的古代人玄奘、李白、杜甫、白居易,近代人康有为、鲁迅、冼星海、范长江、丁玲、林语堂、张恨水、王独清,以及生活在西安的外国人……

  这些描绘,过去或是采用历史资料和地理资料,或是通过纯粹的文学描写来实现,作者有所不同,她采用的是古今、虚实、形象和理象多坐标和多方式的一种汇融写法。尤其是追求写出一种丰富性与残缺性并重、实象与臆象、活力与颓废兼有的城市形象和历史地理脉象,因而更有新意和深意。正是这种在融会综合中求特色求深度的写作,显示出作者的创新追求,也使著作获得了自己的独特性。由此我们便被引进了一座中国园林,徜徉在有着多彩图案的“镂花窗”前,动态地欣赏着一座城市新的风姿。

  通过文学镜像的折射反观西安,既显得鲜活生动,也满足了大家对知识性、资料性的欲求,扩大了读者的西安视野。作者用简白好读的家常语气来写西安的多重形象,不但通过文学描绘写出了西安的貌和神,更通过学理剖析,突出了西安的骨和魂。聪颖的读者在书中能够看到多层次的西安形象、西安意象、西安寓象。

  此外,文学视觉和女性情怀的引入,使这本书家常而好读,体验皆源于感觉,行文常携带感情。作者以历史人物、作品人物、历史地理景点为切入点,作线性伸延;又以重大事件和关键人物的故事为核,作整体展开。全书节奏起伏,张弛有度。

  在提笔写这篇文章之初,我就叮咛自己一定不要忘了隆重地感谢创造了这座城市、延续了这座城市的生活和血脉的世世代代的人们,也不能忘了感谢那些描绘、反映了这座城市的作家和学者们。其中包括眼前这位能选择一个个“镂花窗口”让我们在新的惊喜中看西安的刘宁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