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的事情,还不能算完!”
——张炜《不践约书》新书分享会在京举办
栏目:读书现场
作者:本报记者 何瑞涓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不践约书》 张炜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年1月出版

  作家张炜以小说名世,殊不知,诗人是他年少时的梦想,也是他的另一重身份。1973年,张炜在山东创建了第一个诗歌小组,至今他的诗歌生命历程已经走过近50个年头,诗歌也成为他最为钟情的创作形式。今年1月,张炜长诗力作《不践约书》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名为《不践约书》,却是心约之作,是爱情之约和文学之约,也是历史之约和思想之约,作者调动人文、思想、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综合手段和精神资源,穿越古齐国与当今社会,抒发对自然、人生和家园的爱与眷恋,呈现了一部自我颠覆和超越、重现与贯通传统文化和现代主义的重磅之作,甫一出版备受好评。

  近日,广西师大出版社·纯粹读书会第132期“1973-2021:诗之约——张炜《不践约书》新书分享会”在北京SKP举行,吉狄马加、汪家明、邱振中、欧阳江河、王家新、西川、张清华、高兴、树才、王超等多位文艺界名家及该书作者张炜与会,共同回顾和探讨张炜作为一位数十年如一日钟情于诗神的“纯粹诗人”与诗歌的“终身之约”和诗歌写作之路。

  “《不践约书》的出版是当下中国诗歌创作特别是长诗写作的重要收获。”中国作协副主席、诗人吉狄马加给予该书以高度评价,认为张炜是真正意义上的诗人,其长篇小说中很多精致、细微的描写都是诗人独特的感受,语言清晰时如蜻蜓的翅膀般透明,也有诗性的模糊,某种意义上是对语言的一种特殊的历险。《不践约书》秉承了张炜所有长篇小说、中篇小说、散文和过去的诗歌的书写,一直保持着对精神高度的追求,尤其在生活过于碎片化的今天,“这首长诗更像是一座巍峨的大厦,我们能通过大厦的穹顶,遥望到星空”。

  诗人、评论家欧阳江河谈道,在学问越做越厚、小说越写越多的情况下,张炜用一首长诗把作品“写少、写薄、写简单、写纯粹”,却在内涵方面丝毫不输长篇小说。中国小说目前有一个问题是创作者大都是在小说里面学习小说,所以小说越写越单薄,越写越只是小说本身,形成“内卷”。《不践约书》是作者进行自我突破、自我超越的产物,在当代诗歌越来越受西方翻译诗歌语言影响的当下,这部长诗仍延续张炜一贯的写作方式,将中国古典语言、将自己的母语发挥到极致。诗人、翻译家、评论家王家新称《不践约书》是“一次令人惊艳的绽放”。他深有感触地说,很多小说家似乎都怀揣着诗人梦,但并不是每一位小说家都能进行诗歌创作,《不践约书》是一部成熟的作品,甚至可以称其为张炜一生创作的结晶,“张炜践行了他自己青春时代与诗神的誓约,读了这部长诗后我由衷地感到,张炜生来就是一位诗人”。

  “读完《不践约书》,张炜在我心目中一下子树立起非常庄重的诗人形象,诗人张炜名副其实,且令人惊喜。”诗人、翻译家高兴与王家新的感受不谋而合。他指出,这是一部时空穿越之书,一部自由探寻和漫游之书,又是一部对话和沉思之书,可以贯通古与今、灵与肉、历史和当下,“如果用几个关键词来形容这部长诗,我会想到跳跃、灵动、打通、穿越、转换、连接、呼应,而这一切的底色又如此朴素,朴素的词汇、朴素的场景、朴素的人物,可谓朴素到了极致,但这种朴素又导向一种丰富性、复杂性和深刻性,这或许才是诗歌乃至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这是我的第十本诗,前九本是诗集,可见我写诗之用力、时间之长、花费工夫之多。我一直把诗看成是文学中最高的、核心的东西。”张炜说道,并深情回忆了诗歌创作之路。1973年,张炜组织那年没被推荐上高中的七名同学成立了一个诗歌小组,小组成员们坚持写诗,疯狂地写诗。从那时起,张炜的诗歌创作没有停止过。前年冬天,他遇到了当年诗歌小组中的一个成员,戴着长长的针织帽,满脸皱纹,口腔里只剩两三颗牙齿,沉吟一会儿,最后握着张炜的手说:“写诗这个事,咱们还不算完!”张炜觉得他在批评自己,批评自己写得不够多也不够好,想着几十年前诗歌小组的情景,也紧握着少年挚友的手说:“不能算完!”回忆及此,张炜说道,这是一次自我反省与总结,再也不能原地徘徊,“我眼前始终晃动着那位没有几颗牙齿、七个人之一的少年诗歌小组成员,想着他的叮嘱”。于是有了《不践约书》的诞生。写作中愈加发现,中国现代自由诗与传统古诗之间矛盾多多,如何从自己的土壤、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发育成长,坎坷与障碍像一座座高山摆在面前,需要中国诗人一代代人接力向前,张炜深知其难度,他表示,“我要用自己持续的努力,以作品对大家表达我的谢意。我要再次重复当年那位老诗友的话,写诗的事情,还不能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