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化研究资源库:人类纪的精神典藏》(上下卷)
鲁枢元 主编
哈尔滨出版社
2021年2月出版
建设美丽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面对生态环境挑战,必须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生态环境对于人类共同梦想的挑战,是一个跨世纪、跨国界的问题,不但是一个科技进步、社会管理层面上的问题,说到底还是一个思想观念的问题,一个有关文化理念的问题。
基于这一想法,我们组织了关心生态环境问题的数十位学者、教授,积10余年的努力,从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学术之林中萃集了近500余位学者的3000多则生态言论,力求展现出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生态精神与生态智慧,希望为当前日益高涨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份富有知识性、观念性的参考资料。
该书由我主编,上下两卷,制作精良,共计160万字。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原校长许智宏在为此书撰写的序言中指出:本书不仅视生态学为一门系统的知识与理论,更重要的是把它视为一种新时代的世界观而涉及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生态伦理学、生态史学、生态文艺学、生态宗教学、生态语言学、传媒生态学以及生态政治、生态经济、生态教育诸多领域。编者既尊重大师的至理名言,又关注常人的非常之论,以确保本书的权威性、经典性和使用价值、普及价值。本书用现代意识重铸中外文化中的“绿色观念”,书中既有古代中外圣贤关于清纯生态生活的多角度思考,也有现代东西方学人关于环保低碳的睿智见解。
许智宏在序言中还表示:这既是一部生态文明、生态文化的工具书,又堪称一部精思荟萃、高论迭出的学术宝典。读者从中将倾听到千百年来人类文明史中最动人的生态话语。
作为主编,我的专业并不是生态学,也不是环境管理。我曾经多次讲述过,我关注人类面临的生态困境,是从现代社会备受关注的精神状况开始的。我的本行是文艺学,一度曾跨界心理学,这些都为我观察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提供了一个精神文化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部书中对于文学艺术在拯救地球生态灾难、建设人类共同美丽家园中有可能发挥的重要作用,便给予更多的关注。
在我看来,21世纪初,时代的格局已经悄悄发生了某些变化,工业时代的战无不胜者有可能成为被挑战的对象,自然生态与文学艺术则有可能担负起救助的使命。在人类社会的那个最初的“原点”,诗歌、舞蹈、绘画曾经就是人类生长、繁衍的憧憬、期盼、自愈、创新,就是吹拂在天地神人之间的和风,就是灌注在自然万物之中的灵气。人类曾经与诗歌、艺术一道成长发育,凭借着诗歌与艺术栖居于天地自然之中,而不是凌驾于天地自然之上或对峙于天地自然之外,在完善世界的同时将完善自身。
这里,我想从刚刚出版的这部书中选取古今中外的几个案例,推荐给《中国艺术报》的读者们,并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1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高明:《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452页。
2
好文章是一种“野生”语言
普通的好文章就像一座花园,在那里,经过锄草和精细的栽培,其生长的正是你所想要的。你收获的即是你种植的,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然而真正的好文章却不受花园篱笆的约束。它也许是一排豆角,但也可能是几株罂粟花、野豌豆、大百合、美洲茶,以及一些飞进来的小鸟儿和黄蜂。这儿更具多样性,更有趣味,更不可预测,也包涵了更深广得多的智力活动。它与关于语言和想像的荒野的连接,给了它力量。
[美]加里·斯奈德:《语言有两条路》;载劳伦斯·库佩主编:《绿色研究读本:从浪漫主义到生态批评》,劳特利奇出版社2000年版,第129页。韦清琦译。
3
投入自然怀抱我变得和动物一样自由
我赤脚走路,脚底长了不少厚茧,与泥地更加亲昵。我几近全裸,不再怕阳光曝晒,甚至觉得阳光的可爱。文明一点一滴地从我身上消逝,我的思想开始变得淳朴,而且开始发觉,对同伴也少了许多厌烦,我开始喜欢他们了。我变得和动物一样自由自在,所有属于人或者动物的欢愉,我都享受过了。我真正意义上逃离了虚假与迂腐。投入自然的怀抱。……现如今,我终于进入了真理之中,进入了大自然的怀抱,这样美好祥和的日子让我十分愉悦,我成了一个“真正”的人,再也没有虚荣和功利的拘束。
[法]高更著,吴婷译:《生命的热情何在:高更的塔希提手记》,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第77页。
也许读者已经注意到,“学术乃天下公器”,我们为书中的近3000则言论都仔细地标明了出处,以便为治学者提供足够的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