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是一首凝重的歌
——王登科《鞍山往事·城市绘本》读后
栏目:张瑞田
作者:品读斋  来源:中国艺术报

《鞍山往事·城市绘本》插图

  《鞍山往事·城市绘本》掩卷,眼前浮现出王登科捧着吉他,尽情演唱的时刻。他唱我们熟知的上世纪80年代的校园民谣,唱港台流行歌曲,唱东北民歌,他高亢的声音和沉迷的表情,让我想起十多年前读过的一篇文章,那是写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感叹这一代人独特的人生经历,最后以特别的文艺腔感叹道:这么早就回忆了。

  是的,这么早就回忆了。

  似乎我们不该回忆,因为我们面前还有一段漫长的道路,似乎我们要勇往直前,许许多多棘手的问题需要我们面对。然而,对于人生感喟日渐丰富的60后,在疲惫中的深情回眸,会有许多纯美的发现。旧日时光中的点点繁星,会在那一个瞬间,照亮了我们一度灰暗的心灵。这样的读后感没有与王登科交流,我们是同龄人,我们有共同的记忆,这样的人生体验,是我们珍贵的拥有。

  不过,读《鞍山往事·城市绘本》 ,有了惊诧和好奇。我们是朋友,彼此有一定的了解,他是书法理论家、书法家、诗人,作为有影响的“斜杠”中年,他是我们中间的骄傲。读《鞍山往事·城市绘本》 ,发现他的“斜杠”还在继续,他完全可以担当画家的名衔。

  我喜欢《鞍山往事·城市绘本》 。第一,王登科在这本绘本中,展现了诗人、画家、书法家的才华。他以诗人的本心,回放了家乡的山川、河流、建筑、工厂、市井、街衢……这些亲切的景物,是他的生命与生活的结构,是他成长的见证,是他生命热度与艺术激情的体现。这一点,他的诗句证明——我深知,这里不是故乡,他只是我,安放青春的栖息地,一个催促我出发的地方。那些风花雪月,那些寒来暑往,那些似曾相识的脸,那些春天里还锁着的门,街声市语,响遏行云。

  诗人的激情,是一切艺术创作的基点。王登科以诗人的惆怅与忧伤,回忆过去,他想在点点滴滴的岁月缝隙中,看到家乡的未来和自己的未来。这时,王登科是热爱家乡的歌手,他沙哑的歌喉,倾诉着赤子的真诚。他的诗,他的字,他的画,饱含生命的深情。

  第二,他的画笔直抒胸臆,主观性强烈的笔触,熟悉的生活素材,张弛有度的刻画,让我看到了美术创作真实的魅力——生活化、人生思考、松弛的描写、诗意的展现。《管宁割席·辽东帽》 《童声的记忆》 《郁郁乎文·二一九公园映碧楼》 《呼啸的冬天·二一九公园的记忆》《流年似水·鞍山健身浴池》 《沸腾的山·鞍山矿山》 《辽东鹤·丁令威》等,击中我的内心,让我产生了对一座工业城市的向往,也勾起了自己对家乡的怀想。东北,辽阔而雄浑、博大而富饶的地方,埋藏着我们的青春和爱情,养育我们长大成人。这一幅幅美术作品,与其说是王登科的画作,毋宁说是他用画笔书写的怀乡随笔、记事散文。王登科的生活实感、艺术情思,在他的画笔之中,不管是繁复刻画,还是寥寥数笔,基本做到了情景交融、书文结合,体现了一位复合型艺术家深刻的人生思考和高超的艺术才华。

  第三,书法要素在《鞍山往事·城市绘本》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显然,这样一本书,没有文学、美术、书法的合力,难以达到预期的艺术目的。王登科用心创作,他调动了自身的文化资源,借助文学、书法的力量,建构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这其中,书法扮演了重要角色。首先是画面的题跋,王登科以他生辣、跌宕的行书,深化了画作的语言,长跋短语,道出了自己与家乡特殊的情感。比如在《辽东鹤》上的题跋:“从来不迷离,梦里有家山。君子风丕振,千年一鹤还。 ”一只辽东鹤立刻人格化了。在《童声的记忆》中题跋:“隋唐与说岳,嘉名四海扬,斥奸佞、赞忠良。日日书相伴,一段好时光,而今儿童成青壮,不敢忘田芳与兰芳。 ”单田芳与刘兰芳的评书,对一代人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另外,那些似乎是随意出现、其实是独出心裁的书法作品,映现着王登科的心境。“一方水土养一方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庚子春月为岫玉写照”“那些晶莹那些剔透那些无心的石头,人们将之比德比君子,那些温润那些坚刚与不屈,像极了这里的人”“载记乡愁、如对秋月” ,等等,文辞与书法,是对家乡风土的致敬,是对家乡父老的敬仰。这几幅先文后墨的书法,也是当代书法创作的亮点。

  《鞍山往事·城市绘本》在手,得到了文学的启迪、美术的熏陶、书法的滋养,难能可贵。这是当代绘本题材中信息量、附加值较大的一本书,情感厚度和艺术求索集于一身,表达了个体生命独特的感悟和人生向往。正如同王登科所言——人生过往,青春老去。时代的流云,历史的潮汐,连同这个城市的背影,这一切,都在我离开的日子里,反而变得异常清晰起来,尤其是被鞍山人称作“家山”的那座山——千山,更是让我魂牵梦绕。

  60后的回忆,就这样开始了。