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沧海桑田
——《木又寸》的三次“变身”
栏目:创作谈
作者:冯俐  来源:中国艺术报

《木又寸》 冯俐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天天出版社
2021年3月出版

  2013年,我参加单位组织的健步走,地点就在我家楼下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说是“我家楼下”,其实我只偶尔会在周末回来,平常为了方便上班和孩子上学,多住在孩子学校附近的小屋。即使回来,也很少有空走进自家后院一样近的“奥森公园”。生活节奏总像是曾经的中国高铁:不断提速,快得看不清窗外风景。

  2000年我付购房订金的时候,“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所有地还是一片村落。到了2008奥运会,那一片土地从村落,变成荒地、工地、苗圃、土丘……最终变成了国家森林公园——有连绵起伏的小山、成片的湖泊湿地,春天漫坡蒲公英、夏天满眼水芙蓉、秋天连天芦苇菖蒲、冬天无边茂郁树影……一年四季美不胜收。

  很多次站在阳台上,目睹那片土地如电影叠化镜头一样变化着:湖和山平地出现、伸展,小树苗发芽、长大、移动,各种大树从天而降、天南海北地汇成“森林”……我曾一次次地感叹:“沧海桑田”就这么眼看着发生了,完成了。

  很快,我就从“健步走”的队伍中掉队了。鸟语花香的清静中,无数不同形状的树叶在微风中摆动着,听着自己的脚步声,我突然想到十多年前还住在这里的村民……不知道他们离开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之后,日子会过成什么样?看到漫山遍野的树木,不知道它们都是从哪里来的?离了故土的它们快乐吗?又想到很多年前读过一篇短文,题目叫《树要有腿也会跑》,讲的是人类生活对树木造成的痛苦影响。也许,比起那些被遗留在钢筋水泥柏油马路之间的树,比起那些原地被烟熏火烤刷锅水浇的树,比起那些被砍伐拆解变成了木材的树……这些被移栽到公园里的树应该算是幸运的吧?还看过一篇文章,大意是说,随着近百年的现代化进程,人类对自然的改变(包括消耗和损害)超过之前人类发展百万年的总和。现代化进程,的确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同时,也改变了地球上的一切,就连最该一成不变的树都不得不接受身不由己的驿动命运,进入未卜、未知的生命历程。如同我们每一个人……

  突然之间,每一棵树都开始向我“诉说”……

  当我走出公园大门,一个剧本几乎完全在我的脑海里成形,连题目都是自己浮现出来的:木又寸——似“树”非“树”,全凭人来决定。剧本的样式是“独角戏”,主角是一棵阅历了人间沧桑、经历了悲欢离合的银杏……回来后我飞快地把想法写在几十张小卡片上,然后用了一个月的深夜,完成了这部似乎更适合以文学的形式阅读的“剧本”。

  总算写完剧本可以周末带女儿出门,女儿在街头问我:“妈妈你前几天在写什么?”我说我刚刚写完了一棵树的故事。她希望我给她讲,我则拿出手机递给九岁的她让她自己看。于是,在王府井北口教堂前的石阶上,小姑娘一口气看完了一万字,一边把手机还我,一边泪光盈盈地说:“很感人”。

  次年一月,我调入中国儿艺工作,年底,第二年的生产任务缺一部小剧场作品。以我与女儿相处的经验和与剧院年轻同行们的多次深入探讨,都让我感觉到这个有些“沉重”和“忧伤”的戏,或许正适合开始“拒绝幼稚”、像这棵银杏树一样天真无辜、渴望被了解理解、对世界充满信任和困惑、容易受伤却不会诉说、常常陷于无助无奈的小观众们。于是我抹掉了署名,把它拿给了剧院青年导演、读硕士时曾专题研究过独角戏的毛尔南。两天后毛尔南激动不已地跑来对我说:这剧本太动人了!我想试着排演它。于是,我又启动了剧院的剧本审读程序:匿去作者名字,由剧院十多位创作人员和院外近十位专家审读。虽然个别人担心这个故事对孩子来说有些沉重,但所有人都认为:这个剧本非常独特。直到剧院决定上马这个剧本,在填报给部里的生产计划表格时,我才不得不告诉导演和当时的院长:这个戏的作者叫冯俐。因为那个表格需要填写作者的真实姓名。

  排演用的剧本做了一点删减,唯一重要的变化是导演建议的:把树哥哥和树妹妹的角色做了个对调,导演说一个女性主角对孩子更有亲和力。树妹妹为主角令同样的故事具备了更加纯净的童真气质。导演和演员的二度创作令所有人充满惊喜,他们几乎没有改变台词,却将一个叙述体的“成人童话”生动地搬演成老少皆宜的“儿童剧”。

  也是从这部戏开始,中国儿艺对剧目开始进行“年龄分级”——此剧建议五岁以上儿童观看。但在剧场里,包括三四岁孩子在内的小观众可以始终专注、动心,他们了解了一棵树的生命感受并感同身受、充满感情地奋力回应着小银杏树的追问;陪孩子看戏的家长们则自动收起了手机,透过这棵银杏树,他们看到了自己的生活、找回了一些珍贵的记忆,一路泪光闪闪感慨万千……

  是的,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过身不由己的被动和无奈;都品尝过有意无意的伤害;都惧怕过陌生和孤单;都忍受过卑微和弱小;都渴望过被理解和被尊重;都体会过离别之痛和相思之苦;都感受过随波逐流的黯然和重燃希望的狂喜……

  2015年,这部戏入选《人民日报》年度推荐剧目,这也是儿童剧的第一次入选。2016年,在罗马尼亚的东欧八国参加的戏剧节上,罗马尼亚的小矮人剧团对前三分之一剧本作了剧本朗读,与会同行被深深打动,他们没有想到中国儿童戏剧的理念已经具有了这样的当代性和世界性。2019年,这部独角戏参加了第十五届布加勒斯特国际动画戏剧节,获得“最佳当代戏剧剧本奖”,位列榜首。

  天天出版社从2017年就动意以这个故事创作绘本。2019年我们签署了出版“图像小说”的协议。之后有数位画家试画,最终我们共同选择了傅舫。傅舫的创作进行了一年,我还没有见到这位年轻画家,最早看到她的画时,我觉得有味道,但想象不出来她不把树进行拟人化处理,会如何完成整个故事。然而结果令人满意,现在全书由外而内的视觉表达与文字本身由内而外的表现形成了互补,并通过视觉更多保留了冷峻的意蕴,这在少儿读物中是稀有的。

  真诚的生命体验,一瞬间或许已是沧海桑田。它可以属于一棵树、也可以属于大人和孩子……

  图像小说也被称作“纸上戏剧”,这本《木又寸》保持了最初的全文。它可以属于所有年龄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