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蟹图(纸本水墨) 无年款 齐白石
辽宁省博物馆藏
2020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羁绊下,在人人保持社交距离的今天,朋友之间的真挚与温情更显得弥足珍贵。基于此,北京画院联合辽宁省博物馆、梅兰芳纪念馆、徐悲鸿纪念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等单位,从“友情”的角度出发,专门策划推出“知己有恩——齐白石的师友情缘”特展,即日起至2021年1月31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展出。
自北京画院2015年启动齐白石第二轮陈列展以来,已从绘画题材的角度陆续策划推出了齐白石草虫、书法、山水、人物等多场专题展。此次展览并没有延续以往按题材分类的策划思路,而是思考如何链接齐白石的“上下左右” ,从客观视角对齐白石进行“定位” ,重点选取了与齐白石人生历程与艺术发展息息相关的6位关键人物:胡沁园、王闿运、陈师曾、瑞光、梅兰芳、徐悲鸿,从他者的视角聚焦齐白石。展览共汇集各馆珍藏的齐白石及其师友书画、文献作品100余件套。一幅幅饱含深情的画作,一封封娓娓道来的书札,都向观众讲述齐白石与师友之间艺术交往的点滴故事。
1889年, 27岁的木匠齐纯芝正在大户人家做雕花木工。湘潭本地乡绅胡沁园在看到他的画后,觉得可以造就,便主动收他为徒,亲自教授他画工笔花鸟草虫,又请胡家的私塾老师陈少蕃指导其诗文。胡沁园是齐白石艺术天分的发现者和启蒙恩师,正是他的悉心指导和无私扶持使齐白石脱离了乡间木匠身份,逐渐走上以画为生的艺术道路。对于胡沁园的这份恩情,齐白石终生难忘,并将这份恩情延续到第二代、第三代。1950年的一天,胡沁园之孙胡文效拜访齐白石,年届90的齐白石精心绘制了一幅山水画《沁园忆旧图》 ,并郑重在画中题到“沁园师仙去三十七年矣……为制此图,以永两家之好” 。
1919年,齐白石为躲避乡乱正式定居北京。虽然此时的齐白石早已名满湖湘大地,但是初到京城的他却迟迟未能打开局面。挚友陈师曾劝他不必追随前人脚步,而要变革创新,他在齐白石的作品《墨梅》上题跋“酒后尝为尽情语,何须趋步尹和翁” 。此次展览中,齐白石的《墨梅》与尹和伯的《梅花》同台展出,观众可清晰地看到齐白石在“衰年变法”之前对于尹氏画法的借鉴与追摹。在陈师曾“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的鼓励下,齐白石以“即饿死京华,君等勿怜”的决心开始衰年变法,终于开创出“红花墨叶”一派。此外,陈师曾还将齐白石的作品带到日本参加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并大卖,齐白石借此一举成为“海国都知”的老画家。
1923年,陈师曾在奔丧途中突然患病离世,年仅48岁,年轻挚友的突然离去令齐白石悲痛不已,他亲自前往北京艺术界在江西会馆举行的追悼会参加祭奠,并作诗痛悼知音:“安得故人今日在,尊前拔剑杀齐璜。 ”
1920年,齐白石通过好友齐如山的引荐与京剧名伶梅兰芳相识。此时的梅兰芳醉心书画,与京城画坛名流交往密切,梅兰芳被齐白石的画艺所折服,相识不久后便拜入门下学画工虫。梅兰芳的缀玉轩是民国文化名流经常雅集的场所,齐白石也多次到访。在两人的交往中,梅兰芳对齐白石恭敬有加,还曾在某次雅集中为老师齐白石的窘境解围。此次展览中有一件特殊的书法展品——梅兰芳《摹罗瘿公行书放翁梅花诗》 ,齐白石用金农体楷书为其作长跋,从此留下了“如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的艺坛佳话。
1928年,徐悲鸿受邀担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一职。初来北平的徐悲鸿第一次见到齐白石,此次展览中的《寻旧图》便揭秘了两位艺术大师相识的经历。在这幅带有自画像性质的作品中,背对着观众的持杖老人便是齐白石自己,他用详尽的题跋与自作诗讲述了徐悲鸿邀请自己赴北平艺术学院任教的经历。
“知己有恩”是齐白石晚年的一方常用印,边款上述其渊源:“欧阳永叔谓张子野有朋友之恩,予有知己二三人,其恩高厚,刻石记之。 ”欧阳修曾为故友张先作《张子野墓志铭》 ,文中说他与张先有“平生之旧,朋友之恩” ,齐白石这方印章正取义于此。“知己有恩”刻于1933年,此时的齐白石已经完成“衰年变法” ,不仅立足于京华,更是名望渐隆。于成名之际齐白石仍能感念恩师故友,是难能可贵的品质,也是他获得成功的秘诀之一。
齐白石与师友之间的交往为后人留下许多文化轶事,他们真挚的情谊也让人感受到一份温暖。知己有恩,可以说在齐白石艺术天分和不断努力的背后,正是他自身的朴素与真诚,以及“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态度,才使齐白石获得了更多人的尊敬。与良师益友的交往,不但促成了齐白石艺术上的突破,也在客观上为他赢得了更多的人生际遇。恩师、知己、友人的提携与帮扶,共同促成了齐白石在艺术上的伟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