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性的羌声
栏目:乡村
作者:王永健 赵晓娜  来源:中国艺术报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春节是汉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同时,很多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在临近时段悄然而至。不久前,我们在四川阿坝羌族聚居区做民间艺术的田野调查时,恰逢羌历新年,因此也有了机会与羌族同胞共度新年。

  岷江上游的茂县、汶川、松潘、理县、北川,这里到处是崇山峻岭,岷江水系磅礴奔流,岷江山水环境滋养了灿烂的羌族文明。在这高山峡谷之上,便是羌族人居住的地方。羌寨多选择半山腰之上,下方是河谷地带的位置建造。山之高处,云雾缭绕,因此他们又被称作云朵上的民族。羌人,西戎牧羊人也。源自西北地区,古称西羌。在殷商甲骨文中,便可见对于羌人活动的记载。从周代起,大量的羌族部落开始融入中原文化中。自公元前四世纪始,西北河湟地区的羌族部落开始向西南迁徙,他们中的大部分最终到了西南地区的四川、云南、贵州等地,与当地土著民族融合,繁衍生息至今。

  为了学术研究的需要,我们溯岷江而上,先后到茂县、理县、汶川三地,就羌族释比唱经和多声部民歌进行了田野调查。前后历经8天,行程1000多公里,共采访释比艺人5位、地方文化学者3位。访谈带给了我们大量的有价值的信息,这是不下田野所不能体会到的,足以让我们感到震撼。当地的释比唱经何以承载族群的历史文化和集体记忆?如果想要深入认知羌族民间艺术的生存土壤及其背后的意义世界,恐怕不到羌族聚居区是很难理解这些问题的。

  广袤的大山深处,神性的环境,神性的空间,神性的人,这一切的存在都是那么自然。开车走在羌族聚居区的公路上,盘山而上,翻越崇山峻岭,与平原地区笔直平坦的道路完全不同。独特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形塑了羌族独特的文化。20世纪70年代末之前,这一地域还几乎没有乡村公路,与外界处于相对隔绝状态。寨子里的羌民活动区域范围不超过15到20公里,甚至有的羌民一辈子都不曾离开过寨子。在那样的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中,每当重要的节日、祭祀仪式,都会邀请释比来主持仪式。人们对于生活中遇到的疾病、家庭的不顺等,都会诉诸于神灵的庇护,也会邀请释比来帮忙驱邪或治病。释比是从事宗教活动的神职人员,是羌族历史、文化、信仰的承载者,是能够沟通神界与凡间的中介。每当做法事之时,释比都会唱经,不同的仪式场合所唱经文不同。如请神时所唱经文,释比表情和颜悦色,唱腔悠扬婉转,悦耳动听。而驱邪唱经时,释比表情变得似凶神恶煞,唱腔粗犷尖利,有大声呵斥之感,为的是将邪祟赶走。唱经所包罗的内容极其丰富,包括羌民族的起源、民族迁徙史、战争场景、敬神、信仰、祭祀、禁忌、哲学伦理、天文历法、科技工艺、乡规民约、医药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堪称羌族的百科全书,也是一部羌族的口承史诗。据释比老艺人肖永庆介绍,释比唱经可以连续唱三天三夜而不重复,足以可见其内容之丰富。

  羌族释比唱经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隶属于民俗类项目“羌年” 。目前羌族释比唱经的国家级传承人仅存两位,一位是茂县的肖永庆,一位是汶川县的王治升,均已超过80岁高龄。但是,由于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环境的改变,本地的青年男性多外出打工,加之释比行当学艺时间较长,学成不易,经济收入不高,多种原因使释比唱经传承面临危机。

  2020年11月15日,正值羌历新年,阿坝州将今年羌历新年的主办地定在理县桃坪羌寨,当地的文化部门着力组织羌历新年的演出活动,周边的茂县、汶川、松潘等县,甚至省内距离稍远的平武县,都派出了专业的演出队伍前来为羌历新年演出。我们可以很容易从他们的服饰上分辨出何为羌族、藏族,节日的喜庆气氛洋溢在每一位演员的脸上,他们在一起交流,在一起演出,彼此尊重,虽不是一个民族,但是他们已经融为一体,成为一家人,这便是费孝通先生所说的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体现,即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他们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充分体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伴随着理县的羌历新年活动,羌族释比唱经的国家级传承人都被邀请到了桃坪羌寨,我们因此也有幸能够在现场采访两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据肖永庆介绍,羌族释比唱经学艺时间较长,他收了三个徒弟,但是最后学成的只有一个,其他的都改行了。学成的这位徒弟名叫尔玛泽西,今年刚刚25岁,他从13岁起跟随肖永庆学习释比技艺, 10年方才学成。最难学习的便是经文的背诵,释比的经文可以连续唱诵72小时而不停止。不同的仪式场合,所需经文也不一样。当地盛行请愿还愿习俗,如祈求全家平安、风调雨顺、家畜兴旺、粮食丰收等等,如果愿望得以实现,一定要在羌历新年这段时间内还愿。所以,每年到这段时间他们的仪式活动就特别忙。请愿还愿各有不同的经文唱诵,肖永庆老释比给我们唱诵了一段还愿的经文,很像说唱音乐的音调,旋律平稳,多重复,适合经文的唱诵。尔玛泽西是位年轻而又认真的民间艺人,他为了学习方便和完整,将师父肖永庆的经文和唱谱都记录了下来,包括每一段经文是用在什么场合,有什么样的意义,都一一做了注解。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的他而言,这一工作是十分不易的,而且这些资料我想对于释比唱经的传承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

  王治升老艺人给我们讲述了他的学艺过程和释比在羌族民众心目中的功能与地位。据他介绍,释比唱经的经文很长,涉及羌族历史、文化、民俗、信仰,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谓内容丰富。学艺的过程很艰苦,那时生活条件差,基本上可以说是跟随着师父四处演出学艺,吃百家饭。而且,要想成为能够唱全本唱经的释比是极其困难的事情,需要学艺者具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超强的记忆力。很多徒弟很难掌握全本,就只选择其中一部分来学习,专长于唱天上神的经文或者唱地上神的经文。王治升老艺人是可以唱全本经文的,在整个羌族很难再找到这样的老艺人。但是,传承仍是最大的问题,老艺人已经80多岁,如果没有好的徒弟将全本唱经学下来,那将是比较遗憾的事情。老艺人还介绍,一道山谷里通常有一至两位释比,他们服务于山谷两侧羌寨民众的礼俗生活,遇到祭祀活动、白事活动等,都会邀请释比前来主持仪式。民众对释比是非常尊重的,将他们看作是可以通神之人,可以帮助他们沟通神界,进行请愿还愿。释比也遵从着行业的禁忌,从不以经济为目的向百姓多要钱,遇到经济条件较差的主家,即使不要钱也要帮助主家来做仪式。用老艺人自己的话来说,释比是神派下来给人们做好事的。从老艺人朴素的语言中,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释比与羌族民众的友好关系。

  考察虽然结束了,但是带给我们的思考远没有结束,羌族老释比那平缓的神性唱经腔调,承载着这个古老民族深入骨髓的历史文化和集体记忆,它是羌族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深入研究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起源和特质,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国文化基因的理念体系。 ”我们期待学界能够对羌族释比唱经的研究予以更多的关注,让这部“云朵上的史诗”能够绽放它的光彩,为更多人所熟知。同时,我们也期待有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羌族释比唱经,使这部羌族百科全书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