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明评传》 启贺 著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20年7月出版
启贺所著《马志明评传》一书,历经十二载,终于与读者见面了。读了这本书,不仅可以对马志明先生之人、艺、德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也会对相声艺术有更加清晰的认识,知道什么是本源,什么是正路,什么是该坚持的,什么是该摒弃的。从这个方面来看,此书的问世,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也可谓生逢其时,恰到好处。
曲艺,是最接地气的艺术形式之一,深受百姓的喜爱。可以说,在中华大地上,不分南北,无论老幼,只要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曲艺生长的土壤。而相声,则无疑是诸多曲艺种类中的排头兵,它的受众面最广,受欢迎的程度也最高。当代相声艺术中影响最大的,是被公认的侯氏、常氏和马氏相声。马氏相声的顶级人物是马三立,当今的旗帜性人物便是马志明。马志明是马三立之子,他在相声领域里的成就有目共睹。业内人尊称他为“少马爷” ,充分表达了对他的认可和喜爱之情。
给马志明书写评传,本是已故著名曲艺理论家薛宝琨先生的夙愿。十二年前,薛先生深感年事已高,身体欠佳,力不从心,便将这一重任交付自己的弟子启贺。启贺遵从师命,不负众望,全身心地投入,遂将书稿完成。薛先生阅后,甚为满意,欣然为书作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文如行云之迅,识若清泉之澈,提拎归纳承上启下,史论结合品鉴交加……其对马派相声的美学阐释,对传统相声的认知,以及对津门相声的品评立论,都是充实而富有光华的。 ”薛先生没有看到这本书的出版,实为憾事。今书已问世,亦可告慰其在天之灵。
相声,在中国,是一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艺术。但对这门艺术,很多人其实并不是十分了解,尤其是这门艺术的精髓,欣赏者亦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本书通过对马志明相声之路的回顾和马志明相声创作及表演特点的归纳分析及点评,让人充分体会到好的相声演员和好的相声作品是怎样炼成的。相声是“俗”的艺术,但绝不是越俗越有理。相声是“包袱”的艺术,但也绝不是包袱越多越好。这些道理都在马氏相声和马志明的作品里得到充分的诠释。马氏相声,历来俗中透着雅,既接地气,又体现出文化,是真正的雅俗共赏。马氏相声不追求一时的火爆效果,而是不急不躁,娓娓道来,持久渗透,深入人心。马氏相声的幽默是高级幽默,带给人的是一种值得回味、值得思索的与众不同的艺术享受。马氏相声塑造的人物其生命力尤为顽强,可以跨越时代,长久存活。
马志明生在相声世家,其父马三立艺术造诣极高。这样的大师级人物的后代,罩在耀眼的光环之下,用相声的行话说,是很难接得住先人的。但马志明是成功的,他用大量经典的作品奠定了自己在当今相声界的地位。他的成功,不是瞬间走红,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前行。他的很多作品,问世伊始,似乎反响并不十分强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魅力愈加彰显,影响力持久不衰,是真正的有后劲。他的成功,固然离不开家族的影响和从小就在艺术的圈子里熏陶,更得益于他对待相声艺术的态度。“态度决定一切”这句名言,在他身上得到充分的印证。为相声而生,视相声如命,堪称他一生的真实写照。扎实的艺术功力、深邃的洞察力、绝妙的构思、刁钻的角度、精准的语言、纯熟的技巧、独特的“包袱” ,这些都凝聚了他一生的心血和汗水。马氏相声十分讲究塑造人物,作品里的人物有性格,语言有特色。无论是马大哈、马善人、马喜藻还是王德成、丁文元等人物,仿佛就是我们身边的人,甚至恍惚间还有我们自己的影子。如今好多相声没有人物,没有故事,素材堆砌,包袱杂乱。这样的相声可能一时热闹,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注定是留不下的。
为艺术家写评传是一件很费力的事,既要当事人认可,又要同行们接受,还要让读者喜欢。薛宝琨先生将这一艰巨的任务交给启贺,的确是选对了人。启贺,其身份是很有意思的,他的本职工作是有着一个严肃标签的人民警察。作为一名民警,他是优秀的,尽职尽责地为群众服务,深受辖区百姓的爱戴,在社会上有很好的口碑。作为曲艺人,他是出色的,创作和表演的节目既受基层群众欢迎,也在全国的赛事中得过奖,得到曲艺界同行的认可。无论是他热心为人民服务的事迹还是他精心打造的曲艺节目,都在电视节目里播出过。特点迥异、风格不同的两种角色在他身上融为一体,也颇富喜剧元素。在曲艺研究上,他也是很下功夫的一个人,涉猎多个方向,成绩多多,硕果累累,发表过大量研究文章,出版过多部曲艺专著。其中,他参与编撰的《相声大辞典》是曲艺界重要的工具书,他参与编写的《中国曲艺艺术概论》是中国第一批高等院校的曲艺教材。很多曲艺研究者在查找资料陷入困境时向他求助,他都热心出手,雪中送炭。启贺与马志明十分熟悉,感情亲密,得天独厚地占有大量第一手的资料。他的文字中没有道听途说、人云亦云的东西,研究基础是牢固的,梳理和评说也有理有据,经得起推敲。现在各种渠道传播的信息,充斥着大量不实之货,有的研究者也图省事,这抄一段儿,那扒一块儿,加上点自我想象,重新组装,就成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这样的东西根本就不具备价值。
启贺有可爱的一面,也有不招人喜爱的一面。他的性格耿直,有一说一,发表观点不拐弯、不委婉、不惧名、不惧上,直抒胸臆,不留情面,言辞犀利,直戳要害。这也使得有些人对他很“打怵” ,因为有他在,说话的时候就要特别小心。他写了很多商榷文章,于是有人说启贺有商榷之瘾,是“商榷专家” 。其实,在一个领域里,有这样的“商榷专家”不是坏事。学术问题上就得较真,不然谬误得不到纠正,以讹传讹,混淆视听,后患无穷。真正研究曲艺的人,就应该对艺术负责,对历史负责。艺术上应该有是非观念,正本清源体现的是良心所在。
当下某些艺术批评有些变味,往往说好不说坏,即使提缺点也往往轻描淡写,不愿意得罪人,导致艺术批评变成了艺术表扬甚至艺术吹捧。对此,我也深有同感。我既然欣赏启贺的坦诚性格,就应该向其学习,实话实说,谈谈这本书里一些我不满意的地方。本书有几个章节里出现了内容重复的现象,虽然作者的本意是从不同角度来阐述不同的问题,但我觉得还是更科学地归归类,避免重复为好。谈起马志明,自然绕不过马三立,但书中谈论马三立的文字比重似乎过大了,毕竟是马志明的评传,还是应该把着眼点更多地放到马志明本人身上。另外,书中的附文是不是多了点?该书是启贺为马志明撰写的评传,别人的观点和文章适当引用,点到即可,但不宜过多。
以上只是我对《马志明评传》这本书读后的一些杂感。真的希望曲艺人和喜爱相声的朋友们都能有机会读一读这本书,绝对是有益处的。曲艺界需要马志明,曲艺界也需要启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