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长篇小说自发生以来就建构了一个宏大叙事的传统,作家具有深沉的史诗情结,敏锐追踪时代浪潮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既致力于做历史的忠实记录者,描画出历史线条,还要从历史事实中探触到历史本质。长篇小说《青枫记》延续了中国当代长篇小说的史诗写作传统,以脱贫致富为核心,以青达公司的创办和发展为主线,讲述了一个人们齐心协力脱贫致富并最终脱贫成功的故事。这本书是湖南省作协“梦圆2020”脱贫攻坚主题文艺创作丛书之一。作者胡小平积极投身扶贫事业二十多年,对扶贫事业怀有饱满真切的情感,《青枫记》中多次直接体现了作者本人的政治热情和对党发自肺腑的讴歌。如写小说中人物李艳芳与汪达成的交谈:“李美艳说她有一个希望,也是老支书的愿望,更是村上大多数人的期望,那就是希望他能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向丽娟望着远方:“古今中外,还有哪一个政党能像中国共产党这样,把脱贫致富作为党的神圣事业来谋划?”由此可见,作者实则是在借主人公之口,表达对伟大扶贫事业和党的正确领导的深切歌颂,这无疑与当代“十七年”文学的史诗性追求一脉相承。作家承继了中国当代文学叙事中的政治抒情传统,融入民间情怀,将饱满的创作情感与使命般的颂歌传统尽数倾泻于字里行间中,使得文本拥有了书写大时代的思想分量。
史诗型创作要求的不仅是留下历史史料,更重要的是揭示出历史发展的规律,需要具备足够的思想穿透力。如何穿透纷繁复杂的现实,在海量的生活材料中遴选出典型性细节,折射出时代的总体性特征,从而把握时代的精神内涵,对作家而言有相当大的难度。《青枫记》以汪达成从深圳回乡创办青达公司和C银行扶贫队驻村定点帮扶为主线,巧妙地将精准扶贫、金融扶贫、产业扶贫,和西部开发、产业转移、农村城镇化,及基层党建等融合起来。小说以大量的生活事实证明,这项人类历史上挑战贫困的伟大事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扶贫干部和人民同心协力,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取得最后胜利的。在创作理念上,作者穿透生活的琐细和杂乱无章,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上理出脉络,努力昭示了脱贫攻坚的历史意义。他深入基层体验生活,自己也是扶贫干部中的一员,身体力行,从扶贫工作第一现场发掘具有历史价值的生活实料,把鲜活的生活经验和时代重大主题对接起来。不得不说,没有厚实的乡村生活经验、没有丰富的扶贫知识、没有饱满的扶贫热情和人民中心意识,是写不出这样一部兼具历史分量和文学色彩的扶贫小说的。
在《青枫记》中,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民间情结。作家尽量把重大时代主题化在具体生活细节的实描和人物精神世界的悲欣之中。如凭借着对农村生活的丰厚经验和美好感情,对各种不同类型的农民进行了深度刻画。家境较好、生活富裕的富农田德彪;丈夫重病、儿子痴傻的贫苦农民杨梅花;性格懒惰、一味赌博的“贫困户”赵小宝……除此之外,文本中还有许多体现湖南地域文化特色的词句。譬如“要得”“打飞脚”“娘老子”等词语。再如甜酒煮鸡蛋、招魂、芋头习俗、舞龙等细节描写,若不是拥有在湖湘地区较为长久的生活经验,是无法写出这样贴近生活的语句的。民间文化给全文增添了动人的创作情感和活泼的艺术魅力。
在对脱贫致富过程的描写中,对乡村中隐藏的宗法观念和农民守旧观念,作者也不留情面地进行了揭露,体现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性。如透过田德彪的形象,我们隐隐可以窥得乡村生活背后隐晦的宗法权势沉浮和传统家族斗争,以及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阻碍性。此外,对懒汉赵小宝入木三分的刻画、对农村中部分人贪利面目的描摹、对乡村生活里情与理的微妙冲突的刻画,均秉持了现实主义创作的真实原则,激发我们关于文化扶贫、思想扶贫的深层次思考。
当代文学“十七年”时期,长篇小说在史诗性追求中创造了不少鸿篇巨构,如“三红一创”,至今仍是学习现实主义写作的经典。而产生于新时代的《青枫记》,在许多创作细节方面对“十七年”政治书写传统有一定超越,表现为宏大叙事中的微观描写。其中对复杂人性和社会矛盾的把握,在一定意义上得益于新时代宽松的文学环境和对精湛艺术的倡导,同时也是作者本人敏锐洞察力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