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2.0版”:
梁晓声笔下的女性命运与个人成长
——读梁晓声长篇小说《我和我的命》
栏目:书中艺
作者:马林霄萝  来源:中国艺术报

《我和我的命》
梁晓声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年12月出版

  时隔两年,当代作家梁晓声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获茅盾文学奖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我和我的命》。这部被称为“《人世间》2.0”的作品,刻画了方婉之、李娟、郝倩倩、姚芸等众多女性形象,她们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是那一代闯荡深圳的打工人的缩影。作品在波谲云诡的时代变迁中,写下生而为人的尊严与伟大,写出世道人心、生命可贵、人间温暖,并深刻探讨了女性成长的话题。“命运”之于人的一生,似乎起着难以违逆的作用,作家不仅探讨了“命运”母题,更写出了人利用奋斗、自修、自悟,从而改变命运的强大力量。

  “五四”时期的女作家陈衡哲曾以“安命”“怨命”与“造命”,概括了人对于“命运”的不同态度。而在《我和我的命》中,梁晓声将“命运”又分成三种:一是原生家庭给的,叫“天命”;二是由个人生活经历决定的,叫“实命”;三是文化给的,叫“自修命”。人生命运走向与收获的总和,都与这“三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深圳的商业冲击和诱惑之下,书中女性们的命运和人生选择也在发生着变化。《我和我的命》写到“我”被父母遗弃,却因祸得福,从农家到了知识分子家庭;“我”无法承受命运接二连三的安排,从大学退学,到深圳摸爬滚打,却无意中成了深圳改革开放的参与者和见证人;“我”被生活在底层的亲人逼得出离愤怒,却不能卸下血缘带来的责任;“我”找到了爱情,收获了友情,感悟到了亲情,命运却要“我”交出不到四十岁的生命……

  与以往作品不同的是,这一次梁晓声对“命运”倾注了最深切的关怀。生命依然昂扬,奋斗依然坚韧,然而作家却开始冷静看待“命运”,不仅相信命运,更热爱命运,并努力与自己相依为命。梁晓声在小说中借女主人公方婉之的命运故事,不断向读者抛出疑问:你信“命”吗?原生家庭和血缘亲情是“命”吗?奋斗是否真的能够彻底改变命运?如果注定一生平凡,我们该怎么办?梁晓声并没有让他笔下的人物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而是积极承担起血缘、家庭与社会带给人的责任。

  “尽管文学有各式各样的流派、各式各样的主义,但是影响我最深的、我最喜欢的,还是现实主义。”无论任何时候,梁晓声都坦言对“现实主义”的热爱和坚守,在新作中也是如此。在当代作家中,梁晓声是一位多面手和“常青树”,他的创作视野宏阔,回城知青、下岗工人、进城农民、莘莘学子甚至更多深层的社会反思话题,都能成为他关注的对象。在梁晓声的作品中,平民意识、批判精神与仁爱情怀是三个最为突出的特点。他总是在小说中写亲情、友情、爱情与人的纠葛,也总是能在让人欲说还休的情感羁绊中,为“人”的复杂性绘出最斑驳的印记。可以说,梁晓声的小说是极佳的时代标本与思想启示录。在作者构建的一个个热气腾腾的“人世间”生活场景里,既有闯荡深圳的打工女性的个人成长与奋斗,也有日常生活中闺蜜故事的坦诚与热忱,既可以读到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生百态、亲疏远近,更可以读出社会时代的跨越式发展进步。

  另一个让人动容的关键是书中两个有着“神仙友谊”的女孩子。当“闺蜜”一词不时成为“塑料友谊”的代名词,我们在当下谈到女孩子的友情,究竟是《小时代》里的相爱相杀,还是《雪花秘扇》里败给时间和空间的渐行渐远,抑或是《七月与安生》里的“我恨你,但我也只有你”?说到女性之间的友情,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主人公方婉之是一个80后女孩,她和好朋友李娟拥有截然不同的个性与生活经历,但这却丝毫不影响她们成为一生挚友。梁晓声的小说写出了有责任感的女性的成长。对于好友李娟,方婉之形容她是“泰山崩于前而不色变,猛虎啸于后而不心惊”的女侠气概;对于姚芸的身世,她感慨“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当方婉之结束了自己的第一份打工生活,和李娟、郝倩倩分道扬镳的时候,她体会到“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心境。这些可爱的女性自尊自强、承担着家庭的责任,同时也相信勤劳、善良的力量。在生活一再想要扭曲她们的时候,她们都展现出了女性尊严的力量。

  当“闺蜜故事”与“女性成长故事”逐渐崛起,以女性视角为主的个人成长正在当下形成一股令人瞩目的潮流。女性的成长史,是穿过山河荆棘,在跌倒中爬起,从迟疑到坚定、从柔弱到强韧、从忐忑到坦然的历程。女性成长的代价是什么?作为一个平凡人,我们成长的代价又是什么?大千世界中,漂泊人世间,我们该怎么安放自己,才叫与命运和解?雨果说:“释放无限光明的是人心,制造无边黑暗的也是人心,光明和黑暗交织着,厮杀着,这就是我们为之眷恋而又万般无奈的人世间。”梁晓声的作品不只是“沉浮人世间”,更是“长扬真善美”。《我和我的命》坚守平凡女性的视角,深刻体察普通人的生活,精妙展现她们的喜怒哀乐。在当下社会,无论是知识女性还是底层女性,都无可避免地面临职业和家庭多重角色负累,“从女性的处境看,追求公共领域的男女平等,使女性因此面临比男子更繁重的责任,导致‘解放’的实践,常常变成女性超负荷的困境”。作家在赞美女性不愿屈从命运的个性与强健生命活力的同时,也在通过这部作品提醒新时代女性:无论在家庭成长和社会成长中遇到什么问题,都不要忘记自己的尊严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