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笔下的王干》 颜德义 主编
中国言实出版社 2020年11月出版
在中国历史上,老师有约定俗成的含义。韩愈的《师说》大家都很熟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泰州是我任职过的一个地方,教育工作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为师者众多。泰州历史上的许多文化名人,胡瑗、范仲淹、王艮、施耐庵、郑板桥、梅兰芳、吴贻芳、朱东润等等,都曾是老师,且都是名师。
近年来,老师的称谓渐渐被广泛使用,词义远远超出了原有的范畴,似乎已经演变为一种尊称,并非专指一般意义上的职业教师。复杂了。譬如,我在泰州认识的王干老师,身份也是多变而复杂的。王干老师,被熟悉的人昵称为“干老” 。王干不到30岁就被称为“干老”了。因为被胡乔木、王蒙称道,当时没见过他的人都以为是德高望重之辈。所以就“干老”了……
王干,是干过“老师”的。他师范毕业后回到家乡今泰州市所属兴化市的一所中学,正儿八经地做过几年语文教师,而且做得非常好,自己爱好文学,常常把语文课当成文学欣赏课、写作课去讲,培养了一批文学爱好者,不少学生后来考了高校文科专业,成为文化工作者、新闻工作者、教师、作家。王干自己很快也改了行,走上文学之路了。
王干,是敢为“老师”的。有人说,每个老师都是评论家。其实,这句话倒过来说也许更对,每个评论家都是老师。王干不做老师后,做了作家、编辑家、评论家,后来还成了作家、编辑家、评论家里的书法家。王干是勇敢的。上世纪80年代, 20多岁的他,就敢于与王蒙进行了那场著名的长篇对话。作为一个独立的评论家,他敢于严肃地批评作品,当然,更多的是作为一个编辑家、评论家,给过许多作家鼓励。难得的是他后来做了鲁迅文学院的文学导师,给诸多作家当老师,提携、启发了一大批中青年作家,有些人也许只听过王干的为数不多的几次课或得到有所受益的点评,就认定自己是王干的学生。王干前不久还参加了一场“实话实说当代书法江苏论坛” ,在一帮专业书法家面前,纵论书法,颇有胆识与底气。
王干,是甘为“老师”的。前面说过,王干是干过教师这个职业的,离开专职教师岗位后的几十年,却一直没有远离老师这个行当。去年底,他又欣然受聘为母校扬州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转过身来再一次真正做了老师。如今经常在全国各地穿行、作文学讲座。
自当年师范毕业做老师开始,王干今年从教满40年,真正成了“师者干老” 。近来,他教过的一帮正宗学生、自认是他的学生、亦师亦友的文学道中人士,共有40人写了40篇关于王干为师风采的文章,即将结集出版,定名《桃李笔下的王干》 ,共分“家乡的桃”“他乡的李”“桃李外篇”三个部分,每篇文章都是用心用情之作。王干老师嘱我为这本书写序,作为曾经的泰州建设者并且深爱泰州,曾经为泰州鼓吹过并且喜欢王干描述泰州的文字,所有这些,促使我提起笔来,写了以上这些文字,向传承了泰州教育古风的王干老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