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约的牵连
——尚新周《驻村画记》读后
栏目:书与人
作者:黄土路  来源:中国艺术报

《驻村画记》 尚新周 著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20年10月出版

  一位艺术家的作品,往往是他处理自己的内心与现实之间的问题的产物。2008年,尚新周考上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方向的研究生,从河南老家来到广西,这是他第一次审视广西。2015年10月,他被选派到德保县东凌镇多脉村任第一书记,兼艺术学院扶贫工作队小队长时,他要面临的现实是:语言不通,却要走村串户,开展贫困户精准识别;道路不通,没有项目,他要带领贫困村的群众养生态鸡,种烟叶、油茶、中草药等,发展产业脱贫。作为一名画家,他随身带了笔墨和纸,这是他内心对艺术的不舍。当画家遇上扶贫,他的画笔能为扶贫做点什么呢?2016年12月,尚新周带着《家养土猪》 《多脉村旧貌图》等画作走进广西电视台演播厅, 2018年5月2日,一个名叫“画说扶贫·新周的驻村故事”的画展在广西艺术学院漓江画派艺术研究中心美术馆举行,激发了企业和爱心人士捐赠扶贫资金。2020年10月,一本名叫《驻村画记》的图文书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尚新周交出了一名艺术家在扶贫攻坚的工作中的答卷。当初去多脉村任职时的隐约的牵挂,如今纠缠成了一幅新时代农村变迁图。

  我在出版前就有幸翻阅了这部图文书。文是尚新周的驻村杂记,语言朴质,是文字的白描,像乡村的草垛、房屋、树木一样质朴自然。他写贫困户,写乡情,点滴地记录了驻村两年半的所思、所想、所做。图是尚新周在多脉村两年多的水墨写生。水墨是一种语言,文字也是一种语言,两种语言在一本书里相互印证,相互补充,都是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酸甜苦辣,尽在其中。

  翻开这本书,扉页一幅多脉村手绘地图深深地吸引了我。在手绘地图上,房屋散落在墨绿的大山里,连接着村庄之间的沙石路、山涧乱石路宛然曲折。在一条条这样的小道上,尚新周不知走了多少个来回。他用脚步走,也用心走,而书中的每一幅画,都是他行走和驻足捕捉到的灵感。

  也许是来自乡村的原因,我特别喜欢这本书中画家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来的乡村风物:石磨,被火舌舔着的的锅炉,笨拙的水缸,扁担和木桶,扫帚,犁,粗糙的水杯和茶壶,歪扭的凳子,牛套,竹篮,木斗,碾谷机,硬板床,爆米花炉子,南瓜,背篓,在水中奔跑的鸭子,现在最普遍的乡村交通工具摩托车,载着风的货车……这是一次乡村风物展览,看似无意,却是画家用心融入乡村的凭证,洋溢着浓浓的乡愁。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画中的一些事物,也许会随着时间慢慢地消失,退出乡村的生活,成为历史。新周的这本图文书就有了一种挽留的意义,它首先是一本乡愁之书。

  尚新周驻村最初的画作,是在扶贫工作间歇,人们休息的时候,或者周末不回城的时候画的。村里来了一个画画的第一书记,群众很稀罕,老人、小孩、妇女和下田劳动的庄稼汉围着他,用笨拙的普通话跟他搭讪、聊天,最初的语言不通的问题竟然解决了。新周在拉家常中一点点地了解,群众缺什么,需要什么,屯里适合种什么,养什么。新周画着画着,乡亲们进入了画里,他自己也进入了画里,干部和群众的关系在画中融洽、沟通。水墨引发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这是艺术作品发自艺术家心中的柔软的本质决定的。

  尚新周在多脉两年多,看山,看水,看树,看村庄,也看云和雾。看着美,画出来有诗意,但要改变这种美和诗意下掩饰的贫穷,却是一件艰苦的事情。云雾缭绕的大山里,缺水缺电,往往手机也没有信号,尚新周在这里,带着干粮和水,攀爬在岩石间的路,进村入户动员贫穷户搬迁,一点也不浪漫写意。怎样把画中的美景变成真正的现实?尚新周打起了文化扶贫的主意。他办合作社,发展农户养殖曾经入画的黑猪,又和农户一下把画中的黑猪搬到南宁,通过后盾单位和微信、 QQ等平台销售。他的“画说扶贫” ,每一幅画定格一段扶贫故事,先是在QQ空间、朋友圈引起反响,继而引起人民网、 《广西日报》 《当代广西》 、广西电视台等媒体的关注,人们通过他的画,慢慢关注了这个名叫多脉的不起眼的山村,多家电商、食材企业和旅游企业,纷纷到村里考察,开展合作。这就是文化的魄力。

  这本书里还收入了两幅尚新周离开家时只有一岁半,还不会说完整的句子,归来时已像父亲一样执着于“画画”的女儿的画。女儿的画清新、天真烂漫,正是一位父亲舍小家顾大家的情感见证,柔软的牵连和爱,深深地打动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