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
——怀念作家李迪
栏目:忆故
作者:赵程皇  来源:中国艺术报

  我叫赵程皇,是中国石油青海销售公司的一员。因为李迪老师受邀采访中国石油延边加油站,我有幸认识了李迪老师。第一次见到李老师已经是2018年9月末的事情了,当时采访日程安排得非常紧张。那一天,从早上八点开始直到天色暗沉,他保持一个坐姿,倾听了8位基层员工的故事,我作为负责接待和协调的人员,多次进去都被他示意安静、减少倒水的频率,甚至推迟午饭两个小时。李迪老师总说,讲故事都是一气呵成,中间容不得打断,思绪打断了,就会错过精彩的细节,所以我拍照都是偷摸进行的。就是这一天,我看到他时而开怀大笑,时而感同身受地抹泪,时而惊讶,时而感叹,他在听,认真地听,没有多余的交谈,只是用表情告诉讲述者:“我懂你!”

  李迪老师曾深入一线,到海拔4600米的玉珠峰加油站近距离了解职工颜世秀一家的故事。他鼻子上扣着吸氧设备,神采奕奕地望着对面的颜世秀,脸上没有表现出一点不适。两天后,李迪老师回到西宁,时间也就接近我们相遇的尾声。去机场接李老师的时候见到了蒙古族小伙东德布,东德布大字不识一个,却硬生生地学会了加油站大小零管系统,学会了接卸油品,学会了计量算数,抱着新华字典愣是认完了大部分汉字。我觉得东德布有故事,奈何他不爱讲话,不善交流,从西宁机场回市区的30公里,车开得很快,东德布嘴里却没说出几个字。李老师对司机说,我们可以开慢点,让东德布再讲讲。就是这一慢,东德布讲起了自己的前半生……

  再后来,我才知道因为东德布汉语不流利,李老师在采访的当时并未全部听懂,而他却不曾打断东德布,而是选择回去以后一遍一遍地翻听录音,找人翻译。于是东德布在进入中国石油前所有的际遇,汇集成了那篇故事,这也算是对东德布最圆满、最好的交代。

  而我这个被身材肥胖困扰几十年的女孩,一直活得努力卑微且心酸,也有幸成为了李迪老师笔下的主人公。一篇《风雪日月山》让我重新审视生命,见到这篇作品时,我手机上多了几十个未接来电,有单位领导的,有同事的,还有李迪老师的。这个时候我已经租住在了肿瘤医院对面那条街道,每个简陋的房门背后,都有一个因为肿瘤而变得悲伤的家庭,房门开开合合,有人来了,有人走了,有人没了。而我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抓着仅有的希望。那一年,我刚刚28岁,事业稍稍有点起色,可是不幸也随之降临,吞咽包子的时候,被异物卡嗓子一个月,最后去医院检查才知道是肿瘤,位置刁钻。手术不能在青海做,而联系外地又需要时间。我知道这一场病会花很多钱,所以我选择了继续上班,陪同李老师采访便成了我的工作任务之一。我曾经觉得自己这一生很失败,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性格开朗,学习工作生活都格外努力,却偏偏由于“胖” ,毁了之前的所有。李老师的到来就像是上帝给我关了一扇门,却给我留了一扇窗。一天的采访结束,李老师还在回忆采访的内容,我随口插了几句,没想到,这几句愣是让他采访出了一篇故事。李迪老师离开青海后我也去了北京,开始了我的“求生之旅” 。我的乐观开朗,在身边一声声抽泣和哀嚎,一遍遍名字的呼喊中渐渐消失,我开始逃避、暴躁、自闭,拒绝和所有人沟通。我想不明白我为什么要经历这些。直到那天,妈妈拿着有几十个未接来电的手机,走到我面前,说让我回一个,我才知道那篇关于我的故事《风雪日月山》刊登在了《人民日报》上。妈妈特地买了一份,回来给我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了起来。就是这篇故事,让我重拾了信心,让我知道了自己是多么勇敢、多么努力的女孩,让我知道了自己又是多么幸福。

  在李迪老师眼里,人是不分男女老少,不分高矮胖瘦的,有的只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和他的故事。他热爱创作并且带给很多人希望,我想这便是李迪老师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