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见生活的底色
——评短篇小说集《孤独的夜宵客》
栏目:书中艺
作者:王达  来源:中国艺术报

  2020年末,短篇小说集《孤独的夜宵客》出版。过去几年,《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人生一串》等美食纪录片火爆荧屏,使得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美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从哈尔滨的红肠到广东的海鲜,从早餐的豆汁儿到午夜的烧烤,荧屏中形形色色的美食让观众大饱眼福,足不出户就可以领略五湖四海的风味与风情。但《孤独的夜宵客》却与之不同,这种不同,不仅来自记录介质的差别——前者都是影像作品,而《孤独的夜宵客》采用的是传统的文字,它所聚焦的是我们身边随处可得的食物,以及现代社会中普通人的平凡生活。茄盒、羊汤、炒饼、泡面……作者以细微的观察、温暖的笔触,让普通的食物有滋有味,让夜宵背后的平凡人能够被读者看见。

  文字照见平凡

  在小说集中,夜宵是记忆的起点与瞬间。他们仿佛是一簇簇萤光,串联起不同的空间、不同的故事、不同的职业和不同的心愿。相遇、婚姻、衰老、奋斗与时代转变,透过不同主题的故事编排,我们仿佛看见了黑夜和其中的万家灯火,也看见了一盏一盏的灯。

  在《泡面伴侣》的故事中,“最熟悉的陌生人”被作为某高校考试中即兴演讲的题目。考场上,一名来自偏远地区的考生,将她初来大城市后,在地下出租屋里的所见所闻整理成演讲内容进行回答。虽然这些内容都是这位考生的真实经历,但那些城市角落里的故事却让在场的考官们觉得十分陌生与离奇。这则小故事,仿佛成为了盘旋于整部小说之上的隐喻——因为作者所描写的,正是那些孤独地生活在城市之中,最熟悉的却又最陌生的“客人” 。他们可能是快递员、小时工、公交车司机、租客、摊主、建筑工人、工厂打工者、创业者,也可能是身心障碍者、工伤意外受害者,以及早晨七八点钟地铁里的乘客。生活在都市之中,他们虽然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却总是“隐身”于大时代的各处角落,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

  在这部小说集中,作者就像一个导演,将摄影机的镜头对向他们的生活。而一幕幕的片段也像一部部微型纪录片,让读者看见生活中“被隐形”的“邻居” ,看见他们默默奋斗的经历,和他们隐藏于内心之中朴素、真挚的感情。这些普通人,可能就是你我。虽然作者借“夫妻废片”(夫妻肺片)的菜名,以自嘲平凡人的平凡故事就像是做菜时的“边角料” ,总是被人忽略。但作者的目的就像是发明“夫妻肺片”的厨师一样,将“边缘人”的日常故事进行烹饪,调味出一道虽然来自底层,但充满温度的美味。

  大时代里的小心愿

  小说中的人物总是有些憧憬。这些愿望虽然简单,但代表着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心中的“月亮” ,包括了对感情、事业和未来的心愿,却很少被听见。

  在《孤独的夜宵客》中,作者不仅有对于不同空间的共时性表现,也有以时间为轴、触及时代转变的历时性回顾。他记录下人们的心愿,展现出时代张力。故事里,来自农村的视觉障碍者的愿望,是去北京的北海公园感受史铁生笔下菊花的魅力;建筑工人在遭遇工伤残疾后,他的愿望是在自己的家乡盖一间房,过平凡生活;饭店里的服务员,最大的心愿是努力攒点钱,等来年冬天回家过年。而在数十年前,在交谊舞会与心怡的伴侣跳支舞、吃一块红烧肉、听一首邓丽君的歌,就是一个人的长久心愿。作者说:“大时代像一个筛子,人人都在上面颤抖。 ”

  心愿既是对美好的向往,也是对自己的勉励。一位在京剧团做彩旦行当的大爷,虽然一辈子演配角,在电视转播中没有特写和近景的镜头,从来没有被观众记住,但他仍然热爱自己的艺术,为理想奋斗一生。另一则故事中,一位曾经没有机会上大学的父亲,人穷志不穷,勉励孩子坚守高尚品德。在历年的新年贺词中,国家主席习近平都在为普通人的奋斗点赞, 2021年,更是指出“平凡铸就伟大”“每个人都了不起” 。在这本书中,作者正是将特写镜头对准了这些平凡人。他们微弱声音的讲述,是这个宏大时代的真实记录。

  人性本真与“礼物”交换

  《孤独的夜宵客》所展现的是活生生的现代社会。读者在阅读后感受的那丝温暖,是发现书中的人们都仍在努力抵抗这个“加速”的现代社会所带来的结果。他们追求着善良的品质和朴素的交往方式。这正是作者通过一个个夜宵故事所呈现的人性本真。

  传统的情感关系、家庭结构被现代化进程打乱,人们失去了联系,成为了社会中孤立的、流动的、漂泊的“原子” 。正如《最耐饿的豆沙馅面包》中坐在对面卧铺上那个精致的女人,即使是对别人施以简单的帮助,却仍以价格来评判,向受助者索要其中的商品价值。而在《一元硬币小费》中,虽然店家热心肠地说都是免费的,但那个问店家借开水冲泡面的男人,仍然执意要以“礼物”来回报店家慷慨的善良。这是两种交往方式。在工业体系下,人与人的交往被以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来评判,被利润的增值逻辑所主宰。这就是现代社会孤独的本质。

  在该书中,作者透过夜宵客所表现的味道,正是生活简单的原味。他所向往的,是一种充满本真的现代性状态,或者说是去现代性的状态。作者的笔触让读者意识到,味觉的记忆还有存真的可能。美食不只是山珍海味。即使是老家的饼子、普通的西红柿炒蛋、出租屋里的方便面,只要充满真情,就是人间美馔。在一些纪录片或电视作品中,美食是镶嵌于在地文化中的独特结晶,有着特殊的工艺,仿佛是一篇篇传记,独自美丽着。而在这部小说中,平凡粗糙的“夜宵”则是你我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存在,像一组组“关系” ,编织成现代社会里孤独个体之间的情感网络、社会连结。味道是记忆的节点,它让人在高速的资讯社会里不会忘记,身边的温暖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