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扶贫要略
栏目:脱贫攻坚写真
作者:丹增  来源:中国艺术报

  我不愿意多介绍黔江,因为现代查找资料的方式只需点一下手机,全不费力。这里不得不说的是,这里曾是革命老区,老一辈革命家邓小平、刘伯承、贺龙在这里奋斗过、居住过、战斗过。这里有他们开会的会址,有他们居住的房屋,有他们走过的足迹。不得不说的是,这里是少数民族的居住区,土家族的歌声在山谷里回荡,苗家阿妹的舞步在田野里震荡,民族服饰的银光在阳光下闪耀。现在居住在黔江的人口中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少数民族。不得不说的是这里是重庆东南部,三省交界区。曾经不通公路,不要说铁路,机场更是白日做梦,那时黔江人要到重庆办事,先走山路,再乘船,最后坐车,一趟来回四五天。不得不说的是这里曾是贫穷山区,姑娘嫁出门,嫁妆三大件,背筐、锄头、一尊碗。男孩多数赤着脚,长大了有鞋穿,但脚趾往往露在外面。不得不说的是这里山高谷深,耕地浅。全境群山蜿蜒,层峦叠嶂,危崖深涧,有些险峻山区的人到外出行,手脚并用地在岩壁上爬行。山民要不是钻密林打猎,要不就是靠农耕生活,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要致富先修路,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现在有柏油路、水泥路、沙石路、高速路,有四车道、双车道,在黔江公路四通八达,村村寨寨一招手都能搭上车。新建的机场,像打开了山门,五湖四海的游客络绎不绝。据说正在修建的高铁几年后就要通车。这就是说,黔江插上了翅膀,就要腾飞了。那天我下了飞机,当地作协领导约着直奔一个小镇就餐,沿路悬崖万丈,江河有声,高山牧场,峡谷牛羊,时有鹤鸟翩翩起舞。我看到公路上方,云雾绕山若带,忽现像一条草绳一样细的羊肠小道在刀削斧劈般的峭壁上蜿蜒,我觉得那山陡得猴子过山滴眼泪,岩羊下山滚脑袋,我问司机这条路上还有人走吗?年迈的师傅一下神色沉重起来,眉头拧成了一个巨大的疙瘩,好像什么硬尖刺痛了心,半天才说:现在没有人走了。可没有通公路前,这是村民通往外界的生死之路,你看路宽不足三尺,一边是悬崖,一边是万丈深渊,人在路上走,不是小心翼翼,而是胆战心惊,不知道在这条路上葬送了多少生命。他沉思片刻,叹了一口气说,二十多年前,我的爷爷抱着两只鸡,从这条路上到山外去换成钱,想过年给两个小孩子买一双布鞋,结果一去再也没有回来过,从这悬崖上掉下去了。

  秋末的黄昏来得总是快,还未等山谷里被日光蒸发起的水汽消散,太阳就落进了西山。从峡谷里吹来的西北风,湿冷湿冷的,远处是重重叠叠连绵不断的山峰,绿的碧绿,蓝的翠蓝,渐渐地四面围着山的平坝上,一座流光溢彩的小镇出现在眼前。彩灯映射下的镇中还有一个波光潋滟的湖泊,湖边的庭院像个公园,来此休闲的人们或挈妇将雏,或陪伴老人,或情侣私语,每个人的步伐都是那么闲适,只有我们几个外地来的急匆匆地从他们身边走过。这湖水的四周高楼林立,万家灯火,一轮圆月挂在上空,宛如仙境。在餐桌上镇长告诉我们,这里曾经只有三户人家,后来县政府把这里作为扶贫搬迁点,投资修建了基础设施,政府贷款、贴息、补助修建了居民住房,现在有一千来户,都是从山上、山腰沿着你们见到的那条羊肠小道搬迁下来的,现在每一位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是亮堂堂,生活过得只有笑不完。

  当我们离开这个小镇的时候,看到了一条十分醒目的标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 ,这是党的扶贫政策。黔江扶贫的种子就是这条标语,它不是一个口号,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一粒结出硕果的种子,已经生根,已经发芽,已经开出娇艳的花朵来。黔江的天空一片澄澈,像海水一样蔚蓝,黔江的大地一片生机,像万物生长一般翠绿。在阿蓬江畔,一位区领导讲起扶贫的话题,便神采奕奕、如数家珍、滔滔不绝。在他眼里,我俨然成了一个扶贫调查队长。黔江的扶贫是各级党政机关、党员领导干部以最大的决心、最强的合力、最优的政策、最高的品质、最快的速度、最大的效益实现所有贫困乡村全覆盖。靠文化扶贫,靠教育扶贫,靠艺术扶贫,靠自然扶贫,靠生态扶贫,靠技术扶贫,靠医疗扶贫,开发和挖掘所有的扶贫资源。我的导游李小妹给我讲了她的家乡靠技术脱贫的故事。原来她的家在果拉山的半山腰,如果一山有四季,她的家多半在秋季,应该说这是丰收的季节,可是依照传统习惯,村民主要种玉米、土豆,还养点山羊、土猪。这里最适合种果树,占据了整个村庄空地的都是李树,春天开花时节,如烟似雾,一片雪白,让寂静的村庄多了一些色彩,多了一些诗意。但是,结出的果实都不能吃,又酸又苦,刚入口就挤出眼泪来。村里人吃水果要沿着土路,沾着泥巴,到三十公里外的镇上去买。要依靠外乡人把苹果、李子、桃子用竹编的箩筐背到村上售卖。只要果贩子一到村口,叫卖声、狗叫声响彻一片,大人小孩咽着口水围观。小孩子嘴馋,眼睛盯着红彤彤的苹果不走,大人只好拿出几角钱买上几个,没有钱的掏出几个鸡蛋或几斤土豆换。几年前扶贫工作队进村了,他们和村委会商量靠什么脱贫。根据气候、土地,觉得这里最适合种果树,于是决定首先要引进苹果树。没有多久,扶贫工作队拉来了几十株苹果树苗,栽在几家农户的房前屋后,吩咐他们看管好。这是工作队的树苗,护持的责任重大,大人们常常把树根处的土筑得结结实实,挑来木桶水经常浇灌,用心守护,还不让猪羊靠近。充满希望地等了三年,到第三年那几棵亭亭玉立的苹果树迎来了繁花盈枝的年头,树的枝条上先吐出绿绿的叶片,后来让人惊喜的是叶片中间夹着红彤彤的花骨朵。绿色的叶子,粉色的花瓣,放学回家的孩子,在苹果树下徘徊嬉戏,一些年迈的老头,端着盛满包谷酒的杯子,站在果树下,看一看结满果子的树枝,抿一口酒,那精神显得满足而沉静,坚毅而执着。总算试种成功了。但问题也不少,有些家的苹果树根,留下被猪羊啃过的疤痕,有些家的苹果还没有成熟就被人偷摘,有的连树枝都折断了。

  扶贫工作队和村委会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正式决定靠果树脱贫,首要的是要靠技术培训。要引进果苗,走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果树产业发展道路,努力实现种植、生产、包装、销售一体化,以统一组织、统一规划、统一管理,靠果树种植,不仅要脱贫,还要实现小康。从那时起已经六年了,从上村到下村都种上了水果,已经引进了十多种果树,为销售方便,修建了双车道的乡村公路。海拔低的下村穿着褂子,海拔高的上村盖着被子,正是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殊气候,成就了这里四季都有不同的水果,全年都能尝到时鲜水果。过去往村里买水果是一个一个,最多一斤两斤,现在靠汽车运输出去销售水果,都是一袋一袋、一筐一筐、一箱一箱甚至是整车整车。中国的扶贫成就在人类发展史上是一个巨大的奇迹。当前全球仍有十多亿贫困人口,全球扶贫之路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黔江的扶贫不是靠输血,而是壮志气,不是靠救济,而是富脑袋,中国从一个小区、小村的扶贫成效就能看见全貌,人类是命运共同体,中国的扶贫经验确实有全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