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只为守敦煌:常书鸿传》 叶文玲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0年6月出版
曾经有人说:没有任何一个人在看了敦煌后会无动于衷。作家叶文玲说,写完《此生只为守敦煌:常书鸿传》,她的第一个念头和最后一个念头始终都是:但愿没有一个人看了此书后,会对常书鸿无动于衷。
近日,由中国报告文学学会、浙江出版联合集团主办,浙江人民出版社、浙江省作家协会承办的叶文玲长篇报告文学《此生只为守敦煌:常书鸿传》研讨会在京召开。邱华栋、李炳银、黄传会、叶国斌、梁鸿鹰、施战军、何向阳、范咏戈、张陵、李建军、李朝全等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
在某种程度上,是常书鸿决定了今天敦煌的模样。常书鸿不平凡的一生,就是献身敦煌的一生。1936年,常书鸿毅然放弃在法国安定的生活和创作环境,回到面临抗日战争局势严峻的祖国。1943年,常书鸿几经转折抵达敦煌莫高窟,在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极其匮乏的物质条件下,筹备建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并担任首任所长,由此开始了对莫高窟有组织、有系统的保护和研究工作。
叶文玲与常书鸿结识于1983年,为写作本书,她曾六次前往敦煌,历时多年,几易其稿。她与常书鸿及其家人、友人建立了非常好的友谊,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作品以独特的艺术视角、优美的文笔、翔实的史料,描绘了常书鸿与敦煌的血肉联系,揭示了常书鸿一生守护敦煌的决心和痴心。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动荡中,常书鸿承受了妻离子散、家破人亡、遭遇迫害等种种磨难与打击,但他仍以苦行僧般的坚忍与执着,为敦煌艺术的保护、研究和传播作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
“完成初稿,如同卸下了一座珍贵而沉重的文化大山。 ”叶文玲说,写作《此生只为守敦煌:常书鸿传》 ,她如同面对一座了不得的“山” ——无与伦比的敦煌艺术。常书鸿人生90年沧桑的心路历程,是历经三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几近一个世纪的极为斑斓的“经变图” ,如果将以常书鸿为代表的一群民族文化英雄纵横捭阖地写下来,那将是几十万、上百万字都难尽意的。
常书鸿先生之女、中国文联“终身成就美术家”常沙娜特意发来视频,表达对本书出版的谢意,她说: “非常高兴我的老朋友叶文玲所撰写的《此生只为守敦煌:常书鸿传》得到这么多读者朋友的喜爱。我知道,为了完成这部作品,文玲对我父亲的一生做了很多的研究和探索,花了很多的工夫和心血。我今年已经90岁了,父亲是我一生学习的榜样,我们尊敬他,怀念他。这本书相比从前的一版更加丰富、更加详细和全面,是我所看到的详尽、完整、可信的关于我父亲的传记作品。 ”
与会评论家对《此生只为守敦煌:常书鸿传》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作家邱华栋表示,叶文玲能够成熟驾驭各种文体, 《此生只为守敦煌:常书鸿传》是她创作生涯里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这本书从诞生到出版,前前后后经历了20多年,动用了她大量的体验、经验以及采访资料。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李炳银指出,书中充满了大量的细节、让人感慨的故事,无论从文化角度看,还是从个人命运,人的心灵情感看,这都是一部丰厚的作品。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黄传会表示,为这本书叶文玲前后两次写作,上一本书是十多万字,这一次增加了一半以上。叶文玲第二次写作已经到了七十六七岁,写了二十几万字,下了大量的工夫,了不得。叶文玲是小说高手,她写起报告文学,场景、人物细腻有温度,而不是硬邦邦冷冰冰的“花岗岩式”的报告文学。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指出,这本传记在艺术上非常讲究,生动、细腻、激情、鲜活,不同于一般的报告文学,叶文玲的叙事鲜活而有激情,她和传主之间心心相印,深度对话,从中也体现出叶文玲的心路、身路和情路。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李建军认为,常书鸿的痛苦和敦煌精神构成了一种互文,敦煌精神中有一种坚强的生存意志和巨大的牺牲精神,叶文玲准确地把握了常书鸿精神最核心的东西,这就是崇高的英雄气质,这种气质让这本书有了光,从而超越当下很多或写实或虚构的文学作品,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因为疫情影响,叶文玲没能到北京参加自己的作品研讨,她感到非常遗憾,在发给研讨会的视频中她说: “写《此生只为守敦煌:常书鸿传》是我一辈子尽最大的努力的一个主要作品。为这本书,我总结了一个词——细节。关于常书鸿给我们的一切的细节,都是希望我们下一辈人更加热爱我们的国家、热爱我们的敦煌。中国是最伟大的国家,常书鸿也是一个最伟大的领军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