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塘古镇 张志勇 摄
“古村落是祖先创造的第一批文化成果,古村落也是我们今天最后的精神家园。”发表于2006年的中国古村落保护国际高峰论坛《西塘宣言》,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史上第一份呼吁全社会并联络国际学术力量保护古村落的宣言,引起了国内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对推动全国传统村落保护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15年来,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取得巨大成就,同时新的问题也在不断涌现。前不久,在中国民协、浙江省文联、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嘉善县人民政府主办的传统村落保护《西塘宣言》发表15周年国际研讨会上,中国民协名誉主席冯骥才表示,这些问题“有的因为事出紧急,准备不足,苦无良策;有的来自于市场的压力,这个压力往往被转化为对历史遗产的破坏力”。现在正是从“抢救性保护”阶段进入“科学保护”阶段的关键时刻,若保护不好,传统村落就会得而复失。
本世纪初,传统村落在数量上急剧减少,一度在10年间丢失了90万个,急需进行抢救性保护。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回忆说:“当时保护江南六镇,很重要的一个背景就是,全国大兴土木,旧貌变新颜,我们经过努力留存了还具有历史风貌的六个古镇,江苏的周庄、同里、甪直,浙江的西塘、乌镇、南浔。就江南古镇来讲,小桥、流水、人家,人与环境千百年来和平相处,人家在小桥、流水间生活,而且不仅仅是能生活下去,还能在这个环境中进行生产和商贸。古人创造的这种物质财富,我们要把它留存下来,在新时代的发展过程中继续发挥作用。”
随着国家层面对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视,并于2012年启动了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认定工作,使得传统村落的家底得到较为清楚的盘点,截至目前,已纳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有6819个。同时,对于那些已经受到保护的传统村落,正如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秘书长、《西塘宣言》起草人向云驹所观察到的,较为偏远的传统村落古镇“空心化”问题严重,距离城市较近的村镇则出现了过度旅游化的问题。此外,不同地域和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都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需要建立科学的传统村落保护体系。
去年,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冯骥才发言说:“如果说本世纪以来前一个阶段是‘抢救性保护’的阶段,现阶段应该是开始进入了‘科学保护’的新阶段。即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和文化的规律,科学地管理好我们祖先代代相传的宝贵遗产,使之根脉相续,永葆活力。让它生气勃勃地成为人民美好生活中最富民族气质与自信的一部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持久的正能量。 ”
传统村落怎样进行科学保护?在本次研讨会上,冯骥才阐释说,科学保护有三个层面:一是传统村落知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传统村落保护基础科学的建立以及传统村落的分类,这是基础的、研究的、学术的层面;二是遗产资源整合与机制建构,包括建立村落档案、制定遗产清单、确定保护内容与责任制,规定保护制度,组成原住民参与的管理会等,这是机制与制度层面;三是执行和监督保护制度,这是管理层面。只有这样的科学保护体系建立起来,并行之有效,才能真正保证传统村落的永存,才能达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即将于今年6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指出: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开展保护状况监测和评估,采取措施防御和减轻火灾、洪水、地震等灾害。”这意味着,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对接有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将推动地方政府与学界加强联系,形成共同的价值立场与保护理念,推动学界与村落管理者和原住民共同研讨保护办法与途径。在此过程中,要尊重原住民的主体地位、原住民与村落的关系,就像传承人与非遗的关系一样,没有传承人的非遗即刻消失,没有原住民的村落徒具空壳。
当年,西塘人提出“活着的千年古镇”保护理念,如今,西塘古镇作为景区住着7600名原住民,维持了15年前原住民的规模数量。还景区于民,还镇区于民,西塘作为有烟火味的古镇提供了传统村落保护的活态典型之一。科学保护传统村落的目的,是要保护绿水青山作为传统村落的自然生态,传续乡愁作为传统村落的精神内涵,科学解决过度商业开发、“空心村”现象等问题。正如15年前《西塘宣言》中所期许的: “愿我们今天的努力与奋斗能换来明日美丽不败的田园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