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草原,直到1983年才离开,在那里度过了14个年头。每每想起,乌珠穆沁草原最让我难忘的还是在蒙古包中过春节。
在牧区,时令一过小雪,牧民们就开始“卧羊” ,就是杀羊宰牛,准备过冬。一般四五口之家,大都要储存五六只羊和一头牛。把宰杀的牛羊剃成食用的大小块放在篷车里冻起来。特别是从“小年”祭火开始,直到整整一个正月。每个蒙古包都蒸腾着煮肉的美味和酒水的醇香。
草原牧区把正月说成“白月” ,蒙古语叫“查干萨日” 。因蒙古族喜欢白色,白云、白雪、奶食和哈达,都是白色的。所以,牧民们从腊月的二十三“小年”开始就进入“查干萨日” 。每天歌声、笑声从座座蒙古包里飘向白雪皑皑的草原。时有马队在雪地上“哒哒哒”地奔跑惊起草丛中的野兔和狐狸,为草原的春节平添美妙和灵光。
我的童年是在故乡科尔沁度过的,记得故乡的祭火很有仪式感,大人们将放有奶皮、炒米、肉片的小餐桌搬到早已打扫干净的院中央,嘴里念念有词地请求东南西北的各路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在大人们将一盅一盅美酒洒向夜空时便让孩子们虔诚地向冥冥中的灶神磕头。而在牧区,祭火一般是在较集中的浩特里进行。几个蒙古包中间用干树枝和干牛粪笼起一堆火,然后,老人们带领同一个浩特的牧人们手捧哈达和白酒,自左至右地绕着火堆转三圈。心中默念着对火神的敬意和对来年风调雨顺、六畜兴旺的祈祷,人们兴奋地将白酒、小米以及蘸着黄油的香艾投进火堆。
从祭火的小年到除夕,人们就开始穿上为过年而做的新衣,在牧区,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男人还是女人,每个人都会早早地缝制好一两件新蒙古袍。蒙古族妇女特别喜欢用红色、绿色、紫色绸缎做蒙古袍,讲究用珊瑚、玛瑙、珍珠、宝石镶嵌的头饰。男人们多喜欢以浅蓝、深蓝、褚红色绸缎做蒙古袍。当然,讲究的男人还会在搭配得体的腰带上挎一把漂亮的腰刀。除夕,蒙古语叫“毕囤” ,这一天人们会把蒙古包哈纳墙上挂的衣物都洗刷干净,更会把佛龛、相框擦洗得晶莹发光,桌上摆满了各种奶食和糖果,小伙子们更会把骑乘和马鞍备好,为大年初一轰轰烈烈地拜年和群体欢庆做好充分的准备。
蒙古民族有重情好客的传统美德,特别在传统节庆的日子里这种待人诚恳热情、重视礼仪风尚显得格外重要。大年初一太阳还没有出山,座座蒙古包门前的积雪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包括拴马桩和篷车上的雪花和薄冰。因为怕拜年来的客人下马后系马缰绳时弄脏了双手和鲜丽的蒙古袍。
最先赶在太阳出山前就来给德高望重的老人或长辈拜年的是浩特里年轻的小伙子,他们早就按习俗将准备好了的哈达和喝茶的木碗揣在蒙古袍的大襟里,进了蒙古包首先捧起哈达向老人和长辈请安问好,接着拿出自己带的木碗斟上酒给老人拜年。老人们在接过酒碗的同时,给年轻人深情的祝福和美好的祝愿。
然后拜年的人按照辈份依次给家里人敬酒。小伙子们这样早起拜年,除了遵从草原春节习俗外,还要通过老人知道今天会有多少年轻人前来,他们年轻人好结伴到下一座蒙古包去拜年。就在茶香酒醇频频敬拜的当儿,就会有几个年轻人不期然地聚在一起从远处赶来。敬过老人以后,年轻人们便开始打闹、摔跤、饮酒、唱歌。这时,草原的春节充溢着欢乐与吉祥。有时,几个拜年的队伍一下子变成一个浩浩荡荡的团队,男女青年们个个穿着鲜丽的蒙古袍,唱着家喻户晓的歌曲《美丽的乌珠穆沁》 ——
碧绿的草原托载着座座毡房,
河流像飘带蜿蜒向远方……
啊 哈 嗬 伊 神圣的地方,
乌珠穆沁草原,
我要把你的美丽永远歌唱。
歌声伴着酒香,随着袅袅炊烟在铺满朝霞的雪野上空悠悠飘荡。
在走包串户的拜年路途上,本来冬季为了骑乘不掉膘,是不能骑马快跑的,但年轻人们聚在一起,不知道谁会呼喊一声,扬鞭策马领先冲向另一个拜年的蒙古包,这一群年轻人就不约而同地呼啸着在雪地上狂奔起来。这时候,空旷的雪野上突然腾起一片五彩斑斓的云霞,一会儿在山岗上聚散,一会儿在马背上飘逸,那可真是一幅绝美的北方雪原彩色画卷。老人们听到和看到这帮神灵般欢快的拜年队伍,都会激动地频频举起醇香的奶酒,祈祷丰益的草原年年吉祥。
冬季的草原在这批马背上的年轻人的鼓恿下,乌珠穆沁的春节便迤着春天的脚步撞开牧野的心怀,幸福着、飞奔着。寒冷的北方便飞扬着五彩的欢歌和美好的传说。
离开草原已经很多年了,但我一直和草原保持着紧密的联系。牛年的春节,我想,那些龙腾虎跃的小伙子、姑娘们一定会开着小轿车、骑着摩托车、跨着心爱的蒙古马,欣喜地用现代定位仪将方圆几十公里的拜年团队集聚在朝霞影映的雪野上,组织新时代别开生面的一次大拜年。在酒茶飘香的歌声里,用短信、视频和抖音、快手以及航空无人摄影机,把守望相助、热烈欢快的牛年春节蒸腾场面,瞬间传播到大江两岸、九州四海。
银碗斟满酒,高高举过头,祝愿老人们福寿康宁,祝福草原蒸蒸日上,祝福祖国繁荣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