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学导论》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顾春芳一二十年来艺术创作实践以及戏剧学学术研究的一个阶段性的总结,也是一种系统性理论思考的结晶。
这是一部试图建立戏剧学系统理论的有分量的力作,试图为戏剧学的学科建设构筑基础工程。它是顾春芳在戏剧多方面专题研究基础上的一种自然延伸、凝聚与提升,也是目前我国艺术学各门学科建设的迫切需要,顾春芳及时回应了这一时代需求。这部著作可以说是应运而生,书中所讨论的问题,都是戏剧理论研究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因而这部书的出版,让从事戏剧学教研的教师及研究人员感到特别惊喜。
从全书的结构看,这部比较系统的著作,是以专题深入探讨的方式来体现戏剧学系统工程的各个侧面和各个层次。作者长期致力于戏剧专题研究,书中有继续深入的开掘,又有理性概括的升华,同时拓展了研究的空间。
具体来看,这些专题都是戏剧学研究中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比如:什么是戏剧?什么是戏剧性?戏剧的各个部门是如何开展艺术创造的?戏剧在剧作家的案头、在演员的舞台、在观众的剧场,以及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在这些不同的空间里,是如何呈现的?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联?等等。回答这其中的每个问题都是很不容易的,而这部著作在许多方面不仅有所涉猎,而且都有相当深入的阐述。作为一位中国的戏剧学者,作者在书中从中华民族戏剧以及中国艺术理论的独特视角出发,生发出具有中华特色的理论风貌。
这部著作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长处,就是“自上而下”的研究与“自下而上”的研究紧密结合。这也是顾春芳多年从事戏剧研究所形成的一种个人特色。所谓“自上而下”的研究,就是从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等角度来研究戏剧,是偏于形而上的、以理性思考为核心的研究。所谓“自下而上”的研究,就是以艺术创造实践为基础,凭具体的经验进行总结性的研究,是偏于感性的、以感悟为特征的一种鲜活的艺术研究。大部分的戏剧学者总是偏于一方面。着重于哲学、历史学研究类型的属于“自上而下”的戏剧学者;由演员、导演等艺术创作者转化而来或者以他们为研究对象的这些学者,属于“自下而上”的戏剧学者。而兼有这两种能力的学者是非常难得的。顾春芳的这本《戏剧学导论》 ,既有较系统的学科结构、高屋建瓴式的理论概括,又有许多鲜活的艺术感悟及艺术创作实例,其理论资源相当丰厚,而实践材料则特别丰富。就凭这350多幅插图,我们就可以领略世界戏剧发展的概貌以及现当代舞台艺术丰富多彩的生命绽放。
顾春芳是把实践性的总结与观念性的探索结合得相当出色的优秀的戏剧学者。这与她的独特经历有关。她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有扎实的表演、导演的艺术创作基础,至今都保持着强烈的创作愿望。她多年工作在上海戏剧学院的戏剧文学系,这就有了编剧的实践与史论研究的实际需求。而后她又到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游学、任教,在北京大学得到深造。北京大学强大的美学、艺术学的学科背景,使她在理论素养方面有大踏步的提升。可以说是上海戏剧学院、北京大学共同培养了这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且有强烈个性的学者。由于时代的需求,由于个人多年如一日的人生追求与勤勉治学,她为社会献出了这一份优秀的成果。
戏剧是一门有几千年历史的古老艺术,但戏剧学是一门年轻的新兴学科,它的独立和体系化研究是从20世纪初开始的。德国于20世纪初率先在大学内开设戏剧研究的独立讲座和学科。此后在欧美不少大学都开设了戏剧学专业。俄罗斯于上世纪20年代使用了戏剧学的概念。其中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建立了很完整的个人理论体系,并引起了戏剧教育学的变革。中国近代意义上的戏剧学研究,开始于上世纪初王国维对中国戏剧历史的研究。此后有许多文化人介绍研究外国的戏剧理论,欧阳予倩、田汉、焦菊隐、黄佐临等戏剧家试图通过艺术实践和理论研究,建立中西结合的新的戏剧体系。试图在大学的艺术教育中,建立“戏剧学”学科,是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酝酿的,从80年代开始则有了系统性的思考。顾春芳的研究正是对中外戏剧学研究的一种积极的延续、呼应与拓展。而在中国,像这样全面的、有分量的专门的戏剧学著作,是颇有价值的重要成果。由此而看,这部导论为中国戏剧学的学科建设,作出了切切实实的贡献。
从《戏剧学导论》中,我们足以看出顾春芳研究的特色、其研究的重心所在、其个人的优势所在,以及其有待于继续阐发的问题所在。从这本书也可以看出,有许多课题继续摆在作者的面前,也摆在中国戏剧学者的面前,预示着中国戏剧学学科建设的令人期待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